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香龍

舞香龍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600年前的元末明初。明初統治者吸取元朝滅亡教訓,採取寬舒懷柔政策,因此,出現了政治穩定、生產發展的局面。地僻山陬的屏南雙溪山民,為了慶祝豐收,期求吉祥、富貴、平安,祈望神龍庇佑,便製作香龍。山民因陋就簡,以稻草綑紮成龍身,捆釘在每節長約1丈,寬約1.5尺的木板上。每節木板又用凹凸形楔頭活動相接。龍長取吉利數字6與8為尾數,整條龍長約為16 或18丈。龍身扎滿特製的大約手指粗、長約50公分的精香。龍身每丈為一節,每節配備3個經過專門訓練、身強體壯、著裝統一的舞龍手。龍頭高翹,用染料玻璃或電燈泡當眼睛,並裝飾粉金彩色。龍尾粗長,也裝有塗料或電燈。燈光強弱由蓄電瓶開關控制。執龍頭者要身材高大、身手敏捷,要有統籌指揮香龍前進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香龍
  • 類別:傳統習俗
  • 開始:明代
  • 最佳時間:為晚上7至8點
舞香龍最佳時間為晚上7至8點,在響銃三聲、鳴鑼三遍、擂鼓三通、執龍頭者三聲吆喝之後,香龍以龍燈為前導,龍頭引進,龍身游離隨行,龍尾擺晃起伏。只見龍燈閃耀處,香龍如火龍出海,蜿蜒騰躍,翻江倒海,氣勢磅礴,場面壯觀。舞龍當晚,遊人如織,觀者如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