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說是南宋嚴羽倡導的美學思想。興趣指審美主體為審美對象所激發的情興意味。用在詩論史上嚴羽首先以“興趣”論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趣說
- 外文名:Interest in the said
- 觀點:有感而發、興會神到
- 所指:審美主體為審美對象的情興意味
- 常用於:古代詩
古代詩論的一種詩歌創作觀點。實質是對有感而發、興會神到的要求。“興趣”一語在宋以前的詩文中雖然出現過,但作為創作問題首先提出的,是嚴羽的<滄浪詩話>。在<滄浪詩話·詩辨>中,嚴羽把“興趣”作為“詩之法有五”之一提出;又說:“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興”指“詩興”,即作家在和外物接觸中所引起的情思和創作衝動,即<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說的“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之“興”。“趣”則指詩歌的韻味,與鐘嶸<詩品>所說的“滋味”、司空圖所說的“味外之旨”(《與李生論詩書》)相通。“興趣”則是詩歌創作要有感而發:即事名篇,興會神到,訴諸藝術直覺,不假名理思考,表現上則要求自然天成,不事雕鏤。這是針對宋詩中以抽象說理為詩、以堆垛典故為詩而發,無疑具有積極的補偏救失的意義。對一部分抒情短制來說,這樣的要求也完全是合理的。詩自然應該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但一時興會神到,不假名理思考的詩,固然可以成為名篇,也未必篇篇都是佳構,同樣,思出沈鬱,有為而作之詩,也未必都不是好詩。針對詩歌創作的無病呻吟,堆垛陳腐,提倡興趣,是無可非議的。卻不能作為詩歌創作的普遍原則。直抒胸臆、敘事流暢、議論慷慨之作,在李白、杜甫以至唐詩中,都不乏這樣的名篇。所以“盛唐詩人惟在興趣”之說,其概括具有片面性。這一原則後來為“神韻派”的王士禛所繼承,用以反對明代七子的擬古主義,同樣有積極的意義,但他片面強調興會神到,“佇興而作”,以至“色相俱空”(《帶經堂詩話·分甘余話》)等,更加發展了“興趣說”的片面性,成為排斥藝術思想性的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