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徐世昌書

《與徐世昌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徐世昌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菊人太保兄執事:
獻歲發春,伏維萬福。離索以來,忽忽二十年矣。追憶南海館同讀密詔之時,猶在目前也。乃竟已君奔國亡,朝市變易。仆以逋亡,越在異域,亦既悼心失圖,泣血待旦。公位兼將相,親著黃 ,兩朝顧命,受託寄孤,其為感憤,應何如耶!昔狄仁傑能旋乾轉坤反周為唐者,以忍辱牝朝,徐圖轉易耳。私心度公必復為狄梁公也。聞公自青島復還執政也,有所密語李季皋,李季皋以語我,乃知公真為今之狄梁公也。距躍三百,忭舞無量。乃遲久而寂然,遲之又久而寂然,則以公既不幸躬遇曹操、劉裕懷不軌之心,欺孤兒寡婦,以盜篡天下。此豈公初與提攜時始料所及哉?此荀彧、劉穆之所為後悔也。公於去冬帝制時,拂衣引去,此公之幾為荀彧、劉穆之至明,仆有以信公之心也。時人每以馮道疑公,謬言醜詆,殆不知公之用心者也。昔人謂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從古慷慨以明大節易,忍辱以成大事難。蓋忍辱者受一國之非議,受天下之非議,奇恥大辱,誠非常人所能受也。惟有非常之毅力者,乃能忍之,若公是也。仆竊謬托於知公之心之列。雖然,人壽幾何,時機難得,古詩不云乎: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公寧不念之乎?公之懷抱苦心,以其時考之,則今為可矣若遲遲顧慮,坐失時機,則公或有萬歲千秋之不待,中國長受暴民專制之危亡,從此已矣,則公懷抱莫白,長恨無窮。然公既懷此心,而卻顧長慮,逡巡趑趄,遲之遲之,又久而卒未見施行何也?或者於國體民心尚有疑,於外勢內情未深悉故也。仆敢為公詳陳之。
昔者辛亥之革命也,雖復民意民權之說,揚厲鋪張,然漢陽既破,守武昌者皆走,其餘亂民譁囂,不過藉電報以欺天下耳目耳。若使袁慰庭以北兵剿之,何難立定。蓋今日鐵路、輪船、電報、軍械之新奇,決非潢池弄兵、斬木揭竿者所能成事也。夫袁慰庭既非行共和者,不過借共和二字為帝制轉階耳。其暴民唱共和者,亦非真為共和也,不過假共和美名為爭權利之計耳。中國舉國人實未知共和之政如何,又未識於中國之俗宜否,然皆聽有力者為之。以此而欲求治安,必不可得也。故自共和以來,五年三亂,借外內之債十數萬萬,失西藏、外蒙、東三省之地萬餘里。然且盜賊滿山,民窮財盡,皆不聊生。其富民遺老久避於外人宇下,以偷余息,其為不國甚矣。及去年五月以來,政府更變,此中國轉移之大機會矣。乃共和復舊,於是約法復舊,國會復舊,惟以總統制為不善,乃實行法國責任內閣之制。因之暴民攘亂於下,府院交鬨於上,四川、廣東兵爭無已,同於列國。浙江內變,政府命吏,亦將拒之;若陝西、福建之拒命吏,不待言矣。故內之有無政府之患,外之有藩鎮分裂之禍;國既內哄而不統一,則徒資外人之蠶食而已。其共和成效,亦可睹矣。其共和之希望,亦已絕矣。凡憂國而稍有識者,莫不深 蹙額而慮其亡。而農、商、工、賈之民,皆苦於亂禍,而嘆息於不若清末之猶得相安也。此其必然之故,仆於辛亥、癸丑之《共和論》,曾預言之。惟常人必待禍之及身乃知之耳。
夫行總統之制也,中國地大,非專制不能弭亂;而行專制者,腹心爪牙必遍於內外,若是者必復於帝制。然以常人為帝者,非有震地球之大功如拿破崙者,則國民必不服。如是則又復大亂,則懲艾總統之專制而復行責任內閣,則必陷於無政府之禍,自分裂而資外國,此實無能避者矣。瑞士之能以共和治也,蓋二十二村之小國也。美國之能以共和安也,蓋本於十三農業公司之聯合,人民僅三百萬,而土地界於兩海也。彼二國之情,既與吾國大相反矣。自余共和之國,以美洲二十國而學美,猶無一日之得安;若法國亂八十三年,而今復幾即於危亡。然則共和之成效,中國能行與否,又可鑑矣。此其成效得失,在去夏五月以前,人尚有希冀之心,至於今則各省人士莫不唏噓嘆息於共和之禍害矣。廣東省,革命之發源地也。近者粵城及香港、澳門工商,莫不憂苦於亂靡有定,嘆息於共和之害而追思清末之時。今全國人惟美洲、南洋身未受爭亂之苦,猶溺惑於共和之美名;自余內地各省,除黨人數萬、新學生數萬外,未有以共和為可行者矣。黨人者,以革命而得權利者也;新學生者,無知識而樂於自由者也。民情大可見矣,蓋於共和心斷望絕矣。民望之所歸,又大可摧矣,徒以中國專制之俗太久,今國體改為共和,又為共和專制之所壓,不敢明白唱言;若有人主持之,因勢而利導之,若決江河,莫之能御也。
若以外交為憂乎?竊觀歐洲之局,和議已起,三四月後,和議必定。蓋德自去年夏秋之間,竭五月之兵力,不能破凡爾登,德人於是無望於滅英、法矣。夫德之守地濠戰術,已為英、法所得,故無自以破英、法,即不得不議和。惟以英人慾斷其糧道,非示之以勝無所畏,不能言和也。故舉羅馬尼亞後,撫二千里之沃野,東出黑海,而俄羅斯萬里無要塞,其勢不能不聽和也。英、法百戰已窮,人口與財餉皆竭,雖能守戰濠,然萬無能恢復其已失之地、已亡之國之理,何況望能入德之境乎?然則不和何望?今之頡頏作氣勢、遲遲不和者,不過為議和條件,蓄勢易成故矣。要之數月之中,歐戰無有不和之理矣。東國當三年歐戰之大機,遘千古難得之時會,獨霸東亞,惟所欲為,若欲有意併吞中國乎?歐洲列強,自顧不暇,有不得不俯首閉目以聽東國之所為者。至於今乎,歐和將定,均勢復成,東國雖強,必無於無事之時,乃忽行用大兵,以干預我國之理,此可斷斷言也。且假令真欲用兵乎,則吾國有內變之時,越日而政府接電,須開閣議;閣議成後,須開元老會議,其元老散處郊野之別墅,不能即召集也。若須用兵,則又須陸軍參謀部會議其調兵籌餉之法,益繁難尤不能速。各議既定,又須開御前會議。凡此者非經半月,萬不能決定而發動兵令也。夫大事而待決於半月後,則吾舉事定之久矣。今之畏蜀如虎者,動以青島、東三省之兵,一日可以調發,於是畏之過度,致一切不敢自行,屈心低首,以伺人之意而聽人之命;彼鄰人之一微者、一游士之言,皆若奉為絲綸,震驚卻縮。皆由不知世界之國勢,與夫邦交用兵之次序也。如能曉然於其情實,自無畏忌。仆今敢斷言曰,吾國有內政,聽吾之所自為,絕無憂於外交者也。若猶有以外交為憂者,不明天下之大勢也。
如以內變為慮乎?則今革命黨之力皆匹夫耳,只能張空拳而發電造謠耳,無有據一省之兵力者。夫四川內亂,只能勘定。貴州穩健,仆與有交,保無他事。雲南奇窮,其帥亦苦厭於議員,亦無不可轉移也。廣東雖為必爭之根據地,然兵力數枝相持,必無害也。湖南或有亂事,然鼠斗穴中,夫何能為?此外皆北軍兵力所及之地,但有明公主持之,從風而聽。爾公爾侯,用安反側,其負隅弄兵於邊,則從容定之,安中國,復舊君,在一反掌耳。如此則公之勛名,爛於日月矣。昔少康纘統,仗有夏之靡臣;中宗中興,賴元老之柬之;公即今之靡臣、張柬之也,惟公圖之。今日為正月元日,此事為中國第一事,公為安中國、興舊朝之第一人,故特以今日齋沐貽書。尚有欲言者,令門人王覺任面謁,惟公優接之,以盡其詞。不盡屏營悚惶之至。伏維裁詧,敬頌春祺。書不宣備。康有為白。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