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1980年,興山縣音樂工作者
王慶沅深入民間採風、錄音時,發現一種音調奇特的民歌,藉助科學測音手段測試,這種民歌被專家承認並命名為“興山特性三度體系民歌”,簡稱“興山體系民歌”或“興山民歌”。
1987年,在
黃翔鵬先生的幫助下,對宋代從湖北江陵遷至福建永安市豐田村人的族譜和大腔戲進行考證,確認興山民歌為“荊楚古歌”的遺存,至少已有800多年歷史。
興山民歌還可從
曾侯乙編鐘和西周、商代的編鐘,特別是該地區長陽縣出土的商周青銅豬磬的音列結構中找到印證。
基本特徵
興山民歌音調奇特,讓人不識音高、不辨調式、不易歌唱,技巧主要有滾音、閃音、滑音等。
興山民歌在音階結構中含有一個介於大、小三度之間的音程,被命名為“興山三度音程”。興山僅有的兩種三聲腔的結構關係如下:
↑Do-Mi-Sol ↓la-Do(↓)-Re
350±15 300±15 350±15 180±15
其五聲音階就建立在它們之上,亦被稱為“興山音階”:
(↑Fa)↓Sol (↓)La Do(↓)Re Mi Sol
興山民歌遍布於勞動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生活音調等各類體裁的多種歌種之中。興山民歌主要以
興山薅草鑼鼓和興山喪鼓作為載體存在,而薅草鑼鼓固定的演唱程式和嚴謹的時序性、時間性,使得它能夠將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題材吸引進來,卻不會被同化或變異。
薅草鑼鼓有著固定的演唱程式,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演唱,早上唱太陽、露水,中午唱《午時中》……各個不同的歌之間又均以《當家號子》來穿唱。
代表作品
興山民歌的常見曲目有《征東》《征西》《薛剛反唐》《十送》《十想》《五更》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興山民歌的主要價值在於:
1、興山古歌在一片失傳聲中傳承了下來,證明中國傳統音樂頑強的生命力;
2、證明中國有獨特的本土音樂;
3、揭示了荊楚古歌的面貌;
4、獨特的樂律學原理將豐富中國的音樂理論,填補世界音樂理論的空白;
5、證明了中國民間藝術實踐中,存在著與出土樂器相一致的律學原理;
6、揭示了350音分左右的音程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一個久遠的、客觀存在的常規音程;
7、見證了中國民間“
雞鳴歌”唱法的持久性與科學性;
8、作為文化紐帶,有助於中國南方多個民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
傳承現狀
興山民歌正面臨著絕跡的危險。一是因為其不見經傳,讓人不識音高、不辨調式、無法記譜、很難學唱。再者,隨著生產的發展,薅草在農村已被現代化的除草技術代替了,而興山民歌之所以能在興山流傳下來,就是有賴於薅草鑼鼓作為載體,一旦薅草鑼鼓徹底消亡,興山民歌必將隨之絕響。
由於社會的急速變革,現今會唱興山民歌的人已越來越少,如不大力搶救保護,這個獨特的歌種將面臨失傳的危險。
興山民歌主要存在於興山薅草鑼鼓和興山喪鼓兩種載體之中,尤以薅草鑼鼓最為典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興山薅草鑼鼓在生產勞動中幾乎絕跡,尚未謝世的薅草鑼鼓民間藝人90%均為70歲以上的老人,其傳承保護狀況令人擔憂。如不大力搶救保護,這個獨特的歌種將面臨失傳的危險。
傳承人物
陳家珍,女,生於1936年1月,黃糧鎮戶溪村人。2008年2月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興山民歌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6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聯合表彰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彭泗德,男,生於1931年8月,峽口鎮琚坪村人。2009年6月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興山民歌代表性傳承人。他保留了“雞鳴歌”的演唱方法,是興山縣此唱法為數不多的重要傳承人之一,他的演唱實踐見證了中國民間“雞鳴歌”唱法的持久性與科學性。
保護措施
陳家珍受聘擔任黃糧鎮中國小、高嵐國小等傳承示範基地的老師,無償為400多個學生定期教學。她還多次前往北京、武漢、四川多地,為
中央音樂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和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等高校學生講課,教唱興山民歌,將興山民歌的傳承範圍拓展出去。陳家珍的四兒四女都跟著她學會了興山民歌,其中二女兒萬梅知、小女兒萬會知都是該項目的湖北省級傳承人,二兒媳王英菊、外孫余長坤是宜昌市級傳承人。
為了更好地傳承興山民歌,彭泗德組建了民間文化協會琚坪村分會。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項目保護單位興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86年,彭泗德演唱的興山民歌在興山縣有線廣播上播放。
2007年11月,陳家珍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宜昌興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上表演了興山民歌。
2008年7月,陳家珍和長陽山歌傳人
王愛民兩家老少三代聯袂參加文化部主辦的“迎奧運——群星獎優秀節目展演”,表演了根據興山民歌和長陽薅草鑼鼓音樂整理改編的山歌聯唱《喊歌》。
2009年6月,彭泗德參加宜昌市慶祝第四個文化遺產日專場晚會,同年10月參加
北京傳統音樂節,表演興山民歌。
2018年1月,陳家珍登上央視《
記住鄉愁》第四季開播晚會,表演興山民歌。
榮譽表彰
陳家珍自1981年參加興山縣“首屆妃台山歌會”以來,獲得了全國第三屆南北民歌擂台賽銀獎、優秀傳承獎等4個獎項及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比賽“群星大獎”、首屆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暨中國文藝“山花獎”系列活動優秀傳承人獎、展演金獎、傳承貢獻獎等10多個獎項。
彭泗德在2005年興山縣首屆昭君民間藝術節和2007年
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宜昌分會場上表演了“興山薅草鑼鼓”並獲獎。
2011年1月,興山縣“興山民歌鄉音組合”參加第十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湖北賽區總決賽,獲原生態組三等獎,並獲“第二屆湖北音樂金編鐘演唱獎”。
2012年5月,高嵐國小排練的童聲清唱《興山民歌五句子歌謠》代表興山縣參加宜昌市第四屆青少年宮文藝匯演,獲得金獎。
衍生作品
2013年5月,
李玉剛到昭君故里興山縣採風,專程拜訪了陳家珍。他被老人所唱的興山民歌打動,並獲得靈感,將興山民歌融入到了舞台劇《
昭君出塞》中。
2016年7月,風情歌舞《昭君故里情》在呼和浩特
昭君博物院及呼和浩特廣播電視台上演,該原創節目包含了興山民歌、興山圍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
2016年9月,百姓廣場舞《圍鼓情》代表湖北省參加“歡躍四季——全國百姓廣場舞北京展演”。《圍鼓情》結合興山圍鼓和地花鼓的舞蹈元素,採用興山民歌作為音樂背景。
2017年9月,獨創歌舞詩《水上彩虹》在興山縣文化中心上演,該節目立足興山本土,吸收了興山民歌等興山代表性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