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象

舞象

“舞象”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另一種是中國的一種民間風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象
  • 含義:指男子的15-20歲
  • 原名:古武舞名
  • 出處:《禮記·內則》
成童,民間活動,德保縣,紫金縣,詞語,

成童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舞象舞象

民間活動

德保縣

舞象是廣西德保縣等地民間春節遊藝活動。壯族民間視大象為吉祥之物。當地藝人用鐵線和竹片編扎裝裱制大象模型,背上安放一朵紙紮大蓮花,腳下安裝帶輪子的底坐。春節期間,將一對模擬大象披紅掛彩,讓化妝的童男童女分別坐在象背的蓮花上,並由四人打扮成小象跟隨,在管弦樂吹奏的”八音“樂曲聲中沿街遊行,歡慶春節,禱祝豐年。此俗緣於古時嶺南多象,秦朝特在左江流域設定象郡。至明代廣西還設有馴象衛,用象作為生產及運輸工具,有象耕象舞之習尚。象在廣西早已絕跡,象舞則成為壯族的傳統遊藝形式猶存。

紫金縣

舞象是紫金縣獨特的民間舞蹈。此俗源於古時嶺南多象,民間有象耕象舞的習俗。舞象與舞紙馬、舞春牛、舞花船一樣歷史悠久,在紫金縣具有二、三百年歷史。紫金縣龍窩鎮是目前河源市唯一保留的有舞象活動的城鎮。
舞象是龍窩鎮慶祝春節的傳統習俗。製作象的道具內面是竹、木搭架,外麵糊上一層灰布並加於裝飾。有小象和大象兩種。小象約一米高,大象長達2.5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需二個大人才能舞動,舞象者單人手執舞象道具(小象),邊舞邊唱農事歌。一般一個人提著象就可以歌唱和遊玩。舞象隊一般由30多人組成,2人負責舞象,1人引象,兩個農民打扮的演員扛著鋤頭邊舞邊作農事活動的樣子,有人提花藍,舞花扇,其餘的用“八音”(由鼓、鑼、鈸、鐺、嗩吶、高胡、木魚組成的民間吹打樂藝術)伴奏。舞象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民眾喜聞樂見。
解放前,龍窩鎮村村寨都舞象,有龍窩、蓮塘、樟下、寶洞、茶松、慎田等舞象隊,春節時挨家挨戶進行表演。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挖掘和保護民間藝術,舞象隊不僅在本縣演出,還流行於惠陽、梅州等粵東地區。五十年代,龍窩舞象隊參加汕頭地區“群英會”演出,獲得演出獎,後來又參加惠陽地區文藝匯演。直至1958年“大躍進”後,一些藝人不再進行舞象。時隔20多年,即上世紀八十年代又逐漸興起,一些喜愛舞象的藝人又重新製作了道具舞起象來,使得這一瀕臨絕跡的民俗得以重現。近年來,雖然受商品經濟大潮和文化娛樂多元化的衝擊,藝人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但是通過文化部門的重視和藝人的努力,舞象表演得到延續,龍窩舞象隊多次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和縣招商活動演出,深受民眾喜愛。

詞語

【詞目】舞象
【拼音】wǔ xiàng ㄨˇ ㄒㄧㄤˋ
【釋義】 (1).學象舞。象舞,武舞。古代成童所學。《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鄭玄 註:“先學勺,後學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孔穎達 疏:“舞象,謂舞武也。熊氏 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後以指成童之年。 唐 邢璹 《序》:“臣舞象之年,鼓篋鱣序,漁獵墳典,徧習《周易》,研窮耽玩,無舍寸陰。” 明 張煌言 《序》:“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明 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憲副》:“自采芹舞象,司馬公(袁可立)已慶其有子矣。” 清 錢謙益 《澤州王氏節孝阡表》:“府君父歿時,纔舞象耳。”
(2).會舞蹈的象。《舊唐書·德宗紀上》:“丁亥,詔文單國 所獻舞象三十二,令放荊山之陽。”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蠻王宴漢使於百花樓前,設舞象。曲樂動,倡優引入一象,以金羈絡首,錦襜垂身,隨膝騰踏,動頭搖尾,皆合節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