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舊制度與大革命
- 外文名稱: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 作者:【法】托克維爾
- 首版字數:112602
- 首版時間:1856年
- 作品體裁:歷史評論
內容簡介
作品目錄
序言 |
導言 《舊制度與大革命》影響史資料 |
前言 |
第一編 |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之際,人們對它的評論歧異 |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與最終目的並非像人們過去認為的那樣,是要摧毀宗教權力和削弱政治權力 |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場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
第四章 何以幾乎全歐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們如何到處陷於崩潰 |
第五章 法國革命特有的功績是什麼 |
第二編 |
第一章 為什麼封建權利在法國比在其他任何國家更使人民憎惡 |
第二章 中央集權制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而不是像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績 |
第三章 今天所謂的政府管理監督乃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
第四章 行政法院與官員保證制是舊制度的體制 |
第五章 中央集權制怎樣進入舊政治權力並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毀 |
第六章 舊制度下的行政風尚 |
第七章 在歐洲各國中,法國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家,其首都已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地位,並吸取全帝國的精華 |
第八章 在法國這個國家,人們變得彼此最為相似 |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個個陌生的小團體,彼此漠不關心 |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毀滅與各階級的分離如何導致了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 |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自由的種類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
第十二章 儘管文明取得各方面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世紀還糟 |
第三編 |
第一章 到18世紀中葉,文人何以變為國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後果如何 |
第二章 非宗教傾向在18世紀的法國人身上如何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對大革命的特點有何影響 |
第三章 法國人何以先要改革,後要自由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為大革命作準備的所有思想感情中,嚴格意義上的公共自由的思想與愛好是最後一個出現,也是第一個消失的。 |
第四章 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
第五章 何以減輕人民負擔反而激怒了人民 |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幾種做法 |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其結果如何 |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從已往事物中自動產生 |
注釋 |
附錄一 論三級會議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
附錄二 1789年前後法國社會政治狀況 |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創作過程
創作立場
作品思想
(1)革命的發生並非因生活的貧困
在歷史教科書里總結革命爆發的原因,無外乎國王獨裁專制,政府腐敗,苛捐雜稅,民不聊生等等。一般的思維定式確實是哪裡的壓迫越重,哪裡出現的反抗就越激烈。然而真相遠不是這么回事。當時人們的生活並不窮苦,法國的經濟即使稱不上繁榮,至少也處在了發展和轉機的階段。統治階級與下層人民間的矛盾並沒有激發到必須革命的程度,政治上相對開明,所以托克維爾指出了“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貧困有時可以引起騷亂,但不能造成偉大的社會激變。
(2)腐敗是引發法國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當制度“使貪婪之心橫行無忌,聽任人們以不義之行攫取不義之財”時,統治階級的成員自己也成為“以不義之行攫取不義之財”的一群。
首先,舊制度統治者的腐敗,主要表現為貴族階級的沒落——這箇中世紀以來的社會統治階級,此時已隨著王朝集權的發展失去了它過去的社會管理職能,脫離了人民,卻仍保持著種種令人憎惡的特權(主要是免稅特權)和占據著高官顯爵的尊崇地位,而且還越來越頑固地維護之,從而加劇了社會不平等這箇舊制度的頑症。其次,法國大革命的激越浪漫、血雨腥風,很大程度上緣起於其間法國特有的“文學政治”,即一幫在舊制度下沒有政治自由也沒有政治經驗的文人掌握了權柄,這些人無知無畏,勇於標新立異,也“更熱愛那些普遍的思想和體系,更蔑視古代的哲理,更相信他們個人的理性”。按托克維爾的原話來說,就是“政府的種種罪惡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對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場合表現出來,就只能潛藏在文學之中”。
(一)革命往往會在對苛政“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
在考察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時發現了一個“悖論”:大革命是在人民對苛政“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餘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作者如此解釋這一“悖論”:“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只有偉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著手救濟長期受壓迫的臣民的君主。人們耐心忍受著苦難,以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難時,它就變得無法忍受了。當時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於是人們的情緒便更激烈;痛苦的確已經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封建制度在盛期並不比行將滅亡時更激起法國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輕微的專橫舉動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個專制制度更難以忍受。”
(二)經濟繁榮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來
托克維爾在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時還觀察到了另一個“悖論”:大革命前二十年,社會財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財富增長得更快……國家因戰爭負債累累;但是個人繼續發財致富,他們變得更勤奮,更富於事業心,更有創造性”;“公共繁榮在大革命後任何一個時期都沒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樣發展迅速。”
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尤其是當托克維爾觀察到:革命前夕的法國政府雖然依舊足夠強大,但卻不再單純地實行專制,而是在“到處維持秩序”;法國人民則“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地發財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財富”。這樣的情勢下,為什麼還會爆發摧毀一切的大革命?
托克維爾的判斷是:革命的發生並非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流弊被消除,使得人們更容易覺察尚存的其它流弊;痛苦的確已經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此前人們對未來無所期望,現在人們對未來無所畏懼,一心朝著新事物奔去。伴隨著社會繁榮,國家財產和私人財產從未如此緊密混合。國家財政管理不善在很長時間內僅僅是公共劣跡之一,這時卻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所以,托克維爾總結道:“一場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個民族,其中發財欲望每日每時都在膨脹;另一方面是一個政府,它不斷刺激這種新熱情,又不斷從中作梗,點燃了它又把它撲滅,就這樣從兩方面催促自己的毀滅。”
作品影響
作品評價
——馬勇 近代史權威、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
——易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阿克頓勳爵(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政治思想家)
——羅伯特·厄爾甘(美國著名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