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棺文化

福建省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東南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牲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座落在武夷山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各有18處,經國家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C14測定,距今3750-3295年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船棺文化
  • 流行地區:武夷山
  • 節日起源:民族意識
船棺文化船棺文化
船棺文化船棺文化

為何把船棺藏置高崖
武夷曾屬甌地。古時有過閩甌、越漚(甌)等稱,秦漢之際又俗分為東甌、西甌,武夷應屬甌人的活動中心。
春秋末,西遷的西甌人統一了嶺西,沿續至今的就是壯族。壯族人自稱中有“但”的音節,即與先世源於古越的疍人有關。
壯族有個原始故事:說是一位孤清的老太,收養了一個短尾人。她死時,這個短尾人颳起了一陣狂風,把老人的遺體送到了懸崖之上,因為短尾人是不凡的龍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來掃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節。
這個甌人的故事,與甌地武夷山的懸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聯繫。“龍子”是疍人的自稱,這個短尾人就飽含了疍人的圖騰崇拜印跡。祝穆(宋)曾引古記云:“混沌初開,有神星曰:聖姥母子二人來居此山。
眾仙立為皇太姥聖母。”她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母子兩人居于山中,與上述那個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對應么?同源於古越疍人──“但”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帶有明顯的母系社會的痕跡。這種葬俗難道發源於母系社會?或是與母系的某種風俗有關?故事中所表現的葬俗,似僅出於後人的崇敬,也就像人們所普遍猜測的那樣,極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這種禮遇,因為這種祭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這種葬俗必然與當時武夷民族意識有關。郭沫若先生考察時曾提出,這是一種屬於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懸棺數千”,那時,懸棺可能布滿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風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條件。為什麼要把它高擱在懸崖絕壁之上?
有的提出,這是為了表達後人對死者的虔敬,如五溪蠻:“彌高者以為至孝”。越高就越吉利、越吉祥。
有的提出,是部落酋長為了顯示身份、顯示勢力、顯示與眾不同的一種方式,其中也有子民們臣服的意識。
有人以為這是為了保護尊者的遺體不受野獸的侵擾,以保佑亡靈平安無羔。
有人以為這是古人%E6%8B%9C" class=innerlink>山嶽崇拜意識的體現,是為了使亡者的幽靈更便捷地升入天國。
有人認為,這與古先民崇祀鬼神巫術有關,仙舟可以載浮死者,由敞開的洞直接渡過冥界。
有人認為,這與鳥的圖騰崇拜有關,只有在這高高的洞穴之中,他們才可能與鳥、與先祖融為一體,才得以與它們一同比翼,找到真正的歸宿。
有的認定這是穴居與水上生活融合的具體反映。亡者可以像生者一樣擁有住所、擁有最重要的生存用具,享受永久的冥福,同時還可以表達死者對生活、山川的依戀和渴望。

有的認定,由於許多民族自信自己是從山岩中迸裂出來的,這種葬俗就帶有濃郁的生殖崇拜和女陰崇拜意識;生者以此為死者超度,願亡靈早日轉世,或為子民,或為天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