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進一步寫二人交情的深厚,先用世俗所謂朋友,當面指天誓日,親近異常,轉身你張我李,情同路人。以此作襯托,說明作者同汪琬的友情死生不渝,人間少有。然後抒展情懷:一旦能辭去官職,便和汪琬一同隱居太湖洞庭山中,然後“此願不遂,為當奈何!”筆意婉轉,餘味無窮。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汪苕文(1)
嗟乎苕文!昔與同人翱翔京雒(2),入則接席,出則聯鑣(3);睥睨時流(4),上下千古,意氣何盛也。自鄢陵讀禮(5),潁川引疾(6),周量、家兄(7),同時出使。弟既風塵憔悴,悽愴江潭(8);兄復放廢支離(9),退歸吳苑(10),又何衰也。
昨者蕪城暮雨,官客孤檠(11),相見悲喜(12),真如夢寐。爾時舊愁新感,觸緒紛來;對此茫茫(13),百端交集。竊思百年之中,良會有幾?毋論舊遊去散,不可復得;即如此夕,剪燭聽雨,共話長安舊事(14),老父稚子,歡若一家,豈非人生極樂?而今風流人遠,傷心事多,人孰無情,獨能堪比!
嗟乎苕文!憶弟客秋病臥羼提閣中(15),幾殆者數矣(16)。病中百念灰冷,所不能忘者,自老父母之外,惟諸兄暨吾苕文周量數子,懼不得復生相見,則願來世得為眷屬。今世之指天誓日,號稱朋友者多矣,恐合離死生之際,繾綣纏綿(17),如吾兩人者,未必多也。卜鄰洞庭之約(18),數載於茲,靈威丈人實聞斯語(19)。此聞欲裁去李官(20),深愜麋鹿之性(21),便當一瓢一笠(22),從吾兄於七十二峰之間(23),此願不遂,為當奈何!
作品注釋
(3)出則聯鑣:出門則車馬相聯。鑣,馬銜,欲稱馬嚼子。連同上句是說同人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
(4)睥睨(qì nì)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看不起人的樣了。時流:世事流俗。
(6)潁川:指劉體仁,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官郎中,能詩。引疾:因病辭職。
(8)悽愴(chuàng創):悽慘。江潭:《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江潭,即江岸,江,反映沅湘。
(9)放廢:被罷官放歸鄉里。支離:分散。
(10)吳苑:又稱州苑,在今蘇州,是汪琬故鄉。
(11)孤檠:孤燈。檠,燈架。
(12)相見悲喜:久別相適又悲又喜。
(13)茫茫:渺茫的人生。
(14)長安:唐朝的國都,此代指北京。
(15)羼(cān參)提閣:王士禎的書齋名。羼提,出自佛經,是說一個有忍耐性的人。
(16)殆:危、死。
(17)繾綣(qiǎn quǎn):感情深厚難捨難分。
(18)卜鄰:擇鄰,選擇居住的地方。洞庭:山名,在江蘇省太湖中。
(19)靈威丈人:太湖神名。
(20)比聞:及至聽到。李官:即理官,掌獄訟之官。此指王士禎任刑部尚之官職。
(21)深愜(qiè妾):非常滿足。麋鹿之性:謙稱自己野散本性。
(22)笠:竹編的帽子。
(23)七十二峰:太湖有七十二峰,汪琬隱居於洞庭峰。
作品賞析
這是敘朋友之間深情厚意的一封信。
首先回顧朋友翱翔京雒、睥睨時流的盛況和四處分散、風塵憔悴的衰落,一盛一衰,大處著筆,對比強烈。接著追憶蕪城相見、亦悲亦喜的複雜感情。離情別緒,剪不亂,理還亂,忽而相見歡樂,忽而離別惆悵,前後跳躍,參差錯落,思路難尋,表達細膩。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順治年間(1644—1661)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論詩創“神韻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其詩多抒寫個人情懷。早年作品清麗華贍,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澄淡。擅長各體,尤其工於七絕。所寫古文,天姿朗悟,自然修潔。王士禎在當時負有盛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著有《帶經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