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侄自京還橫塘故居》是明代詩人德祥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侄自京還橫塘故居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德祥
作品原文,作者注釋,橫塘,桑麻,水村,千里,歸來,阿戎,春水,野航,石橋,林木,西東,階除,點火,兒童,兄弟,開門,語笑,客塵,明朝,飛鴻,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桑麻田在水村中,千里歸來共阿戎。春水野航天上下,石橋林木岸西東。
階除點火兒童喜,兄弟開門語笑同。三載客塵如夢事,明朝溪上看飛鴻。
作者注釋
橫塘
(1).古堤名。 三國 吳大帝 時於 建業 (今 南京市 )南 淮水 (今 秦淮河 )南岸修築。亦為百姓聚居之地。 晉 左思 《吳都賦》:“ 橫塘 查下 ,邑屋隆夸。” 唐 崔顥 《長乾曲》之一:“君家住何處?妾住在 橫塘 。”
(2).古堤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 宋 賀鑄 《青玉案·橫塘路》詞:“凌波不過 橫塘 路,但目送、芳塵去。” 宋 賀鑄 《青玉案·南歌子》詞:“一鉤新月渡 橫塘 。誰認凌波微步、襪塵香。”
(3).泛指水塘。 唐 溫庭筠 《池塘七夕》詩:“萬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橫塘似舊遊。” 前蜀 牛嶠 《玉樓春》詞:“春入橫塘搖淺浪,花落小園空惆悵。” 宋 陸游 《秋思絕句》:“黃蛺蝶輕停曲檻,紅蜻蜓小過橫塘。”
桑麻
(1).桑樹和麻。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同為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宋 辛棄疾 《鷓鴣天·春日即事題毛村酒壚》詞:“閒意態,細生涯,牛欄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2).泛指農作物或農事。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唐 孟浩然 《過故人莊》詩:“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王闓運 《〈湘潭縣誌〉序》:“家有置社,福我桑麻。”
水村
水邊的村落。 唐 杜牧 《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次日再看,一髮結得奇異了,乃是一帶寒林,水村竹屋。” 清 納蘭性德 《菩薩蠻·寄顧梁汾苕中》詞:“煙白酒旗青,水村魚市晴。” 魯迅 《花邊文學·水性》:“看 上海 報,幾乎每天都有下河洗浴,淹死了人的記載。這在水村里,是很少見的。”
千里
指路途遙遠或面積廣闊。《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之所為, 鄭 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後漢書·公孫瓚傳》:“今吾諸營樓櫓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唐 孟郊 《喜雨》詩:“朝見一片雲,暮成千里雨。”
歸來
(1).回來。《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唐 李白 《長相思》詩:“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水滸傳》第二回:“你緣何方才歸來?” 許地山 《再會》:“靠窗欞坐著那位老人家是一位航海者,剛從海外歸來的。”
(2).回去。《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潘漠華 《鄉心》:“你不要時常寫信來,後來我會歸來。”
(3).反其本。《尚書大傳》卷一下:“ 和伯 之樂舞玄鶴,其歌聲比中謠,名曰《歸來》。” 鄭玄 註:“玄鶴言象陽鳥之南也。歸來,言反其本也。”
(4).指 晉 陶潛 的《歸去來辭》。《隋書·文學傳·王貞》:“ 茂陵 謝病,非無《封禪》之文, 彭澤 遺榮,先有《歸來》之作。” 五代 梁震 《荊台道院》詩:“桑田一變賦《歸來》,爵祿焉能浼我哉!” 清 秋瑾 《題松鶴圖》詩:“角巾羽扇舊談兵,笑賦《歸來》薄宦情。”
阿戎
(1).稱堂弟。《南齊書·王思遠傳》:“﹝ 王晏 ﹞及拜驃騎,集會子弟,謂 思遠 兄 思微 曰:‘ 隆昌 之末,阿戎勸吾自裁,若用其語,豈有今日。’ 思遠 遽應曰:‘如阿戎所見,今猶未晚也。’”《資治通鑑·齊明帝建武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晉 宋 間人,多謂從弟為阿戎,至 唐 猶然。” 唐 杜甫 《杜位宅守歲》詩:“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清 朱彝尊 《己巳二月自古藤書屋移寓槐樹斜街賦詩》之三:“阿戎秋去又春殘,遠信封題萬里難。”
(2).指 晉 王戎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 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 戎 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 遂為早慧的典型。後因以“阿戎”稱美他人之子。 唐 王維 《送李員外賢郎》詩:“借問 阿戎 父,知為童子郎。” 唐 李端 《送單少府赴扶風》詩:“叨陪丈人行,常恐 阿戎 欺。”
春水
(1).春天的河水。《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 黃武 元年,遷左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詩之一:“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楊維楨 《雨後雲林圖》詩:“浮雲載山山欲行,橋頭雨餘春水生。”
(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贈》詩:“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
(3).指帝王春季遊獵。《金史·輿服志下》:“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歲春水所過州縣,其小官多幹事,蓋朕嘗有賞擢,故皆勉力。”
野航
指農家小船。 唐 杜甫 《南鄰》詩:“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元 王禎 《農書》卷十七:“野航,田家小渡舟也。或謂之舴艋,謂形如蚱蜢,因以名之。” 清 趙翼 《年初偕同鄉諸公艤舟亭探春半年間瀛坡稚存相繼下世今日重遊不勝存歿之感》詩:“曾聯步屐探春光,今日重來泊野航。”
石橋
(1).石造的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濟水二》:“河東岸有石橋,橋本當河,河移,故廁岸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凌石橋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鵑 《賞菊椰子林》:“溪上架著一條弓形的石橋,橋欄上齊整地排列著好多盆黃色和淺紫色的菊花。”
(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勝 石樑 。梁連線二山,形似橋,故稱。 唐 宋之問 《靈隱寺》詩:“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橋 。” 宋 梅堯臣 《送微上人歸省天台》詩:“釋子懷慈母,吾儒未易輕。不尋琪樹去,肯向 石橋 行。” 宋 梅堯臣 《寄天台梵才上人》詩:“常觀月從東方出,想照 石橋 旁畔人。”
林木
(1).樹林。《荀子·勸學》:“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三國 魏 曹植 《上疏陳審舉之義》:“蚌蛤浮翔於 淮 泗 ,鼲鼬歡嘩於林木。” 宋 文天祥 《翠玉樓晚雨》詩:“林木蔽虧煙斷續,江流曲折雨橫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鄭刺史祠》:“比紆迴出林木,日已將夕。”
(2).木材。《墨子·雜守》:“重五斤已上諸林木,渥水中,無過一茷。” 孫詒讓 間詁:“重五斤以上謂材木之小者。”
西東
(1).西方和東方。 漢 焦贛 《易林·隨之兌》:“兩心不同,或欲西東。明論終始,莫適所從。” 宋 蘇軾 《虔州八境圖》詩:“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古塔認西東。”
(2).用為偏義複詞,指西方。 唐 聶夷中 《題賈氏林泉》詩:“只慮迷所歸,池上日西東。”
(3).泛指四方,無定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為利所誘怵也;迫,迫貧賤,東西趨利也。” 唐 孟郊 《過分水嶺》詩:“十步九舉轡,迴環失西東。” 宋 范成大 《釣池口阻風》詩:“迴風打船失西東,柁痴櫓弱無適從。”
(4).指酒杯。 宋 趙長卿 《朝中措》詞:“此去定膺先寵,且須滿醉西東。”
(5).猶東西。泛指什物。 宋 張元乾 《訴衷情》詞:“兒時初未識方紅,學語問西東。”
階除
台階。 漢 蔡邕 《傷故栗賦》:“樹遐方之嘉木兮,於靈宇之前庭。通二門以征行兮,夾階除而列生。” 唐 杜甫 《南鄰》詩:“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蕭七》:“疑送客時遺落途間,執燈細照階除,都復烏有,意頊頊不自得。”
點火
(1).燃火;引火。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一折:“我如今不免點火去,在這房後邊,放起火來。” 清 蒲松齡 《翻魘殃》第十二回:“以後又是家人媳婦子來磕頭,丫環在旁點火斟茶。” 李國文 《冬天裡的春天》第五章:“他摸出了一支雪茄, 葉珊 生氣地把火柴遞過來,也不主動點火了。”
(2).形容色紅。 宋 辛棄疾 《滿江紅》詞:“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3).比喻挑起事端。 魯迅 《墳·雜憶》:“可是我根據上述的理由,更進一步而希望於點火的青年的,是對於民眾,在引起他們的公憤之餘,還須設法注入深沉的勇氣。”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七:“不斷增加的積極分子們,像 明子 一樣,到處去點火。”
兒童
古代凡年齡大於嬰兒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兒童,現代只指年紀小於少年的幼孩。《列子·仲尼》:“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唐 杜甫 《羌村》詩之三:“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清 金人瑞 《下車行》:“兒童合掌婦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謳。” 巴金 《探索集·訪問廣島》:“我看見許多健康活潑的 廣島 兒童,在他們周圍開放著美麗的鮮花。”
兄弟
(1).哥哥和弟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詩·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鄭玄 箋:“人之恩親,無如兄弟之最厚。”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絕。” 元 李直夫 《凍蘇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斷了再難續。”
(2).姐妹。古代姐妹亦稱兄弟。《孟子·萬章上》:“ 彌子 之妻與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費宏傳》:“ 宏 從弟編修 寀 ,其妻與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對同姓宗親的稱呼。《儀禮·喪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鄭玄 註:“兄弟,猶言族親也。”《詩·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穎達 疏:“兄弟者,共父之親,推而廣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對姻親之間同輩男子的稱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聯兄弟。” 鄭玄 註:“兄弟,昏姻嫁娶也。” 孫詒讓 正義:“謂異姓兄弟也。”《儀禮·曾子問》:“如婿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吊……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而弗敢嫁,禮也。”《公羊傳·僖公二十五年》:“其言來逆婦何?兄弟辭也。” 何休 註:“ 宋 魯 之間名結婚姻為兄弟。”
(5).古代對親戚的統稱。《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鄭玄 箋:“兄弟,父之黨,母之黨。”《儀禮·士冠禮》:“兄弟畢袗去。” 鄭玄 註:“兄弟,主人親戚也。” 清 鳳韶 《鳳氏經說·九族無外兄弟有外》:“經稱兄弟,同異姓皆有之。”
(6).指同姓國家。《書·蔡仲之命》:“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傳:“以蕃屏王室,以和協同姓之邦。”《晏子春秋·問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齊國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糾合兄弟,撫存 冀州 。” 張純一 校註:“謂兄弟之國。”《史記·晉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後; 晉 , 唐叔 之後,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
(7).比喻兩者相似,不相上下。《論語·子路》:“子曰:‘ 魯 衛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魯 , 周公 之封; 衛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為兄弟, 康叔 睦於 周公 ,其國之政,亦如兄弟。” 邢炳 疏:“此章 孔子 評論 魯 衛 二國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為兄弟也。” 南朝 梁 劉協 《文心雕龍·才略》:“ 孟陽 景陽 ,才綺而相埒,可謂 魯 衛 之政,兄弟之文也。” 魯迅 《且介亭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在 中國 的王道,看去雖然好象是和霸道對立的東西,其實卻是兄弟。”
(8).泛稱意氣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稱友情深篤的人。 元 鄭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滸傳》第七五回:“ 吳用 道:‘哥哥,你休執迷!招安須自有日,如何怪得眾兄弟們發怒?’” 知俠 《鐵道游擊隊》第四章:“兄弟們,酒喝夠了,快吃飯吧!” 清 劉大櫆 《送張閒中序》:“於是吾徒夙與 張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為歌詩以送之。”
(9).對弟弟的稱呼。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思量了,兄弟 歡郎 忒年紀小。”《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爵 見了兄弟病勢,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狽至此?’”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 伯夷 ﹞把手一擺,意思是請兄弟在階沿上坐下。”
(10).男子自稱。《老殘遊記》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時候,幾乎無一天無盜案。” 孫中山 《國民會議足以解決中國內亂》:“諸君,兄弟向來主張和平統一的人。”
開門
(1).敞開門戶。表示歡迎。 漢 王褒 《九懷·尊嘉》:“ 河伯 兮開門,迎余兮歡欣。”《北齊書·神武帝紀上》:“ 魏 普泰 元年二月, 神武 自軍次 信都 , 高乾 、 封隆之 開門以待,遂據 冀州 。”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二書》:“盜賊亦窮民耳,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甚么便拿甚么去;若一無所有,便 王獻之 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
(2).猶公開。《後漢書·李固傳》:“前 孝安皇帝 內任 伯榮 、 樊豐 之屬,外委 周廣 、 謝惲 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南史·蔡興宗傳》:“上謂 興宗 曰:‘卿詳練清濁,今以選事相付,便可開門當之,無所讓也。’”
(3).指開設講席。《後漢書·樊準傳》:“一人開門,徒眾百數。” 楊樹達 《積微居讀書記·讀後漢書札記·樊宏陰識傳》:“開門,謂受納弟子耳。”一說為創立一家之說。《後漢書·樊準傳》 李賢 註:“開門,謂開一家之說。”《後漢書·儒林傳論》:“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
(4).指開始營業。 茅盾 《當鋪前》二:“那是幾層的人,有漲紅的臉,也有灰白喘氣的臉,都在嘈嘈地嚷罵,恨那當鋪不肯早點開門。” 茅盾 《送考》:“ 陳太太 和兒子趕到西門 和平路 新華銀行門前時,這馬路上一帶的店鋪都沒開門。”
(5).指成家立戶。《白族民間故事傳說集·長生得寶》:“弟兄倆處不攏,就各開門,另支鍋了。”
語笑
談笑。《南史·袁粲傳》:“郡南一家頗有竹石, 粲 率爾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嘯詠自得。主人出,語笑款然。” 宋 陳師道 《春懷示鄰里》詩:“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著塵沙。” 清 吳偉業 《吳門遇劉雪舫》詩:“忽然語笑合,與我談生平。”
客塵
(1).佛教語。指塵世的種種煩惱。《維摩詰經·問疾品》:“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註:“ 什 曰:心本清淨,無有塵垢,塵垢事會而生,於心為客塵也。 肇 曰:心遇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如久澄水,如新磨鏡,外照多像,內見眾病,既除客塵,又還自性。” 唐 獨孤及 《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贊》:“故大音傳於密教,茫茫五濁,客塵覆之。” 宋 蘇軾 《勝相院經藏記》:“願我今者,作是偈已,盡未來世,永斷諸業,客塵妄想,及諸理障,一切世間,無取無舍,無憎無愛,無可無不可。” 明 汪廷訥 《獅吼記·住錫》:“金枷玉鎖何時脫,蠅利蝸名鎮日奔。生惡趣,惹客塵,膠膠擾擾只貪嗔。”
(2).旅途中所受的風塵。喻旅途勞頓。 宋 范成大 《題如夢堂壁》詩:“片雲不載歸夢,兩鬢全供客塵。”
明朝
(1).清晨。 晉 左思 《嬌女》詩:“明朝弄梳台,黛眉類掃跡。”
(2).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五:“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我且歸去,你明朝卻送我丈夫歸來則個。” 潘漠華 《三月五夜》詩:“明朝將離去,為了你,又停留一天。”
(3).以後,將來。 五代 齊己 《感時》詩:“無窮今日明朝事,有限生來死去人。” 明 高啟 《松隱為愛叔能賦》:“我今身似浮雲閒,正合著在長林間。明朝倘許同棲泊,便擬飛隨白鶴還。”
盛明之朝。詩文中常稱本朝為“明朝”。 宋 王禹稱 《送淳于中舍懸車侍養》詩:“懸車乘去謝明朝,擺脫簪纓似一毛。” 宋 葉適 《再申省狀》:“惟欲乞身暮景,得謝明朝。”
飛鴻
(1).指畫有鴻雁的旗。《禮記·曲禮上》:“前有車騎,則載飛鴻。” 孔穎達 疏:“鴻,鴻雁也。雁飛有行列,與車騎相似,若軍前忽遙見彼人有多車騎,則畫鴻於旌首而載之,使眾見而為防也。”
(2).蟲名。《逸周書·度邑》:“ 發 之未生,至於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飛鴻過野。”
(3).飛行著的鴻雁。 漢 馬融 《長笛賦》:“爾乃聽聲類形,狀似流水,又象飛鴻。” 南朝 宋 鮑照 《數詩》:“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 清 龔自珍 《點絳唇》詞:“目送飛鴻,影入長天滅。”
(4).指音信。 唐 韓愈 《祭竇司業文》:“自視雛鷇,望君飛鴻,四十餘年,事如夢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無端天外飛鴻到,傳得家庭噩耗來。”
作者簡介
德祥,元明間僧。浙江錢塘人,字麟洲,號止庵。工書能詩。洪武初住持徑山寺。書宗晉人,擅名一時。詩刻苦,高逼郊、島,有詩曰《桐嶼集》。洪武初,住持徑山,臨終倚座曰:「一隊緌糟漢,我爭如爾何!」談笑而逝。姚少師《祥老草書歌》云:「祥師只今為巨擘,上與閒素爭蠙巑岏。錢塘山水甲天下,秀氣毓子為楩楠。十年不出筆成冢,中山老兔愁難安。晴軒小試烏玉玦,雙龍隨手掀波瀾。昨將一紙遠寄我,天孫機錦千花攢。願師勿置鐵門限,從它須索來千官。搢紳相與嘆莫及,便欲奪去加巾冠。厥聲已播不知息,箱篋盛貯光爛爛。」其為一時推重如此。吳之鯨《武林梵剎志》云:「祥公與夢觀仁公同參,相與肆力於詩。仁公以南粵進翡翠,作詩寓諷云:『見說炎洲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飛。』太祖怒曰:『汝謂我法網密,不欲仕我耶?』止庵亦以《西園詩》忤上,幾不免。」《西園詩》今載集中,不知所謂忤上者何語,野史流傳,不足信也。祥公有題倪雲林、周履道書畫云:「東海東吳兩故人,別來二十四番春。」又有《為王駙馬賦清真軒》詩,則知公生元季,至永樂中尚在也。有《和御製賜赤腳僧》詩。又《句容道中》詩云「十年三度上京華」,則洪武中應召浮屠也。田汝成《西湖志》云:「故宋時為僧,入元屬念舊國,有《風雨》、《望月》諸詩。」汝成志稱詳博,其疏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