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登堡防線”(Hindenburg Li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西線指揮官興登堡為防禦協約國軍隊而構建的防禦工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登堡防線
- 外文名:Hindenburg line
- 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
- 國家:德國
- 也叫:齊格菲防線
- 對手:協約國軍隊
形成過程,防線的作用,
形成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到1917年,協約國占據了領先優勢,這時,在西線戰線上,法國的尼韋勒將軍取代了一向謹小慎微的霞飛將軍,他決定用閃電戰取得戰爭的勝利。同時德國方面,用東線取得勝利的興登堡取代了法金漢,他鑒於在前一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的失敗,決定在西線採取守勢,而在海上展開無限制的潛艇戰。德國人希望通過這種策略迫使英國人因飢餓而投降,同時將法國孤立在歐洲大陸上。於是他們將部隊撤回到一個新的設防陣地“齊格菲防線”,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興登堡防線”。
防線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特點是防禦性的武器優於進攻性武器,傳統的進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護下發起衝鋒,但是這種衝鋒在深壕溝、巧布的地雷和機槍掩體相結合的防禦設施面前沒有多大效果。
“興登堡防線”更直、更短、築有更多的防禦工事,當尼韋勒將軍的軍隊躍出壕溝發動攻擊時遭受了巨大的失敗。這條防線使得協約國蒙受了四十萬人的傷亡,而德國人只有二十五萬人。
防線的結局
1918年9月29日,協約國多國聯軍組織軍隊在西線發起大規模進攻,突破了號稱固若金湯的興登堡防線,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