艱難一

【釋義】原作“險阻艱難”。指道路行進中的危險、困難、障礙。亦借指所經歷的艱險。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示例】周書·梁御若干惠等傳論》:“梁御等負將率之材,蘊驍銳之氣,遭逢喪亂,馳騖干戈,艱難險阻備嘗,而功名未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艱難一
  • 釋義:指所經歷的艱險
  •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 性質:漢語辭彙
典故記載,成語故事,

典故記載

朱子語類》卷三十三:“其間須有一路可通,只此便是許多艱難險阻。”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勵精圖治,使晉國日益強大,準備挑戰當時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親率大軍進攻曹、衛小國,楚成王派大將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誡子玉說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麼艱難險阻都經歷過,得小心對付
長征中的衣食住行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徐焰
紅軍長征時脫離根據地,轉戰在敵占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或無人區,衣、食、住、行幾方面都遇到常人無法想像的難題,克服這些難題付出的代價通常不亞於征途中的戰鬥。
各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大都由蘇區政府保障軍服供應,樣式都是仿蘇俄紅軍的八角帽、列寧裝,綴紅色帽徽和領章。不過農村根據地多靠民眾手工製衣,樣式、顏色不完全規範。中央紅軍從蘇區突圍前,每人發放了一套新軍裝,經過近3個月轉戰多已磨損。紅軍占領遵義後休整半月,被服廠日夜開工,為每人補充了一兩套新軍衣,此後行軍9個月未能更換,到達陝北時多數人已衣衫襤褸。紅四方面軍從川陝蘇區開始長征後,進入荒涼的川康邊藏區達一年多時間,布匹難得,指戰員們用羊毛和氂牛皮自製毛衣、皮衣。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各部隊人員服裝顏色雜亂,但惟一統一的標誌是仍戴著一頂紅五星八角帽,徐特立老人的紅軍帽就是自己在長征路上做成的。
長征途中的糧食供應,主要靠打土豪,少數由捐助、欠借方式解決,籌糧籌款成為各部隊一大重要任務。中央紅軍西征出發正值秋收後,地主大都穀物滿倉,便於沒收徵發。對貧苦農民,紅軍採取花錢買糧,不許無償索取。長征中最缺糧的時期,是進入人煙稀少的川康少數民族地區這段時間,部隊執行民族宗教政策,不允許打土豪,主要是通過土司購買糧食。阿壩地區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為供給前後在此過往的10萬紅軍的糧食做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到延安後曾說過,長征在川西北,我們是欠了藏、羌人民的債的。
紅軍征途中的宿營,在有老百姓的地區通常分住民房,不論如何疲勞仍要求指戰員保證缸滿院淨。在進入高原荒僻地區後,民房難尋,為執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許進寺廟,部隊只得野外露營。住宿條件最困難的階段是過草地。晚間有時找不到一塊乾燥地面,許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著取暖。天亮時,有些戰士懷抱槍枝,因凍餓已長眠不醒。
長征中的紅軍受到大批敵軍圍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軍擺脫險境。當時膠鞋是難得的寶貝,布鞋不耐磨,每個指戰員身上都帶兩三雙草鞋,一路行軍一路自己打草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