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一般指本詞條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人在首聯下筆氣勢不凡,描繪錢塘潮的聲音;頷聯描寫錢塘縣令騎馬魚貫出城,等待大潮的到來的情境;頸聯描寫天迥海寬,為大潮的到來作鋪墊;尾聯描寫突來似雪的潮,給岸邊的人們帶來陣陣寒意。全詩通過寫觀潮而現潮漲時的奇異景致,氣勢逼人,且以寫主觀感受落筆,給人無限暇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
  • 作者:孟浩然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 顏錢塘:指錢塘縣令顏某,名未詳。前人習慣以地名稱該地行政長官。錢塘:舊縣名,唐時縣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錢塘門內。
  2. 障樓:一作“樟亭”,指樟亭驛樓,在錢塘舊治南。
  3. 鳴弦: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曾經為單父長官,他“嗚琴不下堂而單父治”,這裡用此典故,稱頌顏縣令善於為政。
  4. 輟(chuò):停止。
  5. 連騎:形容騎從眾多,絡繹而出的樣子。
  6. 迥(jiǒng):遠。
  7. 渤澥(xiè):指渤海。這裡指錢塘江外的東海。
  8. 坐:通“座”,座位。
  9. 凜(lǐn):凜然。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江潮如雷,聲震百里,隆隆滾過,手中的鳴琴呀,暫且停止了彈撥。
府中的官員一個接一個騎馬而出,觀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邊等著。
陽光照射下,秋雲仿佛格外高遠,海水在天際浮動,顯得特別寬闊。
浪濤湧來,捲起了千堆萬堆白雪,觀潮的人啊,誰不感到寒氣凜冽。

創作背景

詩人漫遊吳越,至杭州,約於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與錢塘縣令顏某同觀錢塘江潮,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詠寫錢江潮的作品,敘寫江潮如雷似雪,有聲有色,十分壯觀。全詩可以分為觀潮前與觀潮兩部分。
詩的前四句寫觀潮前。“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未見江潮,先聞其聲。潮聲巨大,猶如雷震,並臣震動百里。首句五個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氣勢。詩的起句先聲奪人,很有力量。“鳴弦暫輟彈”描述縣令暫停公務前往觀潮,字面上卻以“鳴弦輟彈”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聲反襯潮聲,使讀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聲勢下,弦聲喑啞了。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賤任單公縣縣令時,鳴琴不下堂而把縣城治理好的典故,稱讚顏錢塘善理政。“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寫縣衙門內連騎湧出,急速趕到江岸上觀潮,進一步渲染氣氛。
詩的後四句直寫觀潮的景況。詩人仍不寫漲潮,而是以“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兩句描繪錢塘江潮到來的壯麗景象。但詩人仍不是直接寫潮,而用日光、秋雲、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雲迥襯托江潮遠遠而來,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闊,充分地表現出大潮澎湃動盪的偉力。接著詩人向讀者描繪出漲潮的壯觀畫面:“驚濤來似雪”,驚濤駭浪排空而來,如萬馬奔騰,潮水捲起的浪牆似一道突起的雪嶺,鋪天蓋地而來。畫面氣勢宏大,雄奇無比。結句“一坐凜生寒”是又一次襯托,用滿座觀潮人嚇得膽顫心寒,再次對錢江潮這宇宙的奇觀進行熱烈的讚頌。由於詩人在描寫錢江潮時多次運用了烘托的手法,進行反覆的渲染,因而獲得了直接描摹所難以獲得的藝術效果。
一般觀潮詩往往只極力描寫大潮的雄偉壯麗,而這首詩從人和潮兩方面來寫。寫人主要寫聽潮,寫出觀,寫待潮,寫觀潮,寫觀感,寫出了觀潮的全過程。寫潮用了一虛筆一實筆:虛是“百里聞雷震”,從聽的角度寫潮聲;實是“驚濤來似雪”,正面寫大潮的雄奇偉麗。詩一張一弛,張弛有度,在雄渾壯美中顯出從容瀟灑的氣韻。用“雷震”起調,先是一張。二句接著是言“輟”,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張。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兩句仿佛與潮無關,完全宕開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將全詩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張。這首詩利用張弛的原理,高低的變化,寫得波瀾起伏,動人心魄。

名家點評

·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五引《吟譜》:沖澹中有壯逸之氣。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早年隱居家鄉鹿門山,以詩自娛。四十歲入長安求仕,無成。失意而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鎮荊州,闢為從事。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游襄陽,二人相得甚歡。孟浩然因飲食不當引發舊疾而卒。工五律,詩風恬淡,意境清遠,有《孟浩然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