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元、明時代隸屬散毛宣撫司。散毛宣撫司,有覃氏土司世居其地,司治在三胡猴栗堡老司城。其地域相當於今天的翔鳳鎮,三胡及綠水鄉的茅壩、上寨、龍咀一帶。領大旺安撫司、東流臘壁蠻夷長官司、卯洞司、漫水司、百戶司。清代,三胡鄉的討火車隸屬體乾鄉元阜里,三胡為體乾鄉貞肅里。
民國元年(1912)沿襲舊制。
1914年始,設定為區鄉。1933年,編組保甲,全縣設4區、21鄉、2鎮、225保。三胡屬一區,鄉設猴栗堡,轄12保。
1943年,貞肅改為“三胡鄉”。
1946年,重新劃分鄉鎮區劃,三胡鄉政府在胡家。(重要集鎮及村莊有:三堡嶺、蘇家堡、猴栗堡三個集鎮和范家溝、馬柳光、濫泥壩、韭菜園、鉛廠坪、陽河壩、黃柏園、四季溝、冬瓜壩、劉家壩、二虎壩、苗寨溝、馮家溝、構樹田、梨園溝等15個村莊。全鄉14保151甲。)
1949年11月9日,建立來鳳縣臨時人民政府,12月1日正式建立來鳳縣人民政府,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組制,全縣改建6區1鎮147村,設三胡區。
1952年,對三胡區劃作了部分調整,三胡為“二區”。(轄22個鄉,即:梨園、金龍、六正、二虎、胡家溝、馬柳、漫塘、興隆、韭菜園、黃柏園、八股、文坪、塘坊、桅桿、上峰寨、太坪、革勒、正南、長白、鼓架。)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59年,增設管理區。
1961年,恢復區制,,將三胡改為區。,區轄公社、大隊、生產隊。
1975年8月,再次撤區並社,將三胡區的鎮坪、光明、和平、高潮、文坪、太平、鼓架、林場大隊劃出組成三胡公社,其它區劃不變。
1984年6月2日,遵照省委關於設區建鄉。
1997年1月,機構改革,撤區建鄉;5月改小鄉為管理區;2000年管理區撤消。2001年10月將5個管理區改為5個工作隊,2003年3月工作隊撤消。橋亭子與荊竹兩村合併,韭菜園村與三堡嶺村合併,形成縣、鄉、村組織體系。
行政區劃
清代
三胡鄉的討火車隸屬體乾鄉元阜里,三胡為體乾鄉貞肅里轄老司坪、猴栗堡、白戶莊、金洞溝、樓房溝、尚虎城、青龍嘴、蘇家堡、范家溝、紅魚泉、劉家壩、胡家溝、韭菜園、黃柏園、漫塘。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沿襲舊制。1914年始設區鄉。
1933年編組保甲,三胡屬一區,鄉設猴栗堡,轄12保。
1943年,貞肅改為三胡鄉;1946年重新劃分各鄉鎮區劃,三胡鄉政府在胡家溝,重要集鎮及村莊有:三堡嶺、蘇家堡、猴栗堡三個集鎮和范家溝、馬柳光、濫泥壩、韭菜園、沿廠坪、陽河壩、黃柏園、四季溝、冬瓜壩、劉家壩、二虎壩、苗寨溝、馮家溝、構樹田、梨園溝等15個村莊。全鄉14保151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組制,1952年對三胡區劃調整為二區,轄22個鄉,即:梨園、金龍、六正、二虎、胡家溝、馬柳、漫塘、興隆、韭菜園、黃柏園、八股、文坪、塘坊、桅桿、上峰寨、太坪、三胡、正南、長白、鼓架。
1975年8月,撤區並社,將三胡區的鎮坪、光明、和平、高潮、文坪、太平、鼓架、林場大隊劃出組成革勒公社,其它區劃不變。
1983年,三胡公社有22個生產大隊,218個小隊(24138人)。
1984年6月2日,三胡區轄胡家、蘇家堡、猴栗堡、三堡、八股五個鄉,18個村民委員會,218個村民小組。(全鄉16個村,218個村民小組,28212人。)
現狀
(待補)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三胡鄉位於
來鳳縣西北部,東與
翔鳳鎮香花村、宣恩縣李家河鄉建築坪、毛坡村交界,南與
翔鳳鎮青山村、中華山林場、
舊司鄉新田溝、大岩板村、革勤車鄉大地坨村相連,西與革勒車鄉包子溝、古架山村、土家寨村接壤,北與
鹹豐縣忠堡鎮大捷村毗鄰。
地處東徑109°51′—109°22′,北緯29°29′—29°46′。南北長19公里,東西寬11公里,地形呈南北狹長,近似梭子形狀。
鄉政府在胡家溝集鎮,東距來鳳13公里,北距鹹豐縣城30公里。
地貌
鄉域境內群山起伏,溪溝縱橫,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254.5米,最低海拔495.2米,平均海拔670米,為老虎洞水系,屬低山、二高山地區。
自然資源
國土總面積127.6平方公里。
人文環境
人口
2007年全鄉總人口29085人,自然增長率4.23‰ 。
民族
境內居住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瑤族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64.1%。
據1982年人口普查,三胡鄉有23624人,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中漢族6624人,占28%;苗族11263人,占47.7%;土家族5594人,占23.7%;壯族19人,回族9人,滿族5人,侗族2人,瑤族107人,土族1人。主要為苗族、漢族和土家族。土家族自稱“比茲卡”,是古代巴人的後裔。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大約在秦、漢之際,苗族先民已在今湘西的五溪一帶居住;封建史書中侮稱“五溪蠻”、“武陵蠻”。三胡苗族多為清代從黔東、湘西遷入;苗族大姓為吳、楊、廖、石、龍。漢族多於清代“改土歸流”後從湖南、江西、貴州等地遷入。還有回族、壯族、土族、滿族、瑤族、侗族等民族,所占比例較小。
習俗
婚嫁
土家族、苗族男女結婚有嚴格程式,不懂程式輕則認為男方不懂禮,重則開親不成。
其程式大致為: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就請媒人去說親,配備三道聘禮,分三次送到女方家裡,女方同意後,男女雙方方可走親往來,再定日子過記(正式訂親)。過記後放炮火,拜訪女方親戚,如果在春節需要拜大年;放炮火後就去女方討“八字”,女方父母發“八字”後就可擇日結婚了。
結婚的前二天,男方家組織人到女方家圓禮,帶上米、酒、肉和彩禮。由“客總”帶隊,詢問嫁妝多少,以便結親時組織人員來抬。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幾天就要“哭嫁”,有伴娘相陪“哭嫁”,出嫁時也要“哭嫁”。男方結親前一天要在家中組織“插花掛紅”。
婚日,男方組織人員去接親,由總管負責,在女方家吃早餐後,舉行迎親儀式,先燒香蠟紙燭敬家先,再拜謝親朋,講一輪詞令後燃鞭請主人發親;發親後請“男、女高親”動步。新娘穿紅衣褲,打紅雨傘,由女方家人扶著出門,前面有男方2個未婚女孩子接親,後有2個女方未婚女孩子送親,另有新娘的長輩或兄嫂為男女高親送親。
新娘出門時要辭別祖先,手拿兩束筷子往前後各丟一束,男、女雙方各搶一把,將兩把長約2米的葵花篙(或竹片捆成)外包紅紙的“喜把”,點燃照耀,女方便來搶去一個“喜把”,意為財不帶完,各留一半。
在路上,抬嫁妝的人因路途多為山路,路上多彎道,又有樹枝攔道,抬的人要會“報靠”,前說:“前有左手”,後面的人報:“後園右手”;前說:“大轉灣”,後面報:“慢慢圓”;前說:“上有青蓬掃頂”,後說:“下往彎腰而過”。過橋或翻過埡口時歇息就攔住新娘,不準新娘過去,向“高親客”討要紅包和煙。
到婿家時,男方陳香燭酒禮和一個雄雞,雄雞從新娘頭上拋過,意為“堵煞回喜神”。拜天地、家神、父母后,入洞房。
入洞房後新郎新娘洗“和氣臉”,喝“和氣茶”。接婚第二天為正酒;第三天散客,高親返家(現多為當天下午回家)。婚後三日或擇吉日“回門”,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看親。“回門”必須當天去當天回。據老人們說新婚一個月不空房,否則老鼠要咬蚊帳。
生育(俗稱“打十朝”)
生孩子後,男人到岳父母家去報喜,生男孩報公雞,生的女孩就報一母雞。娘家得信後,在小孩出生後的第三天,準備雄雞、臘肉、雞蛋、醪酒(甜酒)、小孩衣物和一些營養品來婿家吃“三朝”飯,等到第十天邀請娘家親朋好友來婿家打十朝。一般進出三天,婿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滿三十天后還要吃滿月酒,小孩一歲時還要挖周,屆時親朋齊聚,贈以衣物、食品或金錢,以表慶賀。
壽誕
土家人對壽誕非常重視,小孩滿一歲時,要大擺宴席迎請親朋好友來給小孩“挖周”,有的是等小孩滿3歲時“挖周”。成人在男進35歲、女進33歲時也要挖周沖喜。老人在其父母不在世上後,每年子女親朋友都要在其生日那天來祝壽(俗稱祝生),年滿60、70、80、90歲時要擺宴祝大壽慶賀。
建新房
相生而定,同時要背山面水,左邊要青龍山望,且右邊白虎山不惡。正中為堂屋,左邊修廂房,右邊修吊腳樓,要求廂房不得高於正屋。木屋造型美觀,結構牢固經久耐用。現百年以上的老房屋在三胡還很多。
建房俗稱“起屋”,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它的順序是:擇吉日,選屋場,取木料,發墨,做柱子和枋,砍梁(偷梁),祭魯班,包梁,起排山,開梁口,上樑,拋梁,蓋瓦,送師傅。然後請木匠再來裝板壁,裝好後進新屋。
起房有大有小,正屋從小到大依次為:“三柱二棋”、“三柱四棋”、“三柱五棋”、“五柱四棋”、“五柱五棋”、“七柱六棋”、“九柱十一棋”、“四合水天井”。廂房是主人的財力和屋場而定,因家族集居性,房子是在正屋的基礎上擴建形成廂房和吊腳樓結構的。正屋正中的一間為堂屋,是祭祖、迎賓和辦“紅白喜事”的地方,神檻上修有香位,板壁上貼有家先。堂屋左邊為大邊,為長輩人居住。廚房、臥室的安排都有一定的講究。
1、選屋場和擇日期。是土家、苗族人建新房的首要環節。一般按主人的生辰八字,結合五行的相生相剋理論,以及二十八星宿,依據天干地支,選擇黃道吉日,選擇一個好日子,才能使房屋修起後,發家發財。主家會帶上厚禮,請地理先生來看屋場,請算命先生來看日期。
2、取木料。又叫“打青山”,主人帶備好祭品,請木匠師傅按選好的日子上山取木料,先敬山神,砍第一根樹必須向東倒,預示大吉大利。
3、發墨。又叫“開工”,木匠師傅第一天動工叫“發墨”,主人要封一個“紅包”,木匠按所造房子的大小,開篙(即把整棟房子的高矮、枋的長短畫在一根竹子上作為尺寸)。
4、砍梁木。砍梁木要偷砍別人家的樹,選擇茂盛的且發有小樹在旁的大樹(喻示家發人發的意思)。梁木樹要向上倒,往 下倒的一般不要。
5、包梁。梁木砍倒後,抬回家時不能中途歇息。木匠師傅做好後,搭上紅布,包上銅錢然後搬到新屋的中堂,不允許人從樑上跨過。
6、祭魯班。立屋的前一天晚上都要祭魯班,主人要準備一隻開叫的雄雞,新鞋一雙,衣服一套,肉、酒、豆腐、糍粑、香、紙、燭一應俱全,木匠師傅祭奠祖師魯班,祈求明日立屋百事大吉。
7、立屋。立屋這天早上,幫忙的人很多,眾人將頭天排好的排山移到頭天夾好的地腳枋墒上墩邊,準備好繩索和鋼釺,木工匠讓眾人準備好,手拿雄雞和斧頭,口中念道:“兩腳忙忙走,我給主棟立華居。左手掌把鮮華斧,右手拿只小雄雞。別人拿來無用處,弟子拿來掩煞的。一掩天煞歸天,二掩地煞歸地。年煞、月煞、日煞、時煞、凶神惡習煞,有堂歸堂,有店歸店。無堂無店,散場天下。斧頭一響,驚動四方。斧頭一擴,振動四角。各位老少聽我說,拉的拉筋帶,管的管柱腳,升起-------”。大家一起用力將排山立起來。一般先立正屋的左邊排山,後立正屋右邊的排山,再立其它的排山。
8、開梁口。四排立起後,木匠開梁口,主人父子各占一頭,背對梁木,用衣尾巴接梁木口木渣,師傅開梁時念:“開梁口,開梁口,開個金銀滿百斗。師傅開東或開西,居園駱馬笑嘻嘻。主家打馬狀元回------。”
9、上樑。梁用繩子系住向上拉,木匠念道:“手拿筋帶軟綿綿,拿在黃龍背上挽。左挽三圈生貴子,右挽三圈點狀元。翻轉黃龍背朝天,主家發財萬萬年。”
10、拋梁。上樑完畢,親朋好友把送來的粑粑從樑上向四周拋灑,儘量多一點,讓圍觀的人都能撿到,討別人的吉利話(我有了)。
服飾
土家族傳統服飾有一個發展演化過程。大體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改土歸流前由原始服飾到形成本民族特點的服飾。第二階段是改土歸流後,清政府使用強制手段尋土家族地區進行的民俗改革,使土家族的服飾逐步趨入漢化。解放前多穿的“家機布”,多為紅黑二色。穿著尚儉樸,喜寬鬆。主體形式是大衣大袖,滿襟,後來男人多穿對襟,布扣,男女衣服都短,褲管短,褲腰大。褲子不分老少,皆為青藍色。中、老年人上穿對襟短衣,外套黑布短褂,以布纏腿。褲子不論何種顏色,另加七寸白布作腰,穿時提著腹前左右摺疊,以帶系圍,男女一式叫“轉、腰、褲”。
男女多系頭帕,為青絲帕或白帕,長5—10尺,額前裹出人字路。土家婦女很注意頭髮裝飾,結婚前梳兩個或一個辮子,結婚後將辮子梳成一個粑粑髻別上一個銀簪,套著青絲網子。
土家人十分講究兒童服飾,尤其注重小帽子與小鞋襪並配有銀飾。
飲食
崇尚儉樸,喜漁獵以豐富飲食,豪爽,“山中打獵,見者有份”。注重飲食禮儀,以熱情待客,省己待客為中心內容,過去喜歡勸客吃飯,幫客人夾菜。講究節日飲食,如吃元宵,吃社飯。愛吃油茶湯,愛喝罐罐茶。酒與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禮尚往來、民族性格、民風民俗結下不解之緣。土家人有事必有酒,有節必有酒,酒是社交工具,土家人淳樸豪爽,熱情好客,每宴必用酒。
現代人的衣食住完全漢化,追求時尚,隨經濟的發展,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性變化。
喪葬
人死後,主家派人到親友家去趕信,親友畢集,前來弔唁。
人剛死時要燒“落氣錢紙”,然後幫死者洗澡,剔頭(男),穿衣入殮。入殮後,棺下點桐油燈,稱長明燈,用篩子罩上,晝夜不熄。晚上請人唱孝歌,打夜鑼鼓,通宵達旦。對在外死的人不得在屋內設靈堂,在堂屋外面搭喜棚辦喪事。請老司念經做法事,道士開路,直到送死者上山。
入殮時棺材不蓋嚴,上山的前一天晚上要辭靈,整理死者衣服,放正死者身體,有多少歲還要放多少根線在死者腰間,在死者的手上放子孫的衣間角,意為在陰間才知道自己有多少個子孫。再用豆腐等將棺材邊緣糊上,再將棺材蓋子閉嚴。
發喪後要將屋裡的垃圾向中間掃(不能向外掃),再加柴烤望火,前後都要烤熱,特別是背面。出喪時,孝子抱靈牌,在靈前跪拜,謝抬喪之人;全體親友送葬,意為送死人上山。送葬時,在路上要丟紙錢,意為買路錢。喪家在出葬之前請陰陽先生選擇墳地,然後擇吉日吉時出殯下葬。墳穴挖好後,道士於井內向外撒米,孝子在井外跪接,叫接“福祿米”。下井後定志向,埋墳時孝子先挖三鋤土,每挖一鋤叫亡人一聲,後由幫忙人的填埋。砌墳做墓門。
復山。葬後三日,喪家老少至墓地叩祭,給亡人添土。回煞,意在亡人在第三天回家掛念在世之人。埋後要扎靈屋,並交地科(買地契)。燒很多紙錢(封包),給亡人在陰間購買東西之用。家庭好的人家還要在亡人上山後做三天上山道場。
崇祀
土家族崇祀自然,萬物有靈,敬奉祖先,信鬼沿巫,長期信仰多神,最突出的是崇祀祖先,迷信鬼神。
一是圖騰崇拜。以白虎為圖騰。造房、埋墳都講究左青龍,右白虎,有白虎山望,主家不利之說,小孩出門怕遇白虎。
二是鬼魂崇拜。相信人的軀體外存在著能離開肉體而活動的鬼魂。它能變化形態,在暗地對人起作用,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人們就把許多客觀事物的善惡好壞與鬼魂庇佑和鬼作怪聯繫起來。產生了“祭鬼”、“趕鬼”、“捉鬼”、“喊魂”、“招魂”、“送魂”等習俗。
三是崇拜祖先。它是崇拜鬼魂的繼續與發展,它既是一種精神信仰,也是一種道德體現,供奉祖先的目的,一是對祖先的眷念,二是祈求保護。崇拜祖先的習俗很多,每戶均設祖先神位,認為祖先是關顧子孫,保佑後代的善神,逢年過節要祭祀,除夕要到祖墳邊送亮,清明節要去墳邊掛親,婚喪嫁娶都要祭祖,出遠門要辭祖,吃飯前要祭祖,將筷子放在碗上,擺一會兒讓祖先吃後再吃。
四是崇拜自然。敬山神、水神、河神、井神、火神、灶神、土地神、四關菩薩等都是從自然界衍生的神靈。
禁忌
土家族民間禁忌。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一部分是受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影響。這些禁忌貫穿於土家族的生活中。
嫁娶禁忌有:忌無春之年結婚、忌寡婦、孕婦送親、忌喜燭不旺、忌新娘占強。
居房忌諱沖犯太歲,建房時忌諱說不吉利話,忌諱晚上在家吹口哨,鵲噪主吉,鴉鳴主凶。忌看動物交合,俗語說“二月不看狗連襠,三月莫看蛇相捂,四月莫看人成雙。”看到都不吉利。
正月初一忌吵架、哭、說不吉利話、忌掃地。
其它生活禁忌也很多,腳不準踩三腳架,衣褲鞋襪不準放在灶上,得罪灶神。忌用手指嫩瓜,否則瓜要爛掉。忌在孕婦家動土、敲打、拆門、移動家俱等,以免驚嚇孕婦造成墜胎流產。忌女人褲子曬在男人的衣帽上等等。
市政建設
交通
248”省道橫貫腹地,討橙路(討火車至橙木園)、胡革路(三胡至革勒)境內縱橫。
道路
15個行政村、1個社區全部通公路。集鎮有新、老、二街三條街道。老街為長180米,寬16米。1998年新修街道擴大集鎮面積;新街。又稱“大壩路”,全長320米,寬18米;二街(又名武昌路),2004年由武昌區投資30萬元修建,全長180米,寬8米。到2007年年底,三胡集鎮形成了“四路一巷”,即:大壩路(新街、楊梅酒廠至任元芝家門口)、武昌路(二街、派出所至水利水產服務中心)、平安路(三胡加油站至譚少前家門口)、友誼路(三胡煙站至國土所)和三叉河巷(陳秀兵家至袁啟梅家)。
電訊網路
全鄉建立有移動、聯通兩大移動通訊基站,在三胡全鄉範圍內各建6個信號塔,開通G網和CDMA網路。兩大網路覆蓋三胡鄉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