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火把

舉火把

舉火把,俗稱點燈火,是流行於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馬坪鎮一帶鬧元宵的一種閩南特色民俗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 有祈盼家族興旺之意,意在慶祝一年的豐收,以計畫好來年。尤以漳浦縣東坂村獨具代表性。東坂人以此來慶祝元宵佳節,同時表達自己節日的喜慶心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事業興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舉火把
  • 別名:點燈火、閩南火把節
  • 代表意義:添丁進財、慶豐收
  • 活躍地區: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馬坪鎮等
  • 代表地區:漳浦縣東坂村
戴姓聚居地 百年傳承俗,火把高高舉 火龍耀東安,活動時間,火把構造,民俗介紹,百年傳承 千人共祈盼,

戴姓聚居地 百年傳承俗

福建省漳浦縣東坂村位於漳浦縣東北部沿海,舊稱東安社,為漳浦縣戴姓聚居地。漳浦戴姓是唐開漳聖王陳元光女婿、蔭封郡馬副元帥戴君胄的後裔。東坂戴姓先祖原居住在七都戴厝林(今漳浦縣赤土鄉前坂村),傳裔至元代,二十二世戴功訓開基金浦金井(今佛曇鎮整美村或稱井尾),再越四世,其後裔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為避倭寇之亂內遷漳浦東安(今東坂村)。
關於元宵,《漳浦縣誌》有載:“元夕,至初十日放燈,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廟或用鰲山運傀儡,張燈燭,剪彩為花,備極工巧。別有往來行樂,善歌曲者自為儕伍。張燈如雨蓋,名曰“鬧傘”。閭左好事者,為魚龍百戲,向人家有吉祥者作歡慶之歌,冀主任厚賚之。又有神祠設醮,祈安迎神,燕飲廟中,名“集福”。史巫紛若,名“打上元”。大抵半月之間,游必秉燭繼晷。銀花火樹,在處有之,豪門多攜火鼠、火炮,以角勝負。文人墨客明燈懸謎於通衢,謂之“燈謎”,射中者以筆墨、果品酬之,備極歡謔”。

火把高高舉 火龍耀東安

活動時間

每年正月十四晚六時許,福建省漳浦縣東坂村"舉火把"民俗都會準時拉開序幕。下午五時許,參與舉火把的對象都會扛上火把,聚集在東坂村文化廣場,即戲台前廣場,做好籌備工作。

火把構造

東坂村的火把是以長竹為主體,高約3-5米,至上而下劈開,留有一米左右的把手,於劈開處有序旋繞以可燃燒的粗紙,並澆上“火油”。

民俗介紹

六時許,待一切準備就緒,點上火把,上百名東坂戴氏村民戴著頭盔、穿著布鞋,或舉著火把,或扛著保生大帝等十來樽神像,聚集在一起,浩浩蕩蕩走上街頭,開始了舉火把民俗巡安活動。整個隊伍以“涼傘”及神像“趙府元帥”為龍頭,火把及其餘神像為龍身,主神保生大帝押尾,組成一條長約七百米的長龍隊伍,繞村蜿蜒而行。活動期間煙花聲聲震天,火把流光溢彩,整個場面十分壯觀。慶祝活動中,火把隊伍所到之處,圍觀民眾無不歡呼雀躍,並燃放各式各樣的煙花爆竹積極參與。無數綻放的煙花照亮了夜空,到處是紅紅火火、五彩繽紛,給農村增添無限歡樂氣氛。一些小孩子也拿著小一點的火把,高高興興參加慶祝活動,整個活動顯得熱鬧非凡。

百年傳承 千人共祈盼

據傳,東坂村的“舉火把”習俗至少有600年的歷史。600多年來,東坂村"舉火把"這一民俗活動隊伍基本都走著一樣的線路,他們需要繞走山間小路、大街小巷、祖厝廟堂,歷時兩個多小時。在本地,“舉火把”俗稱“點燈火” , 有祈盼家族興旺之意。 “點燈火”,意在慶祝一年的豐收,以計畫好來年。東坂人以此來慶祝元宵佳節,同時表達自己節日的喜慶心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事業興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