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司鎮

舊司鎮

舊司鎮(2013年1月3號撤鄉建鎮)由過去的舊司鄉、高洞鄉合併而成,於縣版圖中部。鄉集鎮距縣城西29公里。東鄰翔鳳鎮、西靠大河鎮、南接綠水鄉、北交革勒車鄉三胡鄉。居住著土家族、苗族、回族、黎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80%以上,系少數民族居住集中的民族鄉。以糧、畜、 桑、煙、茶為主導產業。境內青山疊嶂,夾有平川丘陵,兼有山區和平原的特點,生態環境優越。

舊司鎮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司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北來鳳
  • 下轄地區:三寨坪村、黃土壩村、大壩村
  • 政府駐地:舊司集鎮
  • 電話區號:0718
  • 郵政區碼:445705
  • 地理位置:來鳳中部
  • 面積:198.54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7139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新峽庫區、寨堡、板沙界、劉家大洞
  • 車牌代碼:鄂Q
  • 撤鄉設鎮:公元2013年1月3日
行政區劃,自然地理,自然資源,生產發展,相關報導,

行政區劃

舊司鎮,鎮政府駐地舊司集鎮,舊司鎮由過去的舊司鄉、高洞鄉合併而成。舊司集鎮距縣城29公里,高洞集鎮距縣城18公里。現轄三寨坪村、後壩村、東流壩村、爛車河村、鎖洞村、高橋村、臘壁司村、核桃灣村、岩朝門村、馬家溝村、都司界村、梅子村、柏楊村、四方村、龍橋村、新街村、螺絲塘村、黃土壩村、岩峰窩村、黑洞塘村、大壩村、紅沙田村、李家院子村、新田溝村、團罈子村、西北車村、花坨村、板沙界村、覓鴨溪村、小河村、大岩板村、茶園溝村,32個行政村,大壩社區,375個村民小組,37139人(2017年),耕地面積3011.63公頃,以糧、畜、 桑、煙、茶為主導產業。境內青山疊嶂,夾有平川丘陵,兼有山區和平原的特點,生態環境優越。

自然地理

該鄉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境內山巒疊嶂,溝壑交錯,境內有大小河流6條,中小型水庫7 座,峽谷3處,大小山脈12座,素有鄂西小桂林之稱。森林覆蓋率達70%,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日照近1300小時,平均氣溫15.9℃,最高氣溫38.9℃,最低氣溫8.3℃,無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94毫米,冬季冰凍期短、多北風,夏季多南風,最大風級7級左右。
境內土壤以黃土為主,砂土次之,土層厚度40-100厘米,坡度4-45度,耕地總面積3011.63公頃,其中水田1226.87公頃。林地面積10949公頃,地理格局成七山一水二分田。其中水田壩、東流壩、黃土壩、大岩板為水稻主產區,素有舊司大糧倉之稱。
舊司

自然資源

該鄉擁有珍稀動植物資源,如娃娃魚、龜鱉、竹雞、錦雞、寒雞、香獐、相思鳥、野生香菌、木耳、平菇、薇菜、獼猴桃等。
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蘊藏量大,現已招商引資形成多處煤炭開採和礦石加工,大理石、紫螢石、冰周石、磒石、重晶石遍布山崗。
新峽水庫容量巨大,一是與二級電站形成連環利用,發電量大,是縣裡電力產業的骨幹;二是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水上旅遊風景線,吸引了眾多遊人;三是成了網箱養魚的重要基地,為庫民提供了交通方便,增添了生財之道。

生產發展

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過億元,財政收入突破22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元。農民生產以桑蠶、茶葉、菸葉、生薑、甘鮮果、水稻、玉米、薯類和生豬、湖羊、網箱養魚為主,桑蠶、茶葉、菸葉是支柱產業。該鄉素有桑蠶之鄉的美稱,常年有桑園面積5000多畝,茶園4300多畝,其鳩園栗香茶曾被評為湖北省首批名茶。近幾年來,庫區網箱養魚發展到300多張。久賦盛名的板土科老窖,與新中國同齡,系龍泉洞純淨山泉水釀造,含硒量適度;香醇如幽蘭、色清如水晶、入口綿甜醇和、回味舒暢,1994年被國家鑑定為優質白酒,遠銷鄂、渝、湘三省市。
該鄉人民勤勞勇敢,憨厚純樸,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歷史悠久的牛王節世代流傳,獨特的地龍燈於世僅有,三棒鼓響譽省內外,上刀梯,拋菜刀,耍連交棒等絕活久賦盛名。熱情好客,友好大方的舊司人民以美麗多姿的山水和寬鬆的人文環境,真忱歡迎有志者來投資開發水電、開採礦石、烏金,走絲綢之路。歡迎人們到鄂西小桂林旅遊觀光,前來穿越老峽河谷,遊玩新峽平湖,探尋劉家大洞,品賞富硒苞谷酒,飽食網箱魚。

相關報導

(來至以前舊司鄉詞條)
來鳳舊司鎮位於來鳳中部。4萬多名土家苗族兒女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歷史悠久、燦爛多姿的民族文化,以三棒鼓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已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一直以來來,舊司鎮黨委、鎮政府積極打造以三棒鼓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為古老的民族文化賦予新的內涵,給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
三棒鼓敲進省城
當許多農民正在“忙年”的時候,舊司鄉23名民俗文化藝人還在為賺錢忙個不休。
元旦前夕,武漢東湖旅遊風景區派員到來鳳,預訂一台民俗文化表演節目,連續演出9天,對方付費近5萬元,並付訂金6000元。
這台商業演出的主力軍便由舊司鎮組建。演出隊共25人,整台節目包括地龍燈、三棒鼓、肉連響、毛鼓絲、儺戲等5個子節目。
1月20日,這些參加春節商業演出的民間藝人進入節目彩排期,25日,他們便赴漢公演9天,把土家族民俗文化搬到省城的大舞台上展示。
三棒鼓悠久/來自土家族/自古流傳天涯走/絕技前人留。
三棒鼓敲進省城,得益於當地藝術大師的傳、幫、帶。2011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為“三棒鼓藝術大師”的舊司鄉土藝人田錦傑,通過對傳統民族文化再挖掘、再整理,樂於帶徒學藝,使三棒鼓這種民間文化藝術在當地及邊區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推廣。該鄉已有48名三棒鼓民間藝人加入了州民間藝術家協會,另有21名地龍燈民間藝人和12名山歌手也先後加入。
三棒鼓作為鄉土民間曲藝,充滿了鄉情、鄉韻,易唱、易懂、易學、易記,在鄉土民間文藝中獨樹一幟,具有代表性。她就像一根金線串起其他的民俗、民風、民情,宛若一串熠熠生輝的珍珠,不斷把鄉土民間文化發揚光大。
三棒鼓藝術表演,不僅把來鳳特色民族文化推向山外,舊司鎮三棒鼓表演隊還以此為載體,把來鳳的旅遊風景區、油茶湯、擺手舞等進行大力推介。
來鳳土家族擺手舞,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跳進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讚賞而知名。如今土家族人人都能翩翩起舞,其三棒鼓唱道:
土家擺手舞/獨特的項目/源遠流長傳千古/來自舍米湖;篝火紅通通/列隊擺陣容/大擺手放三眼銃/眾舞氣勢雄;如今舊司人/個個能繼承/藝術大師多得很/青史留美名;萬人擺手節/場面更鬧熱/中外新聞界記者/來把電視拍。
土家“地龍燈”是一枝獨秀的民間燈舞,極具地方特色。“牛王節”是土家人特有的傳統節日,不僅是弘揚土家民族文化的盛會,還架起了招商引資的橋樑。有三棒鼓詞對此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讚美:
土家特色多/一時難得說/地龍演出巴地梭/又是一絕活;每年的四月/舊司最鬧熱/初八要過牛王節/硬是有特色。
獨出心裁的三棒鼓唱詞,把土家族的仙佛寺、油茶湯、擺手舞、吊腳樓、地龍燈、牛王節等描述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同飲一杯醇香的美酒,讓人心醉、神醉。
花鼓戲鬧騰村寨
土家民俗文化三棒鼓又名花鼓,因鼓、鑼、架小巧玲瓏,圖案精美而得名。這項傳統藝術根植於民間,古往今來,世人矚目,如同燦爛的花朵,綻開在鄂、湘、渝、黔邊區土家民族之中。
三棒鼓歷史悠久,在唐代稱為三杖鼓,明沈行符《顧曲雜言》曰:“吳下何來有打三棒鼓乞錢者,余幼時有見之也,起於唐鹹通中(公元865年)。”明田藝術《留青日札》里也有記載:“吳越間男女用三棒上下擊鼓,手中輪翻拋丟,謂之三棒鼓也。”三棒鼓約於明代傳入本境,並逐漸成為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真正把“三棒鼓”這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的還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人們的愛憎,人們把一些俠義故事、傳奇故事、愛情故事等編成膾炙人口的花鼓詞,在民間廣為傳唱,較為著名的有《天保圖》、《薛氏家族》、《梁山聚義》、《八仙圖》、《二十四孝史》、《天仙配》、《仙姑送子》、《韓湘子慶壽》等作品。據統計,傳統唱本達130多種,民眾即興表演的更是不計其數。
三棒鼓演唱詞結構簡明,四句一組,分別為五、五、七、五言,講究押韻和平仄,音律和諧統一,極具地方特色。關於“三棒鼓”詞,古往今來陶醉了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讚美詩詞。《後漢書·周舉傳》中記載:繼以薤露之歌,做客聞者皆掩涕;唐代詩人劉禹錫也寫下讚美詩:自從雪裡唱歌曲,至到春色暮盡時;乾隆金印科主人范術之在他的《元宵》一詩中寫道:四燈余燈火,三川尚鼓鼙;清代土家族詩人田泰斗在他的竹枝詞中描述得更逼真:一夜元宵花鼓鬧,楊柳花曲四川調。
舊司三棒鼓以唱腔風格高亢、熱情奔放、抑揚頓挫、委婉動聽而聞名于山里山外。表演者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拋棒擊鼓者為主角,前面鼓架上放一面小鼓,用三根嵌有古銅錢鼓棒進行拋耍,上下翻飛,銅錢相撞,清脆悅耳,鼓棒擊鼓合拍成調,邊打邊唱,見啥唱啥,隨口辯答,極具智慧和唱功。另外還有人打馬鑼,有人拋刀,有人耍“連絞棒”。打鑼者主要是配音韻,有時也唱幾則花鼓詞。拋刀者主要是表演高超的技藝,拋舞的花樣繁多,有“黃龍纏腰”、“雪花蓋頂”、“金線吊葫蘆”、“獅子搖頭”、“白蛇吐箭”、“野鹿銜花”、“美女梳頭”、“觀音坐蓮”等二三十種。表演者興之所至,放出“衝天炮”,能夠把屋樑下面木枋上的香菸、紅包擊落,然後一一收入囊中。
古往今來,舊司三棒鼓演唱深受山寨村民的喜愛和歡迎。全鄉的三棒鼓演唱已達到普及的程度,上至八十高齡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兒童都能演唱。他們不光在公開場合進行演唱,而且在田間、地角,利用休息之時,也要相互對唱,經常利用石頭、木刀和棍棒進行拋丟絕技練習。據文化部門調查統計,舊司鄉32個村有28個村的三棒鼓藝人活躍在村頭田野、農家院落,有傳人4人,專職演唱藝人48人,業餘演唱者多達8200多人,業餘演唱代表隊有28個。
民族文化與經濟的融合
鎮黨委、鎮政府加大了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力度,唱響了“打民族牌,搭文化台,唱經濟戲”的主旋律,用科學的發展觀打造以三棒鼓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品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
2004年,黨委、政府投資5萬元,由鄉文體站負責人向代元組織十多位民間藝人,編輯出版了20多萬字的《三棒鼓演唱集錦》一書。
《三棒鼓演唱集錦》的出版發行,加快了舊司鄉民族文化發展的進程。2005年,舊司鄉繼2000年舉辦民族民間藝術節後,又成功舉辦了“牛王節”。“牛王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還架起招商引資的橋樑,為舊司鄉招商引資670萬元。舊司鄉三棒鼓代表隊參加了州民族文化展示會,多次為省、州領導表演,湖南省電視台作了專題採訪。2005年國慶黃金周期間,舊司鄉“三棒鼓”、“地龍燈”、“爬刀梯”參加武漢國際旅遊節,在江城引起轟動。
2005年10月2日,舊司三棒鼓代表隊參加川、湘、鄂、渝四省市民族民間藝術交流會。三棒鼓登台表演,與會者刮目相看。同年11月初,舊司三棒鼓代表隊又應邀參加了由全國文學協會在張家港舉辦的文藝活動,獲得優勝獎。“地龍燈”作為文化遺產被收藏在長江流域歷史博物館。
據鄉領導介紹,為打造三棒鼓民族文化品牌,鄉里每年都要拿出10萬元以上的活動經費,用於舉辦各類大小民間文化活動,獎勵民族文化傑出貢獻者。長年累月,全鄉有數十上百的民間藝人憑藉一身絕技闖市場,撐鼓了荷包;一大批鄉土民間藝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鼓與呼,巡迴開展以信訪、綜治和計生等為主題的農家院落民俗表演活動120多場次。
舊司的民間藝人走到哪兒,就把代表舊司全貌的“廣告招牌”用三棒鼓的形式傳唱開來:
悠悠老峽河/明珠舊司落/鳩園栗香茶好喝/蠶樹遍山坡;山川好美景/山妹多迷人/地藏硒寶珍貴品/中外馳美名;舊司山水笑/山妹把手招/鼓迎來客隨時到/誠心把商招。
如今,舊司鄉的民族文化不僅豐富了當地農村民眾文化生活,還把山外的老闆引進了大山,投資開發煤炭、重晶石等地下礦產資源,鳩園栗香茶、蠶繭等一批特色產品為廣大農民賺回了大把鈔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