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元新路記》是唐代孫樵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興元新路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孫樵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興元新路記
入扶風東皋門,十舉步,折而南,平行二十里,下念濟阪,下折而西,十里渡渭,又十里至郿。郿多美田,不為中貴人所並,則籍東西軍,居民百一系縣。自郿南平行二十五里,至臨溪驛。驛抱谷口,夾道居民皆籍東西軍。出臨溪驛百步,南登黃蜂嶺。平行不能百步,又登潗潗嶺,盤折而上,甚峻。而下潗潗嶺,嶺稍平。二嶺之間,凡行十里,自臨溪有支路,直絕澗,並山復絕澗,蛇行磧上十里,合於大路。下黃蜂嶺,復有支路棕籃嘗辨並澗,出潗潗嶺下,行亂石中五六里,與澗西支路合。由大路十里,橋無定河。河東南來,觸西山下隳,號怒北去。河中多白石,磊道船糊磊如斛。又十里至松嶺驛,逆旅三戶,馬始食茅。自松嶺平行又三里,逾二橋,登八里阪,甚峻。下阪行十里,平如九衢。又高低行五里,至連雲驛。自連雲驛西平行二十里,上五里嶺,路極盤折。凡行六七里,及嶺上,泥深滅踝,路旁樹往往如掛塵纓,[QYXF]]而長,從風紛然。訊於薪者,曰:“此泥榆也。”豈此嶺常泥,而樹有此名乎?凡泥行十里,稍稍下去,又平行十里,則山谷四拓,原隰平曠,水淺草細。可耕稼,有居民,似樊川間景氣。又五里,至平川驛。自平川西並澗高下行十里,復度嶺。上下嶺凡五里復平,不能一里,復高低有閣路。行七八里,扼路為關,北為臨洮奔少辣,關為河池。自黃蜂嶺洎河池關,中間百餘里,皆故汾陽墓辯霉王私田,嘗用息馬,多至萬蹄,今為飛龍租入地耳。入關行十里,皆閣路並澗,閣絕有大橋,蜿蜿如虹。絕澗西南去,橋盡路如九衢,夾道植樹,步步一株。凡行六七里,至白雲驛。自白雲驛西並澗皆閣道。行十里,岩上有石刻,橫為一行,曰 “鄭淮造”,凡三字,不知何等人也。又一十三里,至芝田驛,皆閣道,卒高下多碎石。自芝田至仙岑,雖閣路皆平行,往往澗旁谷中有桑柘,民多叢居,雞犬相聞。水益清,山益奇,氣候甚和。自仙岑南行十三里,路左有崖,壁然而高。出其下,殷其有聲,如風怒薄冰,里人謂之“鳴崖”,豈石常鳴耶,抑俟人而鳴耶?又行十五里,至二十四孔閣。閣上岩甚奇,有石刻。其刻云:“褒中興閣主簿王禺漢中郡道閣縣椽馬甫、漢中郡北部都郵回通都匠中郎將王胡典知二縣匠衛績教蒲池石佐張梓等百二十人匠張羌教褒中石佐泉疆等百四十人閣道教習常民學川石等三人。”凡七十字,其側則曰“太康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按其刻,乃晉武平吳時,蓋晉由此路耳。又行十五里,至青松驛。自仙岑而南,路旁人煙相望,澗旁地益平曠,往往墾田至一二百畝,桑柘愈多。至青松,即平田五六百畝。谷中號為夷地,居民尢多。自青松西行一二里,夾路多松竹。稍稍深入,不復有平田。行五六里,上小雪嶺,極峻折。嶺東多泥,土疏而黑。嶺西尢峻,十里百折。上下嶺凡十八里,四望多叢竹。又高低行十里,至山輝驛。居民甚少,行旅無庇。自山輝西高低行二十里,上長松嶺,極峻。羊腸而上,十里及嶺上。復羊腸而下,十五里及嶺下。又高下行十里,至回雪驛。自回雪驛南行三里,上平樂阪,極峻。盤折上下,凡十五里,至福溪。又高下行十里,至黃崖。崖南極峻折。上下黃崖六七里,至盤雲驛。西行,復並澗行二十里,即背絕小嶺,上下凡五六里稍平。又行十里,至雙溪驛。自雙溪南平行四里,至天苞嶺。羊腸而上,凡十五里,極峻折,往往閣路。至嶺上,南望興元,煙靄中也。下嶺尢峻絕。凡三十里,至文川驛。自文川南行三十五里,至靈泉驛。自靈泉平行十五里,棕催多愚至長柳店,夾道居民。又行十五里,至興元西。平行三十里,至褒城縣,與斜谷舊路合矣。孫樵曰:古人尚謀新,仍曰何必改作。利不十,法不變,豈謀新亦未易耶?滎陽公為漢中,以褒斜舊路修阻,上疏開文川道以易之。觀其上勞及將,下勞及卒,其勤至矣。其始立心,誠無異於古人,將濟民於艱難也。然朝廷有竊竊之議,道路有唧唧之嘆,豈滎陽公始望耶?況謀肇乎賈昭,事倡乎李俅,役卒督工者,不增品秩於天子估擊,則加班列於滎陽公。滎陽公無毫利以自與,而怨咎獨歸,豈古所謂為民上者難耶?
作者簡介
孫樵(約825一約885),字可之,又字隱之,關東(函谷關以東)人。唐宣踏驗己宗大中時進士。官中書舍人,後遷職方郎中、上柱國。他幼而工文,是唐末古文運動的代表作家,自稱為韓愈的三傳弟子。其文以奇崛見稱,清人曾把他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列。有《孫可之集》。
作者簡介
孫樵(約825一約885),字可之,又字隱之,關東(函谷關以東)人。唐宣宗大中時進士。官中書舍人,後遷職方郎中、上柱國。他幼而工文,是唐末古文運動的代表作家,自稱為韓愈的三傳弟子。其文以奇崛見稱,清人曾把他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列。有《孫可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