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

手足口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破潰成小潰瘍,由於疼痛,常流涎和拒食。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後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頭部
  • 相關疾病:脊髓灰質炎 手足口病 口蹄疫
  • 所屬科室:五官科 口腔科
  • 相關症狀:斑丘疹 低熱 噁心 腹痛 紅暈 繼發感染 結痂 拒食 咳嗽 口痛 潰瘍 流涎 腦膜炎 膿皰 皰疹 瘙癢 舌齒齦疼痛性粟粒至水皰 水泡 頭痛 咽痛 厭食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薩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經口進入體內,並在腸道增殖。
(二)發病機制
口蹄疫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現稱為口皰病毒(aphoviruses)。呈球狀顆粒,直徑為22~30nm,有7種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和亞洲-1型。至少有63個亞型。各流行區的型別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間無交叉免疫作用。從人類分離到的幾乎都是O型,偶有C型。傳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動物。患病動物的血液、皮膚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糞、乳汁均帶有病毒。大多是通過直接和患病動物接觸或擠乳時,病毒通過皮膚微小傷口進入人體發病,偶可通過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製品被感染髮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頭也可感染。人與人之間很難相互傳染。

檢查

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1~2天內口腔、咽、軟齶、頰黏膜、舌、齒齦出現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周圍繞以紅暈,破潰成小潰瘍,由於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時手足亦出現皮疹,在手足的背側面和手指(趾)背側緣、甲周圍、掌跖部,出現數目不定的水皰,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后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一般經過良好,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

鑑別診斷

足口病應與口蹄疫相鑑別。
一、病原體不同: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於人畜共患病原體。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傳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兩半蹄子)動物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口蹄疫,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腸道攜帶病毒的人,屬於人類疾病。
三、傳播途徑不同: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斑,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傳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緩解方法

在預防方面,應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時,儘可能少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平日教育小兒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對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若此病在託兒所或幼稚園內流行時,首先應將患兒與健康兒童隔離,將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