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下游的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和上海西部,截至2022年共發現了六百多處遺址。該片通過《斗轉星移》《禮玉天工》《大城築夢》《不廢江河》四個篇章,分別講述八十多年來,四代考古人接力發掘研究良渚文化的艱辛歷程,採用實證與寫意再現的方式呈現了良渚人的工藝、技術水平,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文化、信仰等,將良渚文化放在全球視野下,凸顯出良渚文化的特點和價值,體現了以它為代表的早期中華特色,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分集劇情
第1集 斗轉星移
良渚古城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良渚考古人在這一刻無不自豪於參與了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壯舉,並感懷80多年來一代代考古人從未放棄的初心和使命。
第2集 禮玉天工
鐘家港,離良渚遺址莫角山宮殿區不遠,2016年考古人員在這一帶發現了良渚早期的制玉作坊遺址。5000年前的斧鑿之聲鏗鏘在耳,忙碌的玉匠中,有一位尊尊長者,姑且稱之為“琪”。當年他追隨首領來到良渚,憑藉祖傳的制玉絕技,深得首領器重。
第3集 大城築夢
在良渚部族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新的首領珺向天下宣告了一個重大決定“順天意 遵神諭 建大城”。珺的目光越過虔誠的眾人,望向遠方,他們並不知道這一刻已經開啟了一個以城池為標誌的築夢時代。
第4集 不廢江河
2003年,趙曄主持發掘了一個良渚晚期聚落卞家山遺址,在良渚諸多考古成果中卞家山也許並不突出,但其中出土的一具女性骨骸,卻極為特殊,長江以南的酸性土壤對保存屍骨極為不利,但這具遺骨卻頗為完好,成為迄今良渚古城區唯一完整提取的人骨。趙曄以屬地為名,將她稱為“卞”,希望從她入手去探尋良渚文化晚期的失落之謎。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很長時間以來,國際學術界占主導地位的文明判斷標準依然是文字、金屬、城池三要素;按照這一標準,中國文明的源頭最早只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而良渚文明為文明判斷標準提供了“東方模式”,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紀錄片《良渚》應運而生。
拍攝過程
該片製作時,主創團隊克服疫情影響,歷時4年,走訪浙江、江蘇、上海、安徽、四川、遼寧、山東等多個省市地區,拍攝量累計近300天,採用大量實拍證據和現場實驗,以及採訪了包括農業考古、動物考古、環境考古,以及古環境研究、水利水文、地質學、城市規劃學等在內的數十位專家學者,藉助科學實證和科學分析,將科學與文化二者融合,最終呈現出關於“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
主創團隊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獲獎作品 | 結果 |
---|
| 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2年第四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 | | |
| | | |
發行信息
前期宣傳
2022年10月28日,該片發布宣傳片並宣布定檔。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良渚》呈現了自1936年良渚文化被發現以來,八十多年四代人接力發掘的成果,以及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實證。該片不僅講述著考古故事,也在文明對人深遠影響的烘托中,加深了觀眾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价值的認識,是一部“文明探源”的生動影像志。片中說良渚而非僅說良渚,把良渚置於五千年前中國和世界的大環境下來看良渚。在賦予完整的時代背景後,表象道良渚,實則話中國,這也展現了該片的科學態度,理性與感性間,完成了與古代文明的溫情對視。(廣電時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