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飛機要降落在短而窄的斜角甲板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為了保證飛機安全準確地著艦,必須採取一些技術措施幫助飛行員觀察和降落。最初使用的是光學助降鏡。它實際上是一面巨大的反射鏡,設在斜角甲板著艦點一側,依靠艦尾專門設定的光源,照射到反射鏡上,然後通過反射鏡再反射到空中,形成一個光的下滑坡面。飛行員在操縱飛機降落時,可以沿著這個光的下滑坡面下滑,並根據飛機在反射鏡光束中的位置來修正誤差。後來,軍事技術人員又研製出一種稱為“菲涅樂”的透鏡光學助降裝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航母助降鏡
- 定義:保證飛機準確地著艦的裝置
- 背景:航母飛行甲板過短和過窄
- 初始狀態:光學助降鏡
- 後來裝置:透鏡光學助降裝置
- 目前裝置:透鏡式光學助降鏡甲板邊緣裝置
背景,趣聞,指標,發展,
背景
由於航母飛行甲板與機場相比過短和過窄,因此飛機著艦點必須非常準確。若太靠前,飛機會衝出甲板掉入大海;若太過後,飛機又可能與航空母艦的艉部相撞。真可謂前不得,後不得,旦有毫釐之差就可能釀成大禍。
有了幾次“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教訓後,人們開始設立了專門引導飛機著艦的引導官。這一方式從航母誕生一直到50年代之前。這些引導官常常雙手舉著信號旗指揮飛行員選擇正確的著艦點。然而,由於採用引導官引導飛機著艦,引導官需要具有豐富的目測經驗和敏捷的素質。因此引導官就很難挑選。後來,噴氣式飛機誕生後,它那極快的飛行速度甚至使經驗豐富的引導官也無法勝任。
趣聞
於是,尋找有效的引導飛機著艦的辦法,逼迫著人們動腦筋。在千百次苦思冥想中,航母助降鏡競由一件小事產生出的靈感而誕生了。
那是1952年的一天,英國海軍中校格德哈特走進了女秘書的房間。當時,女秘書正手拿著小鏡於抹口紅。這個動作激起了格德哈特的靈感,他掉頭回到自己的房間,找來一面鏡子,把口紅塗在鏡面上作標誌,然後把鏡子放在辦公桌上,對著鏡子用下顎接觸辦公桌的桌面。在此基礎上,他設計成功了第一代航母助降鏡――光學助降鏡。
指標
這種光學助降鏡是在甲板上設定一面大曲率的反射鏡,從艦艉向鏡面打出燈光,燈光通過鏡面反射到空中,給飛行員提供與海平面成3.5~4度夾角的光柱。飛行員則駕駛飛機沿著這條光柱往下滑落,同時以飛機在鏡子中的位置修正誤差,使飛機安全降落在甲板上。通常,助降鏡的光柱可照射兩海里以上。
然而,儘管這種反射式助降鏡對艦載飛機著艦有著巨大的幫助,但由於航空母艦艦體隨著海浪起伏會不停地搖擺,反射式助降鏡要求艦載機飛行員有著熟練的駕駛技術,否則,就難以安全地在甲板上起落。
發展
20世紀60年代,艦載機的速度逐漸加快,反射式助降鏡越來越難以適應飛機著艦的需要。飛機的高速度迫使人們研製新的助降裝置。很快,英國人研製成功了“菲涅耳”透鏡式光學助降鏡。這種助降鏡由甲板邊緣裝置、電源和控制板組成。安放在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中部靠左舷的一個穩定平台上,以保證透鏡發出的光束不受航空母艦搖擺的影響。
透鏡式光學助降鏡甲板邊緣裝置是由燈光指示器、縱搖伺服驅動器、固定基準燈、調節基準燈、禁降燈等組成。使用時由光源、“菲涅耳”透鏡和雙凸透鏡的綜合作用形成一支光束。這支光束若出現在基準燈上面,說明進場飛機下滑角大大;若出現在基準燈下面,則說明進場飛機的下滑角大小。它通常由4組燈光組成,中間豎排著一個燈箱,通過透鏡發出5層光束。這5層光束與飛行跑道平行,和海平面保持一定角度,形成五層波面。這五層光束正中間為橙色光束,向上向下分別為黃色和紅色,兩邊為綠色基準光束,當艦載機下降時,艦載機飛行員就觀察助降鏡,如果看到的是橙色光,就可以準確著艦了;如果看到的是黃色光束,說明飛機所在處太高,需要下降高度;如果看到紅色光束,說明飛機所在處太低,需要上升高度,否則就會撞在航空母艦的艦艉上;如果看到的是綠色光,說明飛機偏左或偏右了,需調整水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