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趙曰生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趙曰生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覽書駭甚。與弟義至篤,不能不告。
當戊戌以前,激於國勢之陵夷。當時那拉攬政,聖人無權,故人人不知聖上之英明。望在上者而一無可望,度大勢必駸駸割鬻至盡而後止,故當時鄙見專以救中國四萬萬人為主。用是奔走南北,大開強學、聖學、保國之會,欲開議院、得民權以救之。因陳右銘之有志,故令卓如入湘。當時復生見我於上海,相與議大局,而令復生棄官返湘。以湘人材武尚氣,為中國第一,圖此機會,若各國割地相迫,湘中可圖自主。以地在中腹,無外人之干涉,而南連百粵,即有海疆,此固因膠、旅大變而生者。誠慮中國割盡,尚留湘南一片,以為黃種之苗,此固當時惕心痛極,斟酌此仁至義盡之法也。卓如與復生入湘,大倡民權,陳、黃、徐諸公聽之,故南學會、《湘報》大行。湘中志士,於是靡然發奮,人人種此根於心中,如弟所云是也。
及見皇上後,乃知聖明英勇,能掃除舊國而新之,又能決開議院、授民以權。當時孫家鼐諫曰:若開議院,上即無權。上曰:吾以救民耳,權之有無何論焉?此固英、德、意、奧、法、俄所死人千萬而不得,而一旦上能敝屣天下而行之。吾為感泣,願效死焉。復生之過鄂,見洞逆,語之曰:君非倡自立民權乎?今何赴征?復生曰:民權以救國耳。若上有權,能變法,豈不更勝?復生至上海,與諸同人論,同人不知權變,猶為守舊論。當時《知新》亦然。復生到京師,即令吾曉告《清議》、《知新》諸報。然當時京師之嘩謗,文悌攻我保國會,謂吾欲為民主,保中國不保大清,致榮祿得藉此以報那拉。於是聖主幾弒,而令中國幾亡,釀至今八國入京,東三省破割。雖諸賊之罪,而亦吾黨當時筆墨不謹,不知相時而妄為之,有以致之。此機甚大,如機器之轉軸能發不能收,則並創設機器師,亦同歸於盡而已。夫行道豈有一定?相時為之。《中庸》所謂道並行而不悖,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復生得乎時者也。夫聖主之挺出,豈獨天下不知,即吾開保國會時亦不知。陳軍機次亮告我曰:皇上實英明通達,過於群臣。我答曰:此真軍機頌聖之言,吾不信也。及既見聖明,乃知出於意表。試問天生此,又今遍令諸艱,不以為救中國計而何哉?
今以自古興亡之局,關乎天命、人事、時勢、運會。考之戊戌之變,上海英領事以偽旨示我,謂康有為進毒弒皇上,著即行就地正法。則我一死,上即弒矣。而吾竟得生於萬死之中,令彼不得毒弒。其後多方設法,不敢致毒。石岩之槍,發而不中。己亥立嗣之事,吾適先返港。廿日閱報,知崇綺起用,吾即知廢立,即預各埠,得以力爭,皆於廿三、四到京,故得不廢。不然今為保慶二年,上亦廢弒久矣。又令吾得生出於海外,各埠成保皇會,乃得此四十餘電之力爭,乃激成今日京邑掃除、舊黨誅戮、那拉倒勢之事。若吾於戊戌被戮,則皇上即弒,否亦無保皇會之成而電爭之事,亦即無拳匪之變矣。今舊黨戮逐至此,除榮祿一二人外,幾於將盡,此事實出意外。今天下人人肆所欲言,政府亦偽托維新,以厲天下之心。此等情形,皆吾夢想所不及。夫皇上不廢弒,至今無恙,艱貞無咎,舊黨死亡,新勢大勝,皆非人力所能為,是皆天焉,此所謂天命一也。
從來國勢有土崩瓦解,有瓜分,有枯死。今之時勢,何時乎?除羅尼斯、馬達加斯加、緬甸、安南皆遠邊小國,既不能自立,又不為諸國所爭,故一舉而滅。其餘如暹羅、高麗之小,土耳其累經大難,至今其帝室猶存,大權無損。吾游日本、歐美,與其英、日大臣見。彼等議論,皆以政府為主,專認政府,不問誰何,目民權者為亂黨。吾與一英大臣言之,幾為所絕。此豈同人坐讀數西書所能知其情哉?故本朝之氣運,可觀土耳其而知之。土耳其自鹹豐三年俄攻彼而英、法救之。後自同治十二年起,至光緒二年亦為俄攻,而六國救之。奧分削次戈而布加利牙為國,俄取黑海、高加索,波斯取科托,英取毛魯塌,至今三十餘年,土耳其尚少醜,然回教突厥之宗如故,難弱而未亡,其白民藉大國之力,僅羅馬尼亞、希臘、門的內哥自立耳。然東為藩王,與吾內地直省又不同也。吾今頻經大難,然尚當土耳其鹹豐之時,未到同治之難。蓋速難相接,既無一國獨滅之理,則留以均勢,書於公理。故歐人無不惡土耳其政府種族,而卒力保全之,亦可深思矣。
以近事觀之,漢難之事,英人信容純甫乎?抑信偽小政府乎?故本朝不獨未至亡期,即分期尚賒。若欲革之,則試問四萬萬人中,思想如何,人心如何,討論如何,安得以數千人之見論之?又安得區區會黨論之?況至其極,尚是外人來分之,而必非內人革之乎?崇禎之世,外難內訌,而卒為外有者,亦以一國之故,非萬國環入之時。若使今之入京者為一國,則今日之事已為南宋久矣。況南宋亦不易望乎?若今國中絕無內訌,而槍炮之世,非如昔者之斬木揭竿,故會黨遍地而無能為。此不可不得思也。汝在西久矣,不觀李立亭乎?不審時勢而妄儗妄舉,勢必敗無疑。所謂國勢二也。
我出遊及仕於京朝,議人及風俗,比汝稍多。即以舊黨二字如何解法,尚有條理。去年及今者,外國所誅,及奔走流亡而死者,自王公一品及封疆大臣七十餘人,其二品以下不計其數。此實自古絕無之禍,而尤為今劃絕之根。今鹿傳霖、于蔭霖亦見索矣。頃乃至楊崇伊、黃桂鋆、黃均隆、張仲炘、洪嘉與、何乃瑩、陳燮龍之小臣而並去之。是數人者,皆吾所識有心力為戊戌新政之敵,而今皆去矣。此外百官雖多,皆隨時勢中立流蕩之人,非舊黨也。而今茲震盪之大力,則以昔者劉峴莊之守舊,今亦開明如此。戊戌峴莊告後生曰:若使吾變法,即拉吾出菜市口,吾亦不變。其頑固如此,則大勢可知。故今者之大患,在榮祿、洞賊未死兩事,而其根本又全在那拉耳。所謂舊黨者,那拉心腹之人,乃足當之。余雖多,皆閒人,不足算也。今那拉之心腹,惟一榮祿未去,洞逆不足計。天亦全新中國,故留此二人以亂各省,然後中國乃全新。其餘死絕淨盡矣。而汝以為舊黨未去萬一,由於不知朝事故也。
從古大變,皆起於邊地,而後漸至於腹心。若此者其國亡,則革事或可成。觀秦末、隋末、唐末、明末四大革時是也。若夫腹心之禍作,則有大臣篡位者,若操、莽、卓、懿、宏及六朝、南北篡易之世是也。若弱亂枯死,則兩宋及明末,為外國所取矣。今人心雖少變,尚無幾微之虞,則力守國,並秦、隋、唐、明之末可見。所慮者弱亂枯死,如兩宋、明末,則今有萬國均勢之法,決非一國所能吞。則其勢必緩,斷無速亡之理。端、榮氣焰熏天,昔憂內篡,而今則倒矣。那拉奔走之餘,日聞哭泣,多病憂惕,去死不遠。黨人日盡,各國相迫,京師人心皆願戴上,萬國日請歸政。夫試考歷古,有各國會兵破人之京師而存其國、去其毒、迎其主若此者乎?無有也。
今夫吾中國之敗亡,一切皆在京舊黨所蟠據,以威四方。舊例所分部,以縛四萬萬之人。舊俗所蒸染,以污中國。故其極也,以頤和數里之地,而賣台灣千里之民。故吾昔者謂京不破,中國無可為。舊大臣不去,中國無可為。即使戊戌維新政成,亦不能使守舊之人及六部舊例、京師舊俗劃除淨盡。傷心怵目如此。則其改變不深,而進化不勇。今八方無慮,三邊靖謐,而假手拳匪,令京師之舊黨盡,舊例焚,舊俗倒,摧陷廓清,掃而空之。而又上留一維新之聖主,下留無數維新之志士,又將中立之人,驚勢震發其聾瞶,以易其心思意見。試問天創此破京師、拔大毒膿根之新局,將何為乎?非欲新中國而何為曲折保全之若是?天苟無意新中國,或上有不幸,則仆區區之生死,尚有天□以開此局。或無榮祿之才,或那拉早死,或邊省分亂,即不能成此新局。亦可深觀其因矣。此運會三也。
蓋各國變法,皆有其根。美國以新民新國,華盛頓故能起而自立。其波先動於法,然亂八十年乃能定。其餘歐土各國雖變,而時勢、國力皆與吾國不同,無可比者。日本之變,亦賴尊王,然後維新。然日本是時外無列國之交迫瓜分,內有強藩之兵力相持,故皆可用內力,然亦不聞倡革說也。今吾國之勢,幾等於埃及、土耳其,甚則高麗、安南。方當外競而非內爭之時,與法、美迥異。土地廣大,又非南美、瑞士可比。如欲保全國種而言革,非特人心不順,大事難成。及其鷸蚌相持,徒令漁人得利,適足以促各國之分而已。小呂宋之阿軍鴉度,既叛西班牙,亦終殲於美,可為殷鑑。故今日非合於國家數事,恐難有成。況有聖主如此,即合四萬萬之人,而舉民主,豈復能如其大公?但觀法之□□拿破崙數代可知。況中國人心,尚無此思想乎?大同之義,凡地球遠近大小如一,況至親近聯合為一滿洲乎?昔倡滿、漢不分,居民同體,至今不能易一字。皇上親與吾言,滿人皆糊塗。有聖主之親愛吾民如此,其倡謬論之剛毅等又至死矣。何反計及此而自分畛域哉?蒙古、西藏猶為一家,皆當合而圖之。何為自製?此又皆前數年恨剛毅之言,而非所論於今日聖主復辟之時也。此時宜者四也。
又各國進化,皆有等級。法國越級,則大亂八十餘年。惟美之一起,則能新國,在上本無舊俗故耳。其餘歐洲各大國,皆僅為立憲國。雖日爭民權,不過求此議政之權。俾民氣得伸,而國力日漲,仍皆各有君主。即其勾耳利與奧不同種,仍復戴君。德國則與吾國同一,仍復戴此君主。日本則尤近事矣。法國雖改民主,非徒大亂,亦不能強,畢士麻克能伸民權,即可霸德。今以中國數千年之舊俗,此豈美國之可比乎?法經累次大亂,亦益拿破崙之君權而已。其餘者,歐西各大國所不能之事,而以初胎之中國,極深之舊蔽,乃欲一超,險於歐洲,而直入美國之地。此其無理,猶超大海跳危崖,惟有墮落而已。非徒大亂、塗炭吾民,徒使他國收漁人之利,而國種將淪。則豈諸志士初願哉?今者有聖主如此,吾又受聖主寄託如此,但當如日本之覆幕尊王,令皇上有全權,能變法,當如畢士麻克尊皇權而維新。此乃今日中國[下缺]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