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發射技術(space launching technology)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航天發射技術
- 外文名:space launching technology
- 所屬學科:航天科學技術
- 公布時間:2005
- 審定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航天發射技術(space launching technology)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太空發射系統又叫空間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簡稱SLS)。是一種從航天飛機演變而來的超重型運載火箭,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計,主要目的是維持星座計畫的進行以及取代已經退役的太空梭(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簡稱 STS...
航天是飛出地球大氣層在太陽系內活動,而航宇則是飛出太陽繫到廣裹無垠的宇宙中去航行。遨遊宇宙是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願望。20世紀40年代初期,大型液體火箭的成功發射奠定了現代航天技術的基礎。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斯普特...
民用航天技術是以民事套用為目的、開發和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民用航天是指使用各類太空飛行器從事除了國防、軍事等國家航天活動以外的用於民用的航天活動。執行科學研究、經濟開發、工業生產等民用任務(具有非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
航天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技術。它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科學技術,涉及各類航天飛行器的設計、製造、發射和套用。載人航天是航天技術的最前沿。科學家曾把太空飛行器在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稱為航天,太空飛行器在太陽系外的航行活動稱為...
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人造衛星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套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某星球的大氣、輻射帶、磁層、宇宙線、太陽...
航天事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空間技術,也就是各種火箭、衛星、飛行器的製造和發射技術等;二是空間套用,是讓航天技術產生實際套用,比如提供通訊和氣象觀測服務等;三是空間科學,即不以技術和套用為目的,而是探索和發現新規律、新現象。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套用實驗。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
航天發射技術 航天發射技術(space launching technology)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公布時間 200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場發射電推進技術非常適用於重力場測量衛星的大氣阻力、光壓和重力補償,微小衛星的高精度姿態控制以及微衛星編隊相對位置的精確保持等,在微小衛星領域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樣機研 2015年3月20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801所承擔的...
隨著質量噴射預壓冷卻技術的套用,飛機的脈衝推力得到明顯增強,使得運載火箭可以獲得更高的飛行速度,為空中發射提供了可能。國外技術 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AFSPC)於2003年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的研究報告中將空中發射作為未來理想的低耗、快速回響...
航天器技術亦稱空間飛行器技術,是對太空飛行器進行設計、製造、發射、跟蹤、返回和控制的技術。所謂太空飛行器是指在宇宙空間沿著一定軌道運行的各種飛行器。它們一般由骨架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軌道控制、無線電控制、電源、計算機、生命保障...
航天器發射有地面發射、海上發射、空中發射和空間發射等多種方式。太空飛行器發射必須在運載器、太空飛行器的綜合技術準備、發射準備、航天測控系統和各種技術保障準備滿足發射條件之後實施。運載火箭運送太空飛行器起飛、加速、進入預定軌道的過程。有地面...
《航天器發射技術》是2020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太空飛行器發射技術》的編寫可以方便發射技術專業的學生了解本專業的主要知識點,建立全面認識,有的放矢地選擇專門知識進行深入學習:方便與發射技術相關專業的學生系統地...
軍用航天技術是以軍事套用為目的、開發和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迄今世界各國共發射了5000多個太空飛行器,其中70%用於軍事目的。它的發展,使軍事偵察、通信、測繪、導航、定位、預警、監視和氣象預報等能力空前提高。發展歷史 1957年...
衛星發射 衛星發射,運載火箭運送人造衛星起飛、加速、進入預定軌道或利用航天飛機將人造衛星投放到預定軌道上的過程。
各國忙著研發火箭、衛星,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制定探索月球、火星計畫,想要“先人一步”征服太空,無一不是“馬不停蹄”。除了能夠獲取重要的戰略利益和經濟效益,各國對航天領域的投入,也越來越顯示出“制天權”對於國家安全和發展的...
一、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技術,把非常重的航天器送上近地軌道;二、衛星安全返回技術;三、良好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技術。運載工具 第一個難題是,研製出推力足夠大,可靠性極端好的運載工具。前蘇聯發射東方號、上升號、聯盟號等載人...
1980年和1981年,東方紅一號採用的無機溫控塗層和有機溫控塗層技術,先後分別獲得中國國家發明獎三等獎。1985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獲得中國首次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文化特色 設航天日 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
而空中發射系統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並允許以色列將衛星發射到不同的軌道和傾角。主要航天大國均在積極發展空中發射技術,以滿足快速回響航天發射的強烈需求。空中發射技術具有諸多技術優點, 其發展呈現出快速回響、經濟高效和以固體運載火箭...
太空飛行器發射方法是為把太空飛行器發射到預定軌道上所採用的各種技術和方法。包括發射場的選址、發射台和發射架的建造、發射控制中心和監測站的設定以及發射視窗選擇等方法。在發射航天器時,首先要對軌道和位置進行精確計算,然後決定發射時刻。...
發射神舟九號的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與遙八火箭技術狀態基本一致,全長約58米,起飛質量約496820千克,運載能力不小於8130千克。測控通信 測控通信網由2顆天鏈一號中繼衛星、14箇中國國內外地面測控站、3艘測量船,以及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由於承擔載人運載任務,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它最大特點,其可靠性指標達到0.98,安全性指標達0.997,本次即將發射的長二F遙16火箭相比遙15又進行了技術狀態改進。2023年11月,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訊息,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全面進入...
2011年10月3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方案》,內容展示中國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概貌,可使公眾了解掌握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任務信息、普及交會對接技術科普知識。2011年11月1日,酒泉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
2、保障航天員在軌短期駐留期間的生活和工作,保證航天員安全。3、開展空間套用、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以及空間站技術實驗。4、初步建立短期載人、長期無人獨立可靠運行的空間實驗平台,為建造空間站積累經驗。任務目的 1、研製發射...
Liquid Propulsion Systems Centre ,LPSC)所研製,固態燃料推進器由安得拉邦斯里赫里戈達島(Sriharikota)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研製,薩迪什·達萬太空中心亦為火箭的發射地點。
2、飛船運行期間,兩名航天員進入軌道艙進行空間科學實驗。3、飛船實現兩人多天的飛行。4、神舟六號飛船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返回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主著陸場。任務目的 繼續攻克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實現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繼續考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