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絕倫的氣勢,以及佛塔周圍蒼茫、古寂、清幽的環境,烘托出一派超脫虛空的氣氛;末尾四句,抒發情懷,流露出悵惘之情。全詩主要描寫了佛塔孤高危聳的情態,表達了作者登臨後忽然領悟禪理,產生出世的念頭,並暗寓對國是無可奈何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 作品別名:與高適薛同據登慈恩寺浮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岑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高適:唐朝邊塞詩人,景縣(今河北景縣)人。薛據,荊南人,《唐詩紀事》作河中寶鼎人。開元進士,終水部郎中,晚年終老終南山下別業。慈恩寺浮圖: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為太子時紀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圖,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譯,這裡指佛塔。
⑵湧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於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級。盤:曲折。
⑸突兀:高聳貌。
⑹崢嶸(zhēngróng):形容山勢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礙:阻擋。
⑻七層:塔本六級,後漸毀損,武則天時重建,增為七層。摩蒼彎:
⑼驚風:疾風。
⑽馳道:可駕車的大道。
⑾宮館:宮闕。
⑿關中:指今陝西中部地區。
⒀五陵:指漢代五個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淨理:佛家的清淨之理。
⒂勝因:佛教因果報應中的極好的善因。夙:素來。
⒃掛冠:辭官歸隱。
⒄覺道:佛教的達到消除一切慾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覺之道。

白話譯文

寶塔宛如平地湧出,孤高巍峨聳入天宮。
登上去像走出人間,蹬踏梯道盤旋空中。
高峻突出鎮定神州,崢嶸勝過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擋住白日,七層緊緊連著蒼穹。
下看飛鳥屈指可數,俯聽山風呼嘯迅猛。
山連山如波濤起伏,洶湧澎湃奔流向東。
青槐夾著筆直馳道,樓台宮殿何等玲瓏。
秋天秀色從西而來,蒼蒼茫茫瀰漫關中。
長安城北漢代五陵,萬古千秋一派青蔥。
清淨佛理完全領悟。善因素來為人信從。
立誓歸隱辭官而去,信奉佛道其樂無窮。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秋,岑參自安西回京述職,相邀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等同僚詩友,出城郊遊,來到慈恩寺,見寶塔巍峨俊逸,拾級而上,觸景生情,遂吟詩唱和以助興。高適首唱,作《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其餘人相和,岑參此詩就是當時的和詩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自下而上仰望,只見巍然高聳的寶塔拔地而起,仿佛從地下湧出,傲然聳立,直達天宮。用一“涌”字,增強了詩的動勢,既勾勒出了寶塔孤高危聳之貌,又給寶塔注入了生機,將塔勢表現得極其壯觀生動。
接下去四句:“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寫登臨所見、所感,到了塔身,拾級而上,如同走進廣闊無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階,盤旋而上,直達天穹。此時再看寶塔,突兀聳立,如神工鬼斧,簡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僅雄偉,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寫登上塔頂所見,極力誇張塔體之高,摩天蔽日,與天齊眉,低頭下望,鳥在眼下,風在腳下。這鳥和風,從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從塔上看,就成了低處之景,反襯寶塔其高無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寫東南西北四方景色。“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描繪東面山景,連綿起伏,如滾滾巨浪;“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狀摹南面宮苑,青槐蔥翠,宮室密布,金碧交輝;“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刻寫西面秋色,金風習習,滿目蕭然,透著肅殺之氣;“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寫北邊陵園,渭水北岸,座立著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它們是前漢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當年,他們創基立業,轟轟烈烈,如今卻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詩人對四方之景的描繪,從威壯到偉麗,從蒼涼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託著詩人對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憂思。
末了四句,“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詩人想辭官事佛,此時,岑參得知,前方主將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當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聵;朝廷之內,外戚宦官等禍國殃民;各方藩鎮如安祿山史思明等圖謀不軌,真可謂“蒼然滿關中”,一片昏暗。詩人心中惆悵,認為佛家清淨之理能使人徹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來的信奉,因此想學逢萌,及早掛冠而去,去追求無窮無盡的大覺之道。
這首詩主要寫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髮,忽悟佛理,決意辭官學佛,以求濟世,暗寓對國是無可奈何的情懷。全詩狀寫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壯麗十分成功。

名家評價

明·譚元春《唐詩歸》:“從西來”妙,妙!詩人慣將此等無指實處說得確然,便奇(“秋色”句)。“萬古”字入得博大,“青蒙蒙”字下得幽眇。秋色又四語寫盡空遠,少陵以“齊魯青未了”五字盡之,詳略各妙。(“萬古”句)。岑塔詩惟秋色四語,吋敵儲光養、杜甫,余寫高遠處俱有極力形容之跡。
明·袁宏道《唐詩訓解》:極狀塔高,布勢有馳騁。
明·陸時雍《唐詩鏡》:形狀絕色,語氣復雄。
明·李攀龍《唐詩選》:“下窺”二句,調高而占,悽然不堪再讀。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等詩真獅子捉物,視兔如象。
明·毛先舒《詩辯坻》:“四角”二語,拙不入古,酷為鈍語。至“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詞意奇工,陳隋以上人所不為,亦復不辦,此處乃見李唐古詩真色。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形容處皆板拙可憎(“崢嶸”句)。前幅塵氣,後幅腐理,幾不成詩。賴有“秋色”四語,一開眼界。
清·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老杜、高、岑諸大家同登慈恩寺塔詩,如大將旗鼓相當,皆萬人敵。
清·黃子云《野鴻詩的》:岑有“秋色正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方古青濛淥”四語,洵稱奇偉;而上下文不稱,末乃逃入釋氏,不脫傖父伎倆。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登慈恩塔詩,少陵下應推此作,高達夫、儲太祝皆不及也。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句亦如湧出(首二句)。
清·張文蓀《唐賢清雅集》:起句突兀。蒼渾似劉司空、顏光祿,氣更流逸。
清·王文濡《歷代詩評註讀本》:雄渾悲壯,凌跨百代,而“秋色”四句,寫盡空遠之景,尤令人神往不已。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