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間,原是太平興國教寺的七級浮屠。樓閣式磚木結構。元朝至正年間,興國塔遭到戰火毀壞,明正統年問修復,塔身增為九級。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興國寺被毀,興國塔被損,僅留下興國塔磚石結構的塔身。1925年在軍閥混戰的“乙丑圍城”中,興國塔再次遭受劫難,塔頂受炮火擊中,遂成鋼筆尖形。解放後數次維修,現6層以下仍為宋時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國塔
- 建於:北宋太平興國
- 結構:樓閣式磚木結構
- 俗稱:“興國寺塔”
歷史,意義,
歷史
江陰興國寺塔,坐落在市區南街和中山南路相交的西側。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間,原為太平興國教寺的七級浮圖,興國寺幾經興廢而古塔尤存,距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興國塔自建立之日起,便與戰爭連在了一起。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為保護這一重要古建築,對塔基、塔身數次進行整修加固。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省文管會的專家指導下,1985年7月至1986年12月撥款30餘萬元進行全面修繕。現塔身共存8層,高43.33米,向東北傾斜0.25米,頂心偏北18度,塔底層直徑10.70米,每邊寬4.54米,6層以下仍為宋時原物。塔身第七層內壁八角形,存有西北、西南、西三個殘面,第八層僅存高約2米孤立殘壁一片。
意義
1、具有一千年歷史的古塔。 環池構築仿宋風格的上湖草堂、大雅堂、頤春閣、水雲樓、滄州軒、椒山亭等景點,由古色古香的曲廊相溝通。
2、一年四季都能觀賞到全國各地書畫、篆刻名家的作品展覽、花卉展、盆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