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哇文化時期玉面珮

興隆哇文化時期玉面珮

興隆哇文化時期玉面飾,距今約7500年左右,其規格長7.6厘米,高7.0厘米,體厚0.5厘米;材質為白蠟石,密度:2.63,經過七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品相特徵保持如此完美無缺,實屬罕見。發現地點為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古魯板篙鄉駱駝山遺址。

玉面佩面部鑽四孔,分別代表人臉部的2隻眼睛,1個鼻腔,一張嘴。頂部鑽一孔,是原始人類系戴用途,面部中央雕刻一條凹陷直線,此乃正是興隆哇時期玉面配飾的重要特徵,頂部代表天,下顎部代表地,寓意上可通天,下可達地,猜想也是興隆哇文化時期的原始社會人類的氏族族長所系戴,用以祭祀神靈的用途,非凡人所能佩戴。

此件玉面佩的發現,為我們華夏玉文化的歷史淵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物物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隆哇文化時期玉面珮
  • 出土地點: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古魯板篙鄉
  • 所屬年代:公元前5500
  • 興隆哇文化:距今約7400-8200年。
興隆窪文化由於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聞名於世,同類史前文化性質的遺址,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遼寧阜新的查海遺址等等,已經發掘出土的玉器數量達100多件。由放射性C14檢測,興隆窪文化時期的年代距今大約在7400-8200年之間,據此推測,興隆窪文化玉器是史前人類最早雕琢的玉器。
興隆窪文化時期的史前人類,在用玉的選料上,常常選用色澤多為淡綠、黃綠、乳白或淺白色、黑色等,那時就掌握了對玉器的線切割、打磨、拋光、鑽孔等雕琢工藝。
興隆窪文化時期的玉器,是我國已知的年代最早玉器,它標誌著史前人類的社會分工、祭祀拜神、等級制度的雛形已經形成

  
興隆哇文化時期玉面佩背面興隆哇文化時期玉面佩背面

  

  

  

  

  

  

  
興隆溝遺址22號房址蚌人面飾如下圖所示:
興隆哇文化時期玉面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