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塔(河南省鄢陵縣古塔)

興國寺塔(河南省鄢陵縣古塔)

興國寺塔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鄢陵縣誌》記載:“興國寺在馬欄鎮,明洪武中僧圓廣重建,清康熙初邑人劉光明等募塑佛像,御史梁熙作碑記。

興國寺塔位於河南省鄢陵縣城南5公里馬欄鎮“興國寺”西南側,以寺而故名,(原寺已不復存,現民眾集資新寺重建)。此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塔為磚結構。六角九層樓閣式建築。塔高27米,塔身下周長20米,往上層層縮小,塔基高1米,以塔身向外伸1米(現經加固後3米),每層裝飾斗拱、椽檐、綬花,塔檐外伸為1米,有塔門1個,佛室1個,門龕6個,鐵質塔剎。塔內中空,原有木梯可以旋登。塔身外部結構嚴謹,筆直崇秀,為典型的北宋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國寺塔
  • 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
  • 歷史:1000多年
  • 記載於:《鄢陵縣誌》
概況,結構,景觀,歷史,

概況

興國寺塔歷史久遠,位於鄢陵縣城南5公里馬欄鎮“興國寺”西南側,以寺而故名,(原寺已不復存,現民眾集資新寺重建)。塔座北向南,西臨窪地,東臨寺院南圍牆,南臨大路,北為住房。一層塔身南、北面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一層南門內築有塔心室,北門築有台階。 遊人由北塔門登台階而上至第二層南門(龕)出,沿塔檐半周至第二層北門(龕)登台階而上至第三層,可在塔內用雙足登塔壁上至第七層,塔身外部結構嚴謹,筆直崇秀,為典型的北宋建築。

結構

興國寺塔為磚結構建築。九層六角樓閣式建築。塔身高27米,塔身底周長20米,往上逐層縮小,塔基高1米,塔身向外伸1米(現加固後為3米),每層裝飾斗拱、椽檐、綬花,塔檐向外延伸為1米,有塔門1個,佛室1個,門龕6個,鐵質塔剎。塔內中空,有木梯可以旋登。一層塔身南、北面有半圓形拱券門。一層南門內築有塔心室,北門築有台階。

景觀

興國寺塔,塔檐上有綬花,這是隋塔所沒有的,這種裝飾在本省也不多見,是研究宋代建築藝術的重要物證,體現著當時文化的繁榮與進步。塔貌雖較隋塔瘦削,但它筆直崇秀,蒼勁凝重,是一副傲骨凌風的形象,內涵非常豐富。宋代歷朝的儉樸生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情操,在建築上也自然呈現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興國寺塔夜景興國寺塔夜景

歷史

據明《嘉靖鄢陵志》記載:北宋王朝都汴時,鄢陵屬開封府、京畿道。朝廷在畿內設5重鎮,馬欄乃5重鎮之一,設有重兵屯守。古蔡河槽運從鎮境內通過,為當時水陸重要碼頭。朝廷在興國寺建塔,可見北宋王朝對馬欄鎮極為重視。解放前該塔已損壞嚴重,特別是在北伐戰爭時期,塔的第六層東向門洞,被奉軍(東北軍伐部隊)用迫擊炮擊毀。解放後,黨和政府曾多次指示文化部門對塔妥加保護。1963年省政府撥巨款進行修復,並加固塔基。1986年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經申請,國家撥款,馬欄鎮黨委精心組織,對宋塔又進行了修繕。而今塔四周樹已成蔭,花草叢生,每當春夏之交,綠樹叢中,古塔掩映,更顯崇秀、美麗壯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