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貴樓

良貴樓(亦稱四角樓)位於廣東省五華縣郭田鎮布美村,屬於典型的客家古民居,是五華縣文物保護單位。良貴樓是由十一世祖劉玉良清朝年間所建,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良貴樓始建於約1840年,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屋式是典型的客家特色民居中的四點金(四角樓),設上、中、下“三堂”,門前有曬坪和半圓形池塘,左右兩邊建橫屋,樓高二層,灰沙夯築牆體厚實高聳,牢固堅固。在左右橫屋的前面第一間和後面第一間(即房屋的四個角)加建高出房屋一層的炮樓,樓四角均設有麻石鑿成的倚望孔和槍眼。高高聳立的炮樓既可居高臨下對房屋四周進行監護,又可對入侵者進行狙擊。據說,舊時“四角樓”的附近村民如遇匪患或戰亂,大家便遷入樓內躲避固守,免遭禍害。由於工程浩大,大樓經過三代人的努力,耗時五十多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直至1893年才竣工入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貴樓
  • 地理位置:廣東省五華縣郭田鎮布美村
歷史沿革,歷史遺蹟,

歷史沿革

據當地人介紹,良貴樓、體璋樓是分別由十一世祖劉玉良(約1800-1856)和劉獻璋(約1825-1888)父子於清朝年間所建,均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劉氏族譜》載,布美劉氏約於公元1500年前後遷自興寧水口,自劉有源在布美築室開基,獨具慧眼看中了“西山下”這塊福地,靠著幾輩人的摸爬滾打、辛勤勞動,到清代中後期,劉家財富不斷積累,在當地也算是富甲一方。傳至第十一代劉玉良(約1800--1856)時,劉家人口大增,西山下狹窄的地盤已經沒有太多的棲息和生存發展空間。而劉玉良生有五子,為解決居住和發展問題,於是決定到西山下往東約一公里的地方擇地建房。良貴樓、體璋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起來的。

歷史遺蹟

在良貴樓、體璋樓的牆壁上,殘留下50多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軍手書的珍貴革命動員標語,這些看似陳舊,歷經80多年風雨的標語,雖然字跡有些斑駁模糊,卻留下了當年紅軍在郭田布美走過的足跡,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在這塊紅土地上所從事的轟轟烈烈革命活動,是滄桑歷史的印跡,血與火的見證。
革命先輩古大存、古宜權等翻越鴻圖嶂,來到與八鄉山一山之隔的郭田鎮布美村播種紅色火種,軍機關指揮部和軍校設在良貴樓,長達半月之久。駐紮期間,在良貴樓和體章樓內外牆壁上用紅、黑墨水寫下數十條喚醒民眾和鼓動革命的莊嚴標語口號。這是在五華縣境內發現的最為集中的一處紅軍標語。這些標語,以本土化和通俗化簡潔明了的文字,宣傳了馬列主義,極富地域特色、時代特色,為研究中共五華黨組織在當時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紅十一軍軍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