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旗埠村位於即墨市人民政府駐地東5公里,北隔墨水河,與張家煙霞村相望,南鄰南莊村、後北葛村、三里莊村,東鄰王家煙霞村,西隔204國道與賈家莊村、興家疃村、磨市村、南關村接界,現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全村占地總面積170餘公頃,工業用地70公頃,青島蔬菜科技示範園占地20餘公頃,余為居民住宅用地和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舞旗埠村
- 所屬地區:即墨市人民政府駐地東5公里
- 面積:170餘公頃
- 工業用地:70公頃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社會福利,地圖信息,
村莊由來
據傳,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李姓兄弟4人自雲南遷居舞旗埠山之東,見此處山清水秀,便在此定居立村,依山名稱舞旗埠村。後又有佘、柳、劉、孫、王等姓來此定居。
政區人口
至2003年,該村共有常住人口595戶,1983人(含非農業人口52人),其中男性943人,女性988人。全村有滿族1人,苗族2人,余皆為漢族。有李、柳、佘、劉、孫、王等19個姓氏,李姓人口最多。
現有耕地400餘畝,人均0.2畝左右,農業生產已不在首位,養殖業發展很快,村專門劃出一養殖小區,內養殖奶牛、豬、雞的有30多戶,村民現在多以務工經商為主。
經濟發展
近年來,村兩委努力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很快,至2003年,經濟總收入7100萬元,利潤760萬元,上繳國家稅金9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210萬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13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5039元。
第一產業方面,建國前,該村有耕地1525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地瓜等作物,糧食畝產80公斤左右,人均年收入約30元。蔬菜主要有大白菜、黃瓜、土豆等。建國後,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65年,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20世紀70年代後,該村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整修大寨田300畝,打大口機井7眼,修灌溉渠道1600多米,增強了抗禦旱澇災害的能力。1973年,糧食畝產400公斤,農業總收入40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60多萬元。其後,因國家徵用土地,第二、三產業發展用地,青島蔬菜科技示範園在本村租種土地360畝用於農業科技開發,及居民住宅用地等原因,該村耕地逐漸減少,至2003年,只有耕地400餘畝,第一產業逐漸萎縮。但在示範園的帶動下,民眾發展蔬菜種植,畝年收入在萬元左右。
第二產業方面,1956年,該村(含南莊)與張家煙霞、刁家煙霞合併,成立東方紅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之後,組建起磚瓦組、農機修配組、木業組、草編加工組等。1982年後,該村磚瓦廠、機器修配廠等村辦企業快速發展,村集體投資10萬元,有職工100人,年產值達30萬元。1985年後,村投資80萬元,建起舞旗黃酒廠,年收入40萬元。至90年代後期,隨著國家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大氣侯的影響,集體企業逐漸改制,私營企業蓬勃發展,即東黃酒廠、舞旗黃酒廠、舞旗酒廠、琴的機械電器廠、長虹予制構件有限公司、青島海潤小氧吧有限公司等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999年後,為適應形式發展需要,在204國道兩側規劃建立工業園,通過招商引資,外引內聯,園區內引進黃河鋼結構有限公司、力天寶龍工貿有限公司、青島千惠繡品有限公司、青島潤海飲料有限公司,由韓國企業獨資建設的青島巨松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上企業都已投產。原青島即墨舞旗花生加工廠轉產為青島德興和商貿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中的有青島墨河印染有限公司,青島泰普瑞工貿有限公司等。
第三產業方面,1968年,該村各生產隊先後建起磨坊、豆腐坊等,但發展緩慢。1985年後,村民陸續辦起了小賣部,從事運輸業、種植業、養殖業的30多戶,第三產業得到發展。至2003年,全村有個體經營戶180戶,機動車輛100多部,從業人員達400多人。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方面,建國前,該村文化教育落後,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1949年,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數的80%以上。建國後,該村利用舊房辦起國小,使部分適齡兒童得以入學,同時,還組織青壯年文盲上夜校、婦女識字班等。1958年,投資1萬元,建起占地4畝的舞旗埠國小,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有4個教室和1個辦公室。1962年,又投資3萬元擴建舞旗埠國小,使教學班達到6個,建築面積達到700平方米,徹底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的辦學歷史。1999年6月,張家煙霞村、河南楊頭等村與該村合資新建即墨經濟開發區第一國小,占地57畝,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可容納學生800名,建起了微機室、圖書室、實驗室等,配置了現代化教學儀器和設備。校內還修建了可容納萬人的體育場。該校教學設施達到山東省國小一流標準,是青島市規範化學校。2003年學校有9個教學班,共有學生400人。該村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建國後,該村共有160人考(選)入大、中專院校,有數人取得博士學位。
醫療衛生方面,建國前,該村沒有診所,村民有病無錢求醫,各種疫病經常暴發。建國後,人民政府免費為民眾接種疫苗,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村中建起醫療室,民眾的醫療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2003年,該村有醫療室3個,醫護人員3名,基本達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同時,為村民補貼辦理了大病醫療保險,解決了村民因病致貧的困難。
人民生活方面,建國前,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多數農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進行土地改革,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78年,人均占有糧食200公斤,年收入均100多元。1982年,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年人均收入達300元。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100萬元,人均純收入5039元,戶均存款1萬元。全村有程控電話400部,占總戶數的80%;電視機普及率達100%,有線電視入網率達70%;有手機300部;洗衣機200台;冰櫃、冰櫃400台;有電腦30餘台,寬頻入網17台;私家車20餘輛。
村莊建設方面,1949年,該村房屋都是草屋、土牆,人均住房5平方米。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住房條件逐漸改善。1980年,村“兩委”統一規劃居民住房,開通街道,村莊建設開始有計畫進行。至2003年,村民所建房屋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的還住上獨院二層小樓,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村集體先後投資40萬元整修村內9條大街,硬化路面約6000平方米,修排水溝2000多米。綠化街道2公里,投資5萬餘元安裝路燈3公里。
社會福利
1985年,村集體為村民交納50%的“三提五統”費。1986年開始至1997年,由村集體全額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附加費和農業稅,每年在20萬元左右。同時,村集體共投資11萬元為不滿14周歲的獨生子女繳納50%的保險費。1998年至2002年,村集體每年投資1.6萬餘元為獨生子女全額交納保險費。自2000年始,每年老人節為全村65周歲以上老人發放福利120元,並每年按20%標準遞增。2002年投資11萬元,為村民每人發放麵粉25公斤,食油1.5公斤。2003年投資45萬元,為村民每人發放麵粉75公斤,大米10公斤。同年投資1.3萬元為五保戶整修了房屋。每年投資1萬多元為村裡的育齡婦女查體及發放衛生用品。
地圖信息
地址:青島市即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