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佛寺

興佛寺

興佛寺,位於鞏義市城區東北約15公里的河洛鎮七里舖村蓮花山上。它背依嵩岳余脈,遙望九曲黃河,山水秀麗,風景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佛寺
  • 地理位置河洛鎮七里舖村蓮花山上
  • 特點:山水秀麗,風景宜人
  • 創建時間:明崇禎年間
介紹,寺內描述,

介紹

1、興佛寺,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建寺原由據《重修興佛寺創建配殿山門功 成碑記》碑文記載。"茲為往來通衢要路,去大河未遠;洪波巨浸泛濫無 常,當建興佛寺于山上,收斂風氣,砥中流而過險阻,俾居者有平土之樂, 行者無道阻之患。

寺內描述

" 該寺原有山門、十王聖殿、東西配殿和大雄寶殿等。寺院東西長約27 米,南北寬約21米,面積約為567平方米。現存大雄寶殿,座南朝北,東西 寬11.2米,南北深8.2米,高8.7米。青磚結構,硬山式小青瓦蓋頂,脊飾精 美,前後檐下置磚雕仿木斗拱和磚瓦椽頭出檐,殿內系磚砌圓形拱頂,俗稱 "無梁殿"。 3. 殿內南壁供奉金裝泥塑佛像三等。中間為釋迦牟尼,兩側為阿彌陀佛和 藥師佛,皆結迦跌坐在須彌座上。東壁、西壁和北壁供羅漢坐像18尊。三世 佛系。"利得堆筋"手法汝塑,面部為赤金貼面,通身金裝彩繪。三世佛的背 光很有特色,它以竹、木、鐵線做骨架,似船型,高為3.2米,上寬下窄, 中寬2.8米。中間佛像背光,第一、二層為卷草蓮花紋;第三層為變形火焰 紋,背光頂部塑一小佛像盤坐在蓮花寶座上。兩例佛像背光的一、二層也是 春草蓮花紋,三層是一周卷草火焰紋,正中塑一護法飛天,兩臂伸展,背生 稀有的藝術珍品。
2、.東、西兩壁及北壁殿門兩側所供奉的十八尊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身上的服飾型式多樣;絢麗多彩,與官服朝靴差別不大,從這些羅漢的服飾 上明顯的表現出明代佛教世俗化的趨勢。這批塑像歷時數百年,除人為地破 壞使部分羅漢缺頭少胳膊外,通身彩繪還保存較好。
3、寺院內現存碑刻三通,均為清代所立,一通是《重修興佛寺創建配殿山 門功成碑記》碑,厚0.2米,圓額,碑額題"興佛寺碑記",碑文行楷,康 熙十三年立(內容見拓片)。一通是《重修地藏菩薩共十五聖殿告成碑記》 碑,高1.8米,寬0.63米,厚0.17米,碑額書"流芳百代",碑文內容為施 主捐修情況,清康熙五十六年立。一通為《創建鐘樓碑記》碑,現鑲在興佛寺鐘樓南壁,清乾隆十一年立。
4、根據碑文記載:興佛寺始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前。後因戰亂;該寺遭 到嚴重破壞,致使寺內"香火空存",到清康熙十三年(1674)又募化重修寺院,重裝金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增建地藏菩薩十王聖殿。該寺大雄 寶殿及殿內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均為明代塑造;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計值。 寺內原有山門、鐘樓。配殿等,均在"文革"前被毀。近年來當地民眾又建成了十王聖殿、觀音菩薩殿、鐘樓、山門等。每年來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1987年3月,該寺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