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狗(增城麻車村的大型夜間民間藝術活動)

舞火狗(增城麻車村的大型夜間民間藝術活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車舞火狗又稱“麻車夜色”,是流行於增城麻車村的大型夜間民間藝術活動,已有6百多年的歷史。“火狗”的道具包括龍、鳳、獅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寶鴨、錦鯉等九種動物的模型,粵方言“九”與“狗”同音,民眾習慣稱為“舞火狗”。 屆時點燃這些道具身上的香火(以避瘟疫),從晚9時點火至11時,鞭炮轟鳴不絕,煙花閃爍不息,香火散發出來的濃煙將村莊籠罩在煙山霧海之中,蔚為壯觀。

九種動物有九個吉祥的名字:巨龍戲珠,雙鳳朝陽,獅子滾火球,麒麟吐玉書,奔鹿回頭,犀牛望月,鹹蝦吐日(蟾蜍),寶鴨穿蓮,鰲魚戲水。現在也多了好幾種動物:大象,狗,蝴蝶,古熊,龍頭馬身等。也有各種旗:七星旗,橫頭旗,國旗等。舞火狗隊伍排序:開路先鋒(走花筒),橫頭旗,七星旗,巨龍戲珠,然後是各個社的火狗。。。鳳是殿後的。麻車火狗有兩條巨龍,因此有兩條隊伍,巡遊後會回到大祠(劉氏大宗祠)前上演雙龍爭珠。

麻車村於2010年12月28日舉行了一次“舞火狗”,與上一次相隔已有二十一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火狗
  • 別稱:麻車夜色
  • 節日時間:2010
  • 流行地區:麻車村
  • 節日起源:始於明朝驅瘟辟邪
  • 設定地點:麻車村
  • 設定時間:明朝嘉靖年間
簡介,起源,發展,道具,意義 具有深厚人文價值,困局 “舞火狗”面臨失傳,前景 積極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麻車火狗又稱“麻車夜色”或“舞火狗”,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每值人壽年豐之歲,麻車村村民就要通過“舞火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一是慶賀豐收;二是團結振奮族人;三是祈祝來年更如意。

起源

明朝嘉靖年間,村中瘟疫流行,連年不止,眼看人畜倒斃,煙火漸稀,村人惶惶無策。就在此時,村中來了一位“地理先生”,他在村前村後四處察看了一番後,便囑咐全村男女老幼人人動手,用稻草紮成草狗(即扎得緊緊的小草捆),在草狗身上插滿粗香,晚飯後一起點亮香火,用竹竿撐起四處遊走。村民們於是按照“地理先生”的囑咐去做,頓時全村每個角落都罩在濃烈的煙火薰陶之中。如此反覆數次後,瘟疫果然漸消,一場滅族之災得以倖免。
此後,麻車村人丁興旺,很快發展成為附近少有的單姓(劉姓)大村莊,“舞火狗”活動也代代相傳,並逐步演變。最初,村民用稻草扎火狗,由於太單調,並且容易著火焚毀,後來就用火桿(當地一種桿狀、分節、有刺的植物)代替它。後來,村民逐漸換用竹篾扎制各種“火狗”禽畜模型。據村民們回憶,麻車村過去由九個自然村組成,因此每村出一隻火獸,共有九種,有龍、獅、麒麟、象、狗、貔貅、鰲魚、鴨和鳳。如今,在一些老人們的記憶中,“火狗”類型更為豐富,已經超出九種,它們有龍、獅、麒麟、象、狗、貔貅、鰲魚、鴨、鳳、鹿、犀牛、蟾蜍(當地稱“鹹蝦”)和錦鯉等。
因此“火狗”也逐漸演變為“火九”,由於粵語中“狗”與“九”是同音字, “舞火狗”的名稱仍然沿用下來。經過幾代的傳承和發展,“麻車舞火狗”於清雍正年間已初步形成一套獨特的大型民間藝術活動。
舞火狗

發展

在解放前,每隔幾年都會在風調雨順時舉行一次。解放後直到1989年,麻車村村民獲邀到當時的增城縣荔城鎮表演“舞火狗”,慶祝建國40周年。此後,‘舞火狗’就再未舉行過。
2010年12月28日晚,麻車村萬人空巷,廣場上人頭涌涌。當晚7時40分,廣場和路上的照明燈一齊熄滅,“火狗”遊行隊伍從廣場起步,一群年輕人手舉噴射著的煙火,奔跑開路,陣陣火花耀眼。此時,一個火龍球從暗處向外滾躍,在“民間傳統,發揚光大”的香火牌匾引領下,一頭閃爍的龐然大物探頭而出,拖著水桶般粗的閃亮身軀向外滾動。50米長的星光火龍引領著60多個形象生動的“火獸”從觀眾眼前掠過:象徵勇氣和活力,寄予人民興旺發達、蒸蒸日上期望的“巨龍戲珠”,展現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祈願的“雙鳳朝陽”;抒發出嫁兒女與離鄉之人對家鄉眷念之情的“奔鹿回頭”……當火龍在香火的濃煙中走上池畔大路時,隔岸抬頭似見飛龍騰雲駕霧,俯首則似見潛蛟翻江倒海,緊跟其後的麒麟與鹹蝦則分別從口裡吐出了“玉書”和“紅日”,預兆著當地要出大文人和大人物。巡遊隊伍所到之處人聲鼎沸,歡呼雀躍,喜迎“火狗”的輝煌歸來。

道具

“舞火狗”的數量單位為“景”,做一景舞兩晚,每舞一晚都需要一套道具。每套道具數量從20至30件不等,“去年的‘舞火狗’只有半景,但使用了兩套共62件道具,當中最大的火獸——龍,長50米,重4千斤。整個活動歷時2小時30分,全程5.5公里,參演村民達800多人,到場觀看人數達12萬多人。”

意義 具有深厚人文價值

據市文化館館長吳永輝介紹,與龍門藍田瑤的“舞火狗”不同,“麻車舞火狗”是廣州漢人特有的一種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遊行活動。雖然“麻車舞火狗”不能確認源於圖騰崇拜,也並非少女的成年儀式,但它歷史悠久,是以揮舞點燃粗香的各種竹篾動物模型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寓意豐富而美好的大型民間遊藝活動。
“‘麻車舞火狗’具有很強的族群凝聚力,麻車村是一個漢族單姓大村(現有人口9122人),卻世代與相鄰族群和諧相處,未出現過宗族之間和宗族內械鬥現象,這一和諧的族群關係與該村大型的‘舞火狗’活動密切相關,村民們通過集體參與的活動不僅形成了良好的溝通機制,而且達成了共同的美好願望,這種良好的族群關係機制值得保護和推廣。”吳永輝說。

困局 “舞火狗”面臨失傳

“麻車村村民已面臨並經歷了‘舞火狗’這項技藝正在消失的現實。”吳永輝介紹說,“舞火狗”是通過村民們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後代,並非限定於父子相傳的承襲方式。村民們更多是在集體勞動(例如編竹筐)過程中相互學習、揣摩和發展該項技藝的編織和表演。根據在世的老藝人回憶,1986年的“舞火狗”活動就是通過曾參與或者見識過該活動的村民們共同學習、討論、想像和再創造而實現的。如今知道並懂得“舞火狗”編織工藝和表演方法的村民都已年過花甲。
成本過高也是阻礙“舞火狗”傳承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吳永輝表示,自2003年開始,市文化館曾多次鼓勵麻車村村民再次舉辦“舞火狗”活動,但都因經濟條件不足流產,“以去年的‘舞火狗’為例,當晚僅舞半景消耗的香竹、竹篾就達上萬斤,整個活動花費達200多萬元。”

前景 積極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2007年“麻車舞火狗”入選廣州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 市文化館就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育工作。“我們完成了‘舞火狗’的歷史淵源、傳承人、傳承譜系、編織工藝、模型類型、表演時間等專項普查工作,增強了相關部門對此項活動重要性和意義的了解。”吳永輝表示,去年的“舞火狗”活動的成功舉辦,讓全國各地的民眾親身體會到此項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的凝聚力和親民力。目前正積極籌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爭取相關專項資金的保育支持。
至於具體的保育措施,市文化館非遺辦負責人馮佩芝表示, 首先,建立可持續的傳承保護機制,整合一批“火狗”道具的編織藝人和表演者,發展“嫡傳”等傳承人保護機制。其次,整合相關圖片資料,製作“舞火狗”活動的紀錄片。最後,出版一本“舞火狗”書籍,詳細介紹“舞火狗”的歷史淵源、編織工藝等。
“除需要政府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出具專項保護資金外,若能夠採用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以產業養育文化,可進一步促進此項文化活動的發展。”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嶺南行銷管理研究所所長郭松克教授表示,事隔多年,增城能再次舉辦傳統的“舞火狗”活動,相當鼓舞人心,但由於舉辦時間相隔長遠,活動時間倉促,只能滿足當地民眾傳承活動文化,難以留住外地遊客,若活動場次有所增加,形成集聚效應,相信將能帶動當地旅遊與文化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