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孫傳芳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孫傳芳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蒙塵驚憂,請審慎行在,擇倚親賢,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頃月驚聞皇上出津,乘下等艙,攜一僕從,越過馮逆之兵鋒,下伍勞工為雜坐,周知民間之苦,冒歷數百里之險,仰見天授英武神助。蓋自去冬馮逆迫宮以來,憂念皇上日在險中,惴惴戰慄聖躬,國人聞之,莫不震動。今者出險,從此自由。臣踴躍三百,以驚以喜。曾電日本吉田領事代奏微忱,想達聖覽。臣應即北首燕路,奔聞官守,惟道路傳聞,皆謂皇上即作東遊,屬當有所接洽。且臣擬東行迎駕,故先遣門人臣徐良詣津,恭請聖安,並候進止。臣伏思維皇上一身系天下之重,天津邇於逆賊,若久居難保全寧。東遊遠於中華,若中興難於奉迓。二者皆有為難,微臣難於妄決。竊謂大連至近,進退鹹宜,地屬日本,保護易密。恭、肅二王久居是地,熟悉情形,既可侍奉左右,又可贊畫聖謨。中原若有事機,鑾輿返於旦夕。逆賊雖盛,無從襲逼。山海至佳,可足游娛。為皇上今日計,未有安善於此者也。
恭親王溥偉,志節奮厲,心術忠純,文學博通,才器練達,不踐民國之土十有四年,破其藩封之家百有餘萬,招致豪傑,蓄養壯士,激勵志義,力圖復辟。叔敖之毀家紓難,勾踐之臥薪嘗膽,溥偉有焉!今宗室懿親固寡其比,即歷朝皇族亦罕其倫。臣久亡於外,未嘗識之。自丁巳敗歸,道過青島,共談半日,乃有往還。溥偉去冬激於迫宮之變,流涕發憤,來商大計。半月徘徊,一腔忠憤,哀祖宗之大業,憂皇上之垂危。語皇上則日頌聖明,必能興國。談國朝則力思興復,願效死命。每念聖主,至於流涕。其忠貞之志,倜儻之才,緯 之謀,艱驗之節,臣竊遍觀內外諸臣,即能保節不仕民國,罕有能晝夜規劃經營恢復者。
臣累年週遊各省,遊說諸藩,雖皆同心,未及東北。暨吳佩孚敗後,事多變遷,臣悼心失塗,泣血待旦。惟幸溥偉有所布置,此誠祖宗之靈,皇上之福。乃聞忌者造作謠攻,謂溥偉別有異志,自為己圖。讒人罔極,不勝驚詫。
自辛亥以來,人心大變,始則民主之說盛行國中,漸而無君之黨橫行薄海,近則俄赤盛行,日月增追。與人語君主,非笑則攻,全國失日,飲泉病狂。臣以全力發明英、意之制,名為君主共和制,以相抵之。自臣創言,人心少改,鑒於大亂,乃多有願從臣言恢舊君曾戴者。然亦以皇上三年臨御,悉主悉臣,舊臣尚多,有所憑藉,可與激厲。然其艱難猶若此也,觀丁巳諸藩之變可知也。若溥偉僅一親貴,絕鮮交通,雖有才能,舉國不識。即今來滬,溥偉奔走謁見,諸臣尚多置之不理者。無論溥偉之對皇上至忠純臣,絕無異心,又無論皇上日月在上,赫然照臨,無人能或存異志。假令溥偉愚妄,有若明之燕棣、宸濠,誰肯擁戴之者?即有妄人妄擁戴之,誰聽之者?蓋自辛亥之亡,歸罪親貴,親貴之為國人怒且輕者久矣。故上海遺臣十數人,溥偉尚不能得之,而欲定天下之反側,豈不大謬哉!
各國立憲之制,僅尊君主,若夫親貴,則有不干預政治之例,臣與溥偉曾力言之。溥偉自言,但得為皇上復辟,不願預政。其忠誠明達有如此者。但今聞溥偉於去年皇上避居日館時,曾詣京奔問,欲面聖請安,乃被遮斷,不蒙召見,蓋已有煬灶者矣。皇上蒙塵,國朝至危,有宗臣破家為國,宜如何親待之?臣誠哀皇室親賢,敬溥偉之忠誠,臣乃哀王孫而進之食。方今危難至極之時,皇上宜網羅才賢之日,雖疏逖反仄,苟其歸心,猶當收納獎借。若懿親忠賢,猶蒙謗棄,豈不令效忠本朝者解體而釋心耶?且皇上若疑溥偉而不用,更有誰助復辟之事?親臣破家為國,晝夜忠憤,而佞臣乃敢讒間之。皇上既被逼宮蒙塵矣,諸臣所謂效忠者,僅為皇上奔走從亡,捍牧圉充奴隸之用,豈能佐助中興之大業、復辟之遠圖耶?若今大業不成,則俄化大行,或印度之分亡亦至。舊臣漸盡,人心日亡,皇上僅倚從亡左右數臣,可能久乎?其將安歸?《詩》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昊。何其過激而深切耶!臣每讀之,不能不為涕泣沾衾也。
從古起中興者在善於用人,成大業者在慎於聽言。皇上有一親臣溥偉,若聽讒而棄之,復何大業之可言?昔諸葛亮涕泣出師,其上表曰:親賢臣,遠佞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佞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衰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於桓、靈也。司馬遷《屈原傳》曰:人君無智愚賢不肖,莫不求忠以自衛,舉賢以自佐,而亡國破家相隨屬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屈原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故憂愁悲思而作《離騷》,沉汨羅死。又鎮國公溥侗,才識通深,卅年憂國,久被讒攻,投閒致散,以家亡國破,托於佯狂。臣與久交,知其忠誠,昔曾薦之先帝,未及用也。此實宗室之英,豈可遐棄?伏惟皇上日誦諸葛亮出師之表,垂覽司馬遷、屈原之傳。老臣升允,至忠者也,可詢問之。無使後世有桓、靈之嘆,親賢有汨羅之投。明辨讒慝,勿棄親賢,引而近之,必於聖清有補大計。臣憂皇室,念聖躬,思亡慮存,憂懼憤盈,敢竭微誠,上乾天聽,不勝逼切流涕之至。伏維皇上聖鑒。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