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舒宗僑
- 出生地:江蘇南京
-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24日
- 逝世日期:2007年3月12日
- 職業:藝術 攝影家
- 畢業院校: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
- 代表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國抗戰畫史》(與曹聚仁合編)
簡介,經歷,貢獻,
簡介
舒宗僑,男,著名攝影家、記者、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原籍湖北省蒲圻縣(今赤壁市),1913年10月24日出生於江蘇南京一個鐵路職員的家庭。1935年開始新聞工作。2007年3月12日13時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
舒宗僑先生193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35年還未畢業的時候就在上海剛剛創辦的《立報》當記者,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成為蘇聯塔斯社記者,輾轉於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地採訪,寫出了大量反映抗日戰爭實況的報導,拍下了大批照片。抗日戰爭勝利後,舒宗僑曾編著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中國抗戰畫史》(與戰地名記者曹聚仁合編)、《二次大戰照片精華》(與魏守忠合編)、《學生解放運動畫史》畫冊,這些畫冊保存了大批二戰時期的紀實攝影照片與文獻資料,真實地再現了二戰史實。其中《中國抗戰畫史》尤為珍貴,曾作為國際法庭東京審判日本侵略中國的鐵證。
1913出生,湖北赤壁市(原蒲折)人。
193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
1935--1937年任上海《立報》記者,後擔任重慶《中央日報》、《掃蕩報》編輯和編輯主任。
1942年在重慶創辦《聯合畫報(周刊)》任主編,同時兼任復旦大學副教授、四川教育學院教授、美國新聞處畫報部主任。
抗戰勝利後,《聯合畫報》轉為其個人經營,改為月刊,移滬出版。
1946--1949年陸續編著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國抗戰畫史》(與曹聚仁合編)、《二次大戰照片精華》(與魏守忠合編)、《學生解放運動畫史》。
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先後講授了《採訪寫作》、《新聞編輯》、《新聞攝影》、《外國新聞事業》等課程。
1956年任中國攝影家協會首屆常務理事。
1978年後擔任《世界新聞事業》季刊主編和《新聞大學》編委、新聞學院教授。
1986年退休。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名譽理事兼《中國攝影史》編委,中國老年攝影學會理事,上海市老年攝影學會副主席。
經歷
民國21年(1932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讀書。是中國最早的新聞科班出身的記者之一。1935--1937年任上海《立報》記者,後擔任重慶《中央日報》、《掃蕩報》 編輯和編輯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塔斯社記者。民國29年(1940年)任重慶《中央日報》國際新聞編輯、重慶《掃蕩報》編輯主任。20世紀40年代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9月25日舒宗僑曾為同盟國家在重慶創辦《聯合畫報》周刊任並任主編,同時兼任復旦大學副教授、四川教育學院教授、美國新聞處畫報部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聯合畫報》移滬出版,轉為個人經營,由他獨資經營,改出月刊,舒宗僑任主編兼發行人。1946--1949年舒宗僑續編著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國抗戰畫史》(與曹聚仁合編)、《二次大戰照片精華》(與魏守忠合編)、《學生解放運動畫史》等畫冊。
舒宗僑1941年冬季應章益校長和新聞系主任陳望道的聘請,到遷到北碚的復旦新聞系兼課任教,此後一直在復旦大學兼課任教,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前夕,他用相機記載了(上海解放)這一歷史瞬間,也記載了他本人和上海人民一起迎接新上海、新中國誕生的喜悅心情。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1950年舒宗僑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之後被派往華北人民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馬列主義。1954年負責建立該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攝影教研組及實驗室。1957年夏,全國從開始整風鳴放進入反右運動,上海新聞界不少人受到衝擊,舒宗僑被錯劃成右派,蒙冤22年。1978年後舒宗僑參加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學研究室工作。舒宗僑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先後講授了《採訪寫作》、《新聞編 輯》、《新聞攝影》、《外國新聞事業》等課程。除講課外,還擔任《世界新聞事 業》季刊的主編與《新聞大學》編委,還曾三次擔任過上海市國際影展的評審。1986年從復旦大學新聞系退休。他被圈內人士尊重地稱為“中國新聞教育界最年長的教授”。舒老一直以復旦人為榮,他多次表示復旦是他的事業發祥地,也是他經受磨難的再生之地。1993年90高齡時被頒以“中國攝影金像獎成就獎”。
舒宗僑1956年任中國攝影家協會首屆常務理事。1978年後擔任《世界新聞事業》季刊主編和《新聞大學》編委、新聞學院教授。舒宗僑晚年曾任中國攝影家 協會名譽理事兼《中國攝影史》編委,中國老年攝影學會理事,上海市老年攝影學會副主席。
舒宗僑1992年獲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 被英國劍橋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
貢獻
舒宗僑先生桃李滿天下,他的不少學生成為中國新聞傳媒界的棟樑之材。
在中國紀念抗戰勝利四十周年前後,舒宗僑欣慰地看到,兩本畫冊在海內外多次再版,其史料、學術價值得到國家、社會的公認。20世紀九十年代初,舒宗僑以其良好的人格力量,藉助于海內外人脈關係,與台灣某冒名盜版兩冊《畫史》的人,就有關著作權問題取得妥善解決,在海峽兩岸傳為奇談。1992年,舒宗僑榮獲國務院頒發“特殊貢獻”獎證書。
舒宗僑以其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勤奮的工作熱情,以其堅定的信念,不懈追求真實、和諧、美好的生活,走過了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一、舒宗僑與美國人合辦宣傳抗戰的《聯合畫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先後向日本宣戰。1942年為了戰時宣傳需要,中、美、英三國在重慶的宣傳機構決定聯合成立幻燈電影供應社,為了擴大宣傳並有利於幻燈電影的推廣,再辦一個畫報相配合。舒宗僑應邀負責籌辦,1942年9月25日取名《聯合畫報》的刊物正式創刊。美國人溫福立任社長,舒宗僑任主編。溫福立很少過問報社的事情,許多具體事務都由舒宗僑操辦。1943年初《聯合畫報》社脫離幻燈電影社,由美國戰時情報局主管,該局後改名為美國新聞處,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聯合畫報》初創時為半月刊,每期四開一張。1943年元旦改為周刊,出至100期增加為四開兩張。初創時條件十分艱苦,報社設在重慶南岸玄壇廟中央電影場的地下室里,陰暗又潮濕,工作人員僅二、三人,組稿、採訪、編輯、校對、發行等舒宗僑都要參加,工作十分繁忙。印刷廠設在三十多里外的鄉間,從玄壇廟到印刷廠看大樣要坐兩個多小時的滑竿(用竹子做的簡易轎子),印好後還得挑回重慶。條件差,工作量大,其艱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戰爭環境中物資供應緊張,特別是紙張的供應更為困難,進口紙張,或外地紙張,由於交通阻塞運不進來,舒宗僑就帶領大家在土產紙中找出路,邊試用邊改良,堅持正常出版。
《聯合畫報》的主要任務是用生動的圖片,配以通俗、簡練的文字向廣大民眾報導世界各國抗擊法西斯的情形,鼓舞民眾的信心。無論世界哪個戰場,只要有新聞,總有圖片出現在《聯合畫報》上。像西南太平洋大捷、中國鄂西大捷、非洲沙漠的勝利、史達林格勒會戰勝利等新聞照片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刊登出來。特別是1942年12月25日,中美無線電傳真直通後,刊登世界各地訊息的新聞圖片速度更快。1943年元旦《聯合畫報》改為周刊後,《聯合畫報》的內容更為豐富,更為讀者所歡迎。除保留原來大量刊登新聞圖片外,又增設小品文、木刻、漫畫、地圖等,並邀請文化界知名人士茅盾、老舍、葉淺予、丁聰、張樂平等撰文作畫,把新聞性和藝術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讀者面越來越廣,成為當時國內最為完整的圖片新聞報刊,被廣大讀者譽為“世界戰場的瞭望台”,“聯合國奮鬥的縮影”。
由於《聯合畫報》不斷改進,不斷創新,發行量扶搖直上。到1943年,《聯合畫報》在全國各地的代銷處已從70幾個增加到100多個。銷量由初創時六、七千份,迅速增加到二萬多份。發行範圍從抗日大後方、前線,擴大到淪陷區各大城市及部分鄉村;從國內擴大到印度、緬甸、越南等國家。1944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前夜,也是鬥爭最為艱苦的時期,為鼓舞抗戰的信心,《聯合畫報》和美國新聞處、盟軍密切配合,由美國空軍向敵占區投擲《聯合畫報》,每期投下六、七千到一萬份,到日本投降時,共投擲了二十萬七千多份。《聯合畫報》還曾被空運送到在印度受訓、在緬北叢林中堅持戰鬥的中國軍人手中,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鼓舞了鬥志。日本宣布投降後,《聯合畫報》為慶祝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用紅色報頭出版了第154期。至此,重慶《聯合畫報》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抗戰勝利後,同盟國反對法西斯鬥爭任務結束,美國新聞處不打算再辦《聯合畫報》。舒宗僑從重慶飛抵上海,全力籌備在滬復刊。美國新聞處鑒於舒宗僑在二次大戰中作出的貢獻,將《聯合畫報》的商譽轉讓給他。《聯合畫報》從第155期起,由舒宗僑任主編和發行人,社址設在上海百老匯大廈(現上海大廈)的底樓。1945年11月20日正式復刊,為十開本月刊,每期20頁。在復刊詞中宣布了新的辦刊方針:“現在,我們逐漸恢復到平時生活,本刊的編輯方針也不能不有所改變。本報今後將以超然的立場,對國際方面,促成聯合國家的團結,共同保障世界和平;對國內,聯合全國力量,從事戰後復興建設的艱巨工作。復興建設的前題是團結,是民主”,表示“願與全國人士,共謀新中國的建設”。
復刊後《聯合畫報》面臨著巨大困難,不僅僅處於政治動盪,物價飛漲,紙張等供應緊張,更為重要的是刊物變為私人經營,政治上失去靠山,處在各種勢力的夾縫中。無論採訪、印刷、發行等都面臨重重困難。但舒宗僑依靠報社職工團結奮鬥,終於站穩了腳跟。為了保持《聯合畫報》的“新聞性畫報”的傳統特色,緊跟時代步伐,以滿足讀者了解形勢發展的要求,必須儘快得到全國各地最新的第一手材料,於是在南京、北平、重慶、漢口等大城市設立辦事處,在昆明、廣州、蘭州、天津等聘請特約攝影記者,及時報導各地的重大新聞。在報導立場上堅持客觀、公正、翔實。如對毛澤東從延安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全國學生反內戰、反飢餓、反獨裁的遊行示威,重慶校場口事件,昆明李公朴、聞一多被害,南京下關事件,以及物價波動、搶購黃金、小商販和舞女請願等社會事件都作了及時報導。受到讀者熱烈歡迎,發行量迅速上升,最高時達五萬多份,在當時畫報中是最高的。
二、舒宗僑編輯、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中國抗戰畫史》等大型畫冊
舒宗僑在主編《聯合畫報》中,利用中、美、英三國宣傳機構的便利條件和先進技術,蒐集了大量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珍貴圖片和資料,除精選部分刊登在《聯合畫報》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圖片資料被暫時擱置起來,且越積越多,丟掉實在可惜。1945年春舒宗僑便萌發了出版大型畫冊的想法。由於在重慶時期任務緊迫,無暇顧及此事。
抗戰勝利後,舒宗僑便把籌備出版大型畫冊的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促使舒宗僑決心出版大型畫冊的原因有二:一是總結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維護世界和平。他在編輯出版第一部大型畫冊《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序中說,“二次大戰是爭取利益的又一次屠殺”,“在戰爭中,十萬萬以上的民主國家人民,結成一條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戰線,向軸心國作戰,他們尤其希望這次戰爭完了之後,全世界能彼此和諧的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理想——民主政治的環境中,奠定世界人類永久和平的基礎”。在此舒宗僑發出了建立和諧世界的呼聲。二是,實施“以書養刊”的經營方略。在上海出版《聯合畫報》,與在重慶相比,困難就大得多了。在政局動盪,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中,維持畫報的出版發行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為堅持畫報社的正常出版活動,舒宗僑也採用了當時新聞出版界慣用辦法即“以書養刊”。
可是真正落實出版一部完整反映二戰的畫冊僅靠從重慶帶回上海的一旅行照片、底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繼續蒐集材料,充實內容。於是他從接管的偽《中華日報》的有關機構里找到許多敵偽新聞圖片,其中甚至有幾個月前發行的日本天皇向日本國會宣讀投降詔書的照片等。他從英、美等新聞處、通訊社蒐集了相當多的有關二戰的照片和底片,如墨索里尼陳屍米蘭街頭的照片就是從原複製底片製作。納粹戰犯戈林等20餘人被判絞刑後的照片,是他用重金向美聯社訂購的。 經過不懈努力,圖片資料基本收齊。《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終於於1946年9月和讀者見面了。大戰畫史的文字約35萬字,圖片近千幅,地圖82幅,文獻64種。以圖片形象化地表現這一階段的偉大史詩,其取材、編制、文字以通俗化為主,如南京大屠殺、西西里之戰、蘇德之戰、硫璜島與大硫球之戰、核子彈轟炸等,用圖片反映更直接、明快,給人以深刻印象。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也給予應有的重視。全書共12章,其中有3章反映中國抗戰情況,即“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中國全面抗戰(上)”、“中國全面抗戰(下)”。其他章節也有涉及到中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