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簡介
船山書院位於湘江衡陽段的東洲島上,東洲島是古衡州八景之一,與岳陽君山、長沙橘子洲並稱湘江流域三大洲。船山書院處於島的中偏北位置。在書院與羅漢寺之間,有一塊長形石碑,為當年規劃開發東洲島時的題字,有“東洲展翅、
衡雁騰飛”、“開發東洲、造福衡陽”、“八景之首”等,還有一位衡陽台胞的“贊東洲”詩。
船山書院因祭祀
王船山而建立,以王船山為先師,以船山思想陶冶學生,始終至力於弘揚王船山思想。
書院歷史
初建王衙坪
清光緒 8 年( 1882 )湖南提學使
朱逌然倡議建立“船山書院”
衡州鄉坤
彭玉麟、
王之春、楊概、程商霖、蔣霞初等集捐,將王船山出生地衡陽城內王衙坪的“船山祠”,創辦為“船山書院”;書院內仍祭祀船山神位,旨在學習、研究“船山學說”、傳播“船山思想”,這是中國最早以“船山”命名的學堂。
清光緒10年(1884),船山書院正式招收生徒,擇師主講;聘請李楊華為首任山長,書院章程由衡陽知縣張憲和奉學院令仿照廣東學海堂制定,“不重科舉之學,授經經史詩賦”。當時的兩江總督
曾國荃也“將家藏所刻《
船山遺書》322卷板片捐置書院”(《彭剛直公奏稿》卷6《改建船山書院片》)。
遷往東洲島
清光緒11年(1885)3月15日,
彭玉麟認為“船山書院”逼近城市,不適合讀書,上書奏請朝廷,並獨捐銀12000兩將“船山書院”遷建於湘江中的東洲島,初時建築為三進四合院的古典式建築。
王湘綺與二王
清光緒27年(1901),
彭玉麟親自聘請王闓運【(1832~1916)晚清著名文學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因居住船山書院“湘綺樓”,固被後人稱為“
王湘綺”。湖南湘潭人。清鹹豐舉人。太平軍起義時,曾依曾國藩于軍中。後講學於成都尊經書院,清宣統間賜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治《詩》、《禮》、《春秋》,宗法《公羊》;湘學界治“船山學說”的著名代表,後來一些學者將他與王船山並稱“二王”;“船山命世大儒,湘綺當今太斗,二王齊德,通人並稱”。詩文模擬漢魏六朝,為晚清擬古派所推崇,有《湘軍志》、《湘綺樓日記》。門人輯其詩文《湘綺樓全集》】為山長,因為
王闓運嫌該書院後房狹小,
彭玉麟又捐銀在書院後重建樓房5間(於1902年建成),題名“湘綺樓”,作為王闓運的書齋及住房,自此王闓運在此主持書院達20餘年。
經費來源
船山書院的經費為
衡永郴桂道下屬的衡陽、
永州、郴州、
桂陽四府州所屬士坤捐集,每年田租2500餘石;以及
衡州團防捐餘款購置田地(由丁良駿、程商霖提議),每年田租15000餘石;加上每年省里撥給的補助費和書院自收款項;船山書院每年總收入,總計折谷達5000餘石。
學在船山
船山書院每年2月初旬,定期招收生徒;“該書院集
衡永郴桂道之
衡、永、郴、桂府州所屬舉、貢、生、監。肄業其中”,“延聘師儒,甄別生徒,整飭院規,給發膏獎,皆應歸
衡州分巡道主持其事”(《彭剛直公奏稿》卷6 ,《改建船山書院片》);即衡、永、郴、桂四府所屬縣經考試,擇優選送,再由衡州道應試錄取,方可入院就讀;書院規定王船山先生後裔,每屆可保舉1人入院讀書,免收費用;對遵守學規,成績優異的生徒,給發膏獎(即獎學金);書院山長及掌教人選,須推舉學識、名望皆優秀的人才,由四府士紳“商請”(協商聘請對象,不準濫薦),報送巡道,再由巡道轉報學政聘請;掌教不到院授課者不發薪金;
船山學說
船山書院因祭祀王船山而建立,所以書院以王船山為先師,以船山思想陶冶學生,以“講明夫之之學”為辦學宗旨,不課八股,以實學造士;在教學中,始終致力於弘揚王船山思想。
船山書院還藉助其經濟實力翻刻增補《
船山遺書》【光緒13年(1887)對曾國荃贈送的《船山遺書》板片進行修補,增刻使其達65種,328卷;光緒19年(1893年)又重刊《船山遺書》64種】及其他著作10餘種;如《湘綺樓全集》、《周易說》、《尚書箋》、《周官經》、《爾雅集解》、王之春的《國朝柔運記》、《何東洲集》、《曠庵文集》卷6等,為研究和傳播船山學說起了很重要的積極作用。
歷任山長
歷任山長清泉李楊華、武崗鄧輔綸、湘潭王闓運、秀山江淑、掌教楊柏壽、夏彝恂等都是當時國家級的學術大師、教授名流。
院內有一千年古樟,由於其型狀如人的手掌,故名為“五指樟”。
歷史影響
由於船山書院擁有一批“學問名望素優”的教師,在教學實行“門戶開放”,倡導“講會”;書院講課,其他書院學生和學者也可以來聽講,這種方法有利於學術交流;在教學方法上則採用“問難論辯式”,以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海內執經問學者踵相接”。
當時船山書院的經費充足、治學制度嚴謹、研究氣氛濃厚,具有“講學、研究、藏書、供祀”等多項功能;“船山書院”據此成為了晚清時期湖南著名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
船山書院培養了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湖南耆老名家”、教育界前輩,政界俊傑皆出其門下。被四川、山東、江西等省聘為教師的就達百人之多。
人才輩出
“帝王之師”的
楊度(1875—1931),曾在此船山書院讀書多年;肄業後留學日本,任“日本留學生聯合會”副會長以及《遊學譯編》的編輯;1904年回國參加反對列強我國掠奪路礦的愛國運動;辛亥革命勝利後,到天津被袁世凱聘為府幕和其子之師;之後加入同盟會員,幫助孫中山粉碎了陳炯明的叛亂;晚年居上海,參加中國互濟會和其他進步組織,掩護共產黨人;1927年經
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在上海因病逝世。
梁鎮中,
衡陽市耒陽人,18歲進船山書院學習,學業優良,有“政治之想”、“種族之思”、“懷抱偉略”(《曠庵文集》卷7);他立志革命,武昌起義後,與同學劉生上南京投奔孫中山;袁世凱當總統後,他出遊日本,在日本參加同盟會,回國後反對袁世凱稱帝;其後,任廣東臨時政府秘書,深得孫中山器重。
蔣嘯青(1880--1928),字式嘉,號常青,生於
衡州耒陽肥田鄉一個書香世家。6歲入塾,14歲考中秀才,1903年求學於船山書院,1907年入南路師範學堂速成班,1911年畢業於湖南優級師範。從1916年起,先後在
衡州府中、新民、成章、道南、
蒸湘等中學和省立三師、三中、三女師講授物學和社會學,並在三師、三中、三女師當過多年校長,直至“馬日事變”;他治學有方,被尊為“湘南教育王”;1921年10月,毛澤東來衡親自發展他為中國共產黨,是衡陽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馬日事變”後,他出走武漢,沒有找到黨組織,1928年1月轉回耒陽參加“湘南起義”,在家鄉建立蘇維埃政權,4月初,起義部隊向井岡山轉移,他率部在耒永交界的上架、大義等地打游擊。4月18日在上架古樓山被敵人包圍,他負傷被捕,4月26日在耒陽肥江橋頭遇害犧牲。
王船山
王夫之(1619-1692),衡陽人,中國最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與
顧炎武,
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明崇禎年間,王夫之求學嶽麓書院,師從吳道行,崇禎十一年(1638)肄業。在校期間,吳道行教以湖湘家學,傳授朱張之道,較早地影響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學統中的濟世救民的基本脈絡。
明亡後,清順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沒,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後回到家鄉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築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
王夫之三十三歲以後就開始“棲伏林谷,隨地托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懇著述,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髮。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哲學上總結並發展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十),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為客觀規律。又以“絪蘊生化”來說明“氣”變化日新的辯證性質,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柔、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周易外傳》卷五)。由“道器”關係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又認為“習成而性與成”,人性隨環境習俗而變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養其習於蒙童”。在知行關係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以知為行”及禪學家“知有是事便休”觀點。政治上反對豪強大地主,認為“大賈富民”是“國之司命”,農工商業都能生產財富。文學方面,善詩文,工詞曲。所作《詩繹》、《夕堂永日緒論》,論詩多獨到見解。所著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鬥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墨跡傳世稀少。《大雲山歌》書風神清氣舒,可謂難得珍品。
清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清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們為時代和知識所限,除掉經籍的考證與訓詁一途外,絕少能把歷代思想發揚光大。在發揚光大方面,王夫之最為博大精深,但卻及身而絕,沒有傳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鑑論》和《宋論》兩部書里。《讀通鑑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王夫之的兒子王敔在《姜齋公行述》的說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鑑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製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其藏於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
王夫之一生著書320卷,錄於《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嶽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著作編入《清代船山全書》。
發展動態
清光緒 8 年(1882),湖南提學使朱逌然倡議建立“船山書院”,是中國最早以“船山”命名的學堂。
清光緒10年(1884),船山書院正式招生,李楊華為首任山長,書院章程由衡陽知縣張憲和制定。
清光緒11年(1885)3月15日,彭玉麟將“船山書院”遷建於湘江中的東洲島,初時建築為三進四合院的古典式建築。
清光緒27年(1901),彭玉麟親自聘請王闓運為山長。
民國2年(1913),船山書院一度被改為“農業學校”(當時王闓運和部分師生不在書院,書院被農業學校占用),半年後經王闓運出面干預,
衡永郴桂道主管教育的胡道台同意,農業學校被迫解散,船山書院得以恢復。
民國5年(1916)年,
衡州府和湖南學政改船山書院為“
衡、永、郴、桂船山崇古學堂”,後來改為東洲講堂。
民國11年(1922)春,船山崇古學堂改稱“船山國學院”,
曾熙任船山國學院院長。
民國14年(1925)改名為“衡陽船山文科大學”,設國文、哲學、英文、歷史、地理5個系。
1917年因經費拮据,改為“船山中學”,雷孟強任校長;後在該校添辦一所高級農業學校;1939年將農校改成普通高中。先後任校長的有郴州黃士衡、衡陽顏方珪、魏業坤、謝彬、羅晴珊、楊曉麓等; 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夏明翰、蔣先雲、陶鑄在此從事革命活動。
1944年9月,衡陽保衛戰結束後,日軍在此關押方先覺部被俘的將戰;有數百名將士為逃脫敵人的魔爪,死於日軍屠刀之下。
1949年衡陽解放,衡陽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船山中學,1950年船山中學改名為“衡陽市第一中學”,後遷出東洲到現址。
光緒四年(1878年),
兵部尚書
彭玉麟的支持下,張憲和創建船山書院於
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
光緒八年(1882年),曾國荃將家藏《
船山遺書》332卷珍本捐給船山書院。
光緒十一年(1885年),船山書院改建
東洲島,並由彭玉麟親聘,國學大師
王闓運任山長。
1992年4月18日,衡陽市文化局將船山書院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4月13日,衡陽市委副書記
李金冬率領市直有關部門,對
衡陽市部分文物古蹟的保護與開發問題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衡陽市以此為契機,啟動衡陽“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工作。衡陽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
謝宏治一同考察。李金冬一行先後來到周家祠堂、湖南省立第三甲種工業學校舊址、
酃縣故城遺址和船山書院等地考察,調研相關保護與開發問題。
2013年5月17日,衡陽市委書記
李億龍深入船山書院、
衡陽日報社和衡陽市廣播電視台,就衡陽市宣傳文化工作進行專題考察調研,強調宣傳工作要突出主題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