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其前身是1994年由江澤民題寫館名並開館的良渚文化博物館,位於餘杭區良渚鎮美麗洲公園,新展覽館在2005年3月動工建設,2008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是一座良渚文化專題類的考古學文化博物院。良渚博物院的建築設計出自英國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之手,外觀粗獷、大氣,灰白色牆面沒有任何裝飾,顯得簡潔而流暢,與周圍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麗洲公園相映成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良渚博物院
  • 類別:歷史類,文化類
  • 地點:餘杭區良渚鎮美麗洲公園
  • 竣工時間:2008年9月29日
  • 開放時間:9:00-17:00(16:3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法定假日除外。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簡介,建築布局,前廳,第一展廳,第二展廳,第三展廳,尾廳,館藏文物,瑤山玉牌飾,瑤山玉匙,瑤山珠串,瑤山玉匕形器,考古科研,所獲榮譽,參觀信息,

簡介

博物院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展覽面積4000多平方米,內設3個常規展廳、1個臨時展廳以及文物專用庫房和為公眾開放的休閒場所等功能區塊。良渚博物館建築,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設計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個長條形建築組成,被稱為“收藏珍寶的盒子”。整個建築凸顯簡約、粗獷、厚重、大氣的特徵,注重景觀與自然的結合,在依山傍水、野草淒淒的景致中,置於藍天白雲間,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一種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融和。建築外牆全部用黃洞石砌成,遠看猶如玉質般渾然一體。院內穿插設計了三個天井式主題庭院,運用中國園林建築的元素,點綴美人靠等建築小品。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館基本展覽總主題為“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類或同時期文明中的地位。展覽設計理念是:雍容華貴、高雅親和。展覽力求創新陳列理念、合理運用先進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專業元素,使博物院成為一座可觀、可學、可觸、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館。在三個相互聯繫又獨立的展廳中,分別陳列“發現求真”、“良渚古國”和“良渚文明”三大內容,另外在第一展廳和第三展廳中分隔出前廳和尾廳,作為導引和結束。

建築布局

前廳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將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三千年,因此,前廳的立意:站在杭州看良渚,採取立體接平面的展覽形式,突顯良渚古城、莫角山宮殿、反山王陵等重要遺址和“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現代杭州的時空關係。
前廳前廳

第一展廳

該展廳以“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地聖”為傳播主題。展現從1936年發現良渚遺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到2007年確立良渚文明約七十年間,一系列重要的發現創新和研究創新的歷程。目的是引領大家切身感受考古學家認識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確立良渚文明的考古歷程。
發現求真發現求真
這裡是驚世王陵發掘場景,採用大型墓葬背景畫、視頻解讀、考古發掘現場復原、考古資料和工具的實物展示組合而成的方式,全方位解讀反山墓地的王陵氣勢和至尊地位。
良渚文化的前身是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它們一脈相承,分布在太湖周圍,成為長江下游最著名的考古文化區域。

第二展廳

活靈活現的良渚先民勞作場景、實地揭取得良渚古城牆剖面、反映莫角山營建的大型油畫……,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復原和再現良渚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
良渚古國良渚古國
良渚時期的農業生產率比崧澤、馬家浜時期有很大提高 ,使用犁耕,也暗示良渚時期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除了水稻,良渚人還以家畜飼養為主,漁獵活動為輔獲取肉食資源。
農業的發展和剩餘產品的出現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產生了以制陶業、玉石業、木作業為代表的各種專門手工業者。勞動分工的複雜化,分化出腦力勞動階層與體力勞動階層,成為良渚文明形成的重要前提。
莫角山宮殿營建工程的大型油畫。油畫高6.6米,長35米,面積達200多平方米,著力展現良渚先民營建莫角山工程的宏偉場景。

第三展廳

本展廳的陳列設計以器物和重要遺蹟為核心,實際上是良渚博物院收藏的遺存精華所在,重點是以琮、璧、鉞等大量良渚時期的精品玉器為核心,充分彰顯以玉為特徵的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時期或同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與影響。
良渚文明良渚文明

尾廳

五千年前的良渚繁華融入了中華文明的輝煌,一方古國與一代都城卻都長埋於地下。考古學家們求索七十寒暑,帶領我們穿越時間隧道,欣賞了祖先們生活的那個時代。感嘆之際,我們仍有太多的謎團需要破解;遊覽之餘,我們的保護行動依舊任重而道遠。
這裡是“騎乘飛鳥,遨遊良渚遺址”互動項目,我們可以駕坐在飛鳥上,從良渚廟前遺址的村落一路飛行到良渚莫角山都城,領略5000年前良渚古國的人情風貌。

館藏文物

瑤山M7:34玉琮:高4.4、射徑7.5、孔徑6.4厘米 。
有大塊的紅褐色瑕斑。中空矮柱狀體,內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邊方形。4個角的凸塊以轉角為中軸,琢刻神獸紋。每個凸面僅刻一組紋飾。頂端飾2組弦紋帶,象徵羽冠,眼眶凸起呈橢圓形,兩眼間有扇面形的額,鼻扁寬並前突。圖紋左右下角均刻弧線,意為臉龐。
玉琮玉琮

瑤山玉牌飾

瑤山M7:55玉牌飾:寬7、高3.9、厚0.42厘米。
牌飾牌飾
器形平面略呈三角形,底端尖弧。整器採用透雕和陰線刻技法,為神獸紋。兩角各對鑽1個圓孔為眼,眼兩側以線切割法鎪擴成弧邊三角形的鏤孔,組成眼眶及眼瞼,邊周再用陰刻線勾勒。兩眼之間的額頭有不規則的長條形鏤孔,鼻孔為陰刻的捲雲紋。鼻下端弧邊十字鏤孔,似是嘴。眼眶以下的兩側各有1個鋸齒狀突起,頗似蛙爪,十字鏤孔及其兩側的形態更似蛙的後腿,整器又如變形的伏蛙。
瑤山三叉形器
瑤山M7:26玉三叉形器:高4.8、寬8.5、厚0.8厘米 。
三叉形器三叉形器
有黃色瑕斑。左右兩叉平齊,中叉較低,且有豎向直孔一個。一面刻紋,另一面面光素。左右兩叉均刻側面相向的神人頭像,神人頭戴羽冠,方形臉龐,單圈眼,嘴內陰線刻上下兩排整齊的牙齒。中叉上端飾五組直向羽狀紋,表示羽冠,以此象徵正面神人像;下端陰線刻獸面紋,有象徵性的圓眼、獅鼻和獠牙。是神人和獸面的另一種組合形式。

瑤山玉匙

瑤山玉匙:寬1.84-3.52、厚0.47厘米。
玉匙玉匙
白玉,僅殘存柄部和勺部邊緣。器扁平,側視微凹弧。柄端略呈梯形,上有橢圓形穿孔,凹面陰刻神獸紋。圖案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圍繞穿孔陰刻捲雲紋。上部圖紋殘損,可見1個橢圓形眼,另一眼殘。其間為捲雲紋組成的鼻,鼻樑豎直,鼻翼闊。橫扁嘴,嘴內伸出4枚獠牙,其中內側2枚朝上,外側2枚衝下,內側2枚之間還有1枚衝下的尖牙。

瑤山珠串

瑤山M7:136珠串:由170件單件珠組成。有灰、褐色瑕斑。腰鼓形,大小不一。
珠串珠串

瑤山玉匕形器

瑤山玉匕形器:器寬2.55-3.15、厚0.5-0.63厘米。
匕形器匕形器
白玉,斷成三截,一端殘,部分邊緣有破損。整體為扁寬條形,側視呈彎弧狀,柄端有一扁圓形穿孔。柄端內凹面琢刻方框,內刻捲雲紋。凸面近器端鑽扁圓形孔。器端一側琢刻凹缺,形似冠形器頂端凹缺之一半。

考古科研

1936年
西湖博物館施昕更(1912~1939,良渚遺址最主要發現者之一)在良渚鎮發現黑陶遺址,在良渚棋盤墳、荀山周圍、長命橋以及鐘家村等地進行三次試掘,發現良渚橫圩里、金家弄、茅庵前、朱村兜等十餘處遺址,出土大量黑陶與石器。
良渚博物院
1937年
西湖博物館何天行出版《杭縣良渚鎮之石器玉黑陶》,認為良渚出土黑陶器皿上的刻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1938年
施昕更編著《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出版,是有關良渚文化的第一份考古報告。
1939年
梁思永在《第六屆太平洋學術會志》第四輯發表〈龍山文化──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認為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區、豫北區和杭州灣區,指出杭州灣區的良渚遺址「顯示出不可忽視的確定的地域差異……異於其它兩區」。
1955年
良渚鎮朱村兜村民在長墳挖水塘時發現大量黑陶,浙江省文管會聞訊會同浙江省博進行小規模搶救性發掘,獲得大量黑陶等遺物。
1957年
浙江吳興邱城遺址500平方米中,發現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和青銅時代吳越文化遺存四迭壓層。
1959年
夏鼐在長江流域規畫辦公室文物考古隊隊長會議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1961年
浙江省將良渚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
對安溪蘇家村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300多平方米,發現了良渚文化的堆積。同時還調查發現黃泥口、扁擔山等遺址。
1972年
江蘇省吳縣草鞋山遺址第一次發掘,共550平方米,發現馬家浜早晚期、崧澤早晚期、良渚早晚期和幾何印紋陶遺存四大階段七個石器的地層迭壓關係和豐富遺物,是太湖流域古文化序列中一處最典型的遺址。
1973年
江蘇省吳縣草鞋山遺址第二次發掘,在良渚文化晚期文化層中發現198號墓,出土大量玉器、陶器,是科學發掘發現的第一座良渚文化玉斂葬大墓。
1979年
江蘇武進寺墩遺址第一次發掘,出土大量玉器,是一處良渚文化顯貴墓地。
1980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持續在良渚地區進行大量考古工作。
1981年
吳家埠遺址發掘,發掘面積約1,300多平方米,發現了馬家浜、崧澤與良渚文化三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共清理馬家浜文化墓葬八座,良渚文化與崧澤文化墓葬20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是良渚遺址群內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且證明遺址群範圍內除了良渚文化遺址,還有更早的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遺址存在。
1982年
江蘇省地質礦產局在溧陽發現透閃石軟玉礦床,經鑑定確認天目山余脈宜溧山地系良渚文化玉料產地。
1983年
上海青浦福泉山第二次發掘,發現六座隨葬成組玉器、精細陶器的良渚文化大墓,埋葬在人工堆築的土山上。福泉山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歷史各時期文化迭壓遺存,含有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與戰國時代遺存,被譽為「上海的發祥地」。
1984年
對良渚鎮的河口埭、水口頭、莫家裡、唐家頭四處地點進行試掘,均發現良渚文化堆積。朱村斗的西北部和荀山東部都發現新的遺址。
1985年
太湖流域六市博物館舉辦「太湖流域古動物、古人類、古文化聯展」,並召集學術討論會。
1986年
浙江省考古所對位於良渚長命鄉雉山村的反山進行了有計畫的發掘,在主墩西側搶救性發掘66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大型墓葬11座,出土玉、石、陶、象牙、塗朱嵌玉、嵌玉漆器等珍貴文物一千二百餘件(組)。出土占隨葬品多數的玉器種類豐富,製作精良,雕琢大量神人獸面紋。是浙江首次發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大墓,且首次發現良渚文化完整的神徽圖案。反山墓地是迄今發現等級最高良渚文化顯貴者墓地。 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發起的「紀念良渚文化發現50周年學術討論會」在杭州舉行。
1987年
瑤山首次發現良渚文化祭壇遺蹟,並清理良渚文化高等級大墓11座,出土玉器數千件。反山和瑤山的發掘被評為中國「七五」期間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對莫角山遺址東南部進行發掘,發現大量塊狀紅燒土和草木灰的廢棄堆積,以及一座打破堆積的良渚文化小墓,確認為良渚文化時期人工堆築的大型建築遺址,學界認為此處疑為良渚文化中心所在。
1988年
分別發掘浙江省海寧墳橋遺址、郜家嶺遺址、荷葉地遺址,上海金山亭林遺址和寧波慈湖遺址。荷葉地遺址9號墓出土石犁為良渚文化墓葬中首次發現。並首次發現圓丘形祭壇形式,此墓地的發掘提出了良渚文化中等級墓地的概念。
1989年
分別發掘江蘇吳江龍南遺址、新沂花廳遺址,浙江餘杭廟前遺址、嘉興大墳遺址,上海松江姚家圈遺址等。姚家圈遺址對研究崧澤文化向良渚文化過渡具有重要意義。
1990年
上海博物館舉辦「良渚文化展」,文物出版社出版《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座談會」在上海舉行。
1991年
對瓶窯匯觀山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1,600多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墓葬四座及良渚文化的祭壇一座,墓葬出土陶、玉和石器等文物173件(組)。證明了祭壇應是多重的分級式立體結構。被評為當年度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2年
良渚文化博物館破土動工。發掘江蘇崑山趙陵山遺址,發現一批以青少年為「殺殉」犧牲及人殉現象的良渚文化墓葬。其中77號墓主,隨葬玉器125件,另有大量陶器、石器,作工極為精巧。此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良渚時期的社會現象有重要意義,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
1993年分別發掘浙江餘杭橫山村、安溪梅園裡遺址,浙江海寧大墳墩遺址。
1994年
1994年發掘瓶窯花園裡遺址,發掘面積400平方米,發現良渚文化時期的石構建築基址。 中國國家文物局將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群薦為「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良渚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
1995年
1995年發掘江蘇阜寧陸莊遺址、崑山趙陵山遺址。
1996年
中國國務院批准良渚遺址(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匯觀山、莫角山遺址的發掘被評為「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9年
以匯觀山為試點對良渚開始實施遺址保護和展示方案。同時,對匯觀山遺址進行進一步發掘,從而對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的營建過程和規模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2000——2001年
對浙江餘杭瓶窯文家山遺址、杜山遺址及仲家山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總計約1,300平方米。在文家山遺址發現良渚文化大中型墓葬18座;在仲家山遺址發現良渚文化墓葬四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
2003——2005年
對浙江餘杭區家山遺址進行三次發掘,總計揭露面積2,6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66座、大型灰溝二條、木構埠頭及碼頭遺蹟一處、灰坑三個、房址一處,出土玉、石、陶、木、骨等各類遺物一千多件,尤其以觚為特色的漆木器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保存良好。其中橢圓形筒形漆器等為首次發現。
2004年
對浙江餘杭橫圩里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1,2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6座、房址二處、大型灰溝二條,出土各類遺物四百多件,其中墓地上部已遭嚴重破壞。
2006——2007年
以浙江餘杭葡萄畈的考古發掘為契機,發現良渚古城牆。試掘和大面積鑽探的結果初步顯示,良渚古城牆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周長6,000~7,000米。良渚古城牆的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其上再用較純淨的黃土堆築而成,底部寬度約40~60米。城牆保存較好的地段其高度約4米。如此規模和經營考究的遺址,在整個良渚文化範圍內十分罕見,證明此處應是良渚文化某個時期或某個區域的中心都城所在。
2008年
良渚古城考古發現獲評2007年度中國考古十大發現。10月1日,良渚博物院建成開放。

所獲榮譽

1996年
浙江省文明博物院。
1998年
餘杭區青年文明號、杭州市青年文明號。
2000年
餘杭區巾幗文明示範崗、浙江省青年文明號。
2005年
浙江省治安安全示範單位、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展示創意獎、浙江省傑出青年文明號、杭州市文物工作先進單位。
2006年
全國青年文明號。
2007年
杭州市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崗、餘杭十佳風景旅遊景點、餘杭區關心支持少先隊員工作先進集體。

參觀信息

乘372路、389路至良渚博物院站;乘b支8路至良渚博物院正門站下車即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