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與快樂:柏拉圖《斐勒布》義疏

至善與快樂:柏拉圖《斐勒布》義疏

《至善與快樂:柏拉圖《斐勒布》義疏》是2014年1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斐奇諾 (Marsilius Ficinu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至善與快樂:柏拉圖《斐勒布》義疏
  • 外文名:The Philebus Commentary
  • 作者:斐奇諾 (Marsilius Ficinus) 
  • 譯者:趙精兵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31 頁
  • ISBN:9787567509900, 7567509903
  • 開本:16 開
  • 類型:人文社科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斐奇諾第一次將柏拉圖的《斐勒布》從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還對《斐勒布》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和義疏,該義疏即《至善與快樂》。此書在斐奇諾自己的哲學體系發展中至關重要,是其諸柏拉圖義疏中除了《帕默尼德》義疏之外最長的一部。本書即從斐奇諾所做的《斐勒布》義疏翻譯而來,對我們了解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思想運動大有裨益。義疏本文根據米歇爾·艾倫編譯的《斐奇諾:義疏》(Marsilio Ficino: The Philebus Commentary)譯出,同時附錄《斐勒布》最新權威英譯本譯者弗雷德(Dorothea Frede)的兩篇研究論文:《快樂主義者的皈依:蘇格拉底在中的作用》和《崩潰與恢復:柏拉圖中的快樂與痛苦》。
《斐勒布》是柏拉圖眾多作品中相當特殊而重要的一部對話,它是柏拉圖思想集大成式的展示,文德爾班認為《斐勒布》是柏拉圖對善之理念的形上學思考的巔峰。
斐奇諾第一次將柏拉圖的《斐勒布》從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至善與快樂》是其對《斐勒布》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和義疏的產物

圖書目錄

中譯本前言
縮寫
拉英對照本導言
斐奇諾《斐勒布》義疏第一卷
第一章所有行動都有某種目的
第二章所有行動有一個最終目的
第三章一切行動的目的是善
第四章善是什麼;或者在物體上是靈魂,在靈魂上是理智,在理智上是一自身和善
第五章一和善是同一物,並且它是所有事物的原理
第六章人的善由什麼構成;論幸福和智慧的相互比較以及與善自身的比較
第七章主題已經確定的本卷書的引言;關於智慧、快樂和善的事物
第八章諸善的事物的區別;智慧如何輔助幸福;關於善的知識,它是每一種德性並且使人們快樂
第九章人的幸福由什麼構成,即神的享受,及關於書的主題
第十章文本中論證的整理;論幸福生活、維納斯和對神的敬畏
第十一章論維納斯和諸神;論神的名稱和對神們的敬畏
第十二章在名稱中,尤其在神聖名稱中有一種活的力量
第十三章幸福到底在快樂還是知識中,抑或在某種第三事物中;此外,關於快樂與知識的種和幾個屬
第十四章快樂彼此不相似,否則將不可能有結果;此外,關於種之內[幾個]屬的差異
第十五章關於理智、真和理智的不朽;此外,關於劃分和聯合的力量之來源
第十六章一如何被捲入多和多如何被聚合為;此外,論辯證的分割、混合和定義,以及論觀念
第十七章關於觀念及其證實的三個懷疑
第十八章關於觀念和真與不真的形式
第十九章上述的確認;在不真的形式之上是真的形式,即觀念
第二十章上述的確認;一般形式的自然真
第二十一章上述的確認和關於第一理智
第二十二章上述的確認和觀念如何與神及較低的事物相聯繫
第二十三章我們為什麼應該謹慎地接近辯證法;我們應該如何將一划分為多,或將多分解為一
第二十四章定義和證明的關係;此外,論分解、分割和組合
第二十五章論劃分和聯合的技藝,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謹慎地使用它
第二十六章神如何照明我們的理智,以及普羅米修斯如何從天堂給我們帶來存在於劃分、聯合和證明的技藝中的神聖之光
第二十七章除了第一個一之外,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和多組成的,而且屬是有限的
第二十八章關於神聖性和劃分與聯合之技藝的正確運用
第二十九章你必須從一開始前進到無限的多,並且以有限的多的方式從無限的多返回到一
第三十章善先於存在和理智,或善自身的條件是完美、充足和滿意
第三十一章善自身以何種方式被讚賞、被熱愛、被享受;在一切單個事物中最重要的善是什麼
第三十二章無論幸福還是智慧都不是善自身
第三十三章善自身先於理智;無論智慧還是快樂都不是最高的善,而是同時分有它們的某物;這個某物是完全的優先者;然而智慧比快樂與它關聯更密切
第三十四章最終目的必須是某一種簡單的事物,它如何進入一個由理解和快樂構成的複合物,使得這個複合被祝福的條件,以及理解優先於快樂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三種事物如何為智慧和快樂的複合物幸福所必須:真、均衡和美
第三十六章神被稱為尺度、調節者和適當的之方式
第三十七章幸福似乎更多的屬於智慧而非快樂,並且更被理智而非意志接受
斐奇諾《斐勒布》義疏第二卷
第一章論諸事物的唯一原理和所有後繼於它的事物如何由無限和有限組成,並且論諸事物的首要的種
第二章如上所述的確認;原理和組成一個實體的諸元素中的等級
第三章所有事物因為無限所分有的條件和那些由於有限所分有的條件
第四章此外無限在神之下和有限依靠它的方式;這兩者如何被混合在一起
附錄一:十個節選
附錄二:三個文本
精選書目
附錄
弗雷德快樂主義者的皈依
弗雷德崩潰與恢復

作者簡介

斐奇諾,有義大利文藝復興第一哲人之稱,他以嚴格的形上學形式首次表述了古典主義新思想,創辦和主持佛羅倫斯“柏拉圖學園”,斐奇諾還是著名的醫師、音樂家、占星家、語言家、翻譯家、教育家,著述譯著宏富,交友遍布歐洲,是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通才、全人”。
譯者趙精兵,陝西西安人,先後就讀於長安大學、四川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現象學和德國哲學。

序言

中譯本導言
在柏拉圖的眾多著作中,《斐勒布》是一部相當特殊而重要的對話,它無疑是柏拉圖思想集大成式的展示,文德爾班認為它是柏拉圖對善之理念的形上學思考的巔峰。其主題是善,對話人物分別是斐勒布、蘇格拉底和普羅塔庫。表面看來它似乎是典型的“蘇格拉底對話”(Socratic dialogues),但文風考據和系統研究表明它是柏拉圖晚期的作品。具體位置不是很確定,“標準解讀”認為它僅比《法義》略早,而純文風考據把它排在《智者》、《政治家》之前。國內學者把它排在《治邦者》之後、《蒂邁歐》之前。但是也有不同看法,例如歐文(G.E.L.Owen)一直認為《斐勒布》是早期文本和晚期文本出於特殊歷史原因的“拼湊”,而沃特菲爾德(Waterfield)甚至認為它屬於中期。其實,《斐勒布》在某些方面,例如對預期的快樂和感受的快樂比較詳細的處理,的確與《王制》卷九提出的批判綱領有莫大關係。
一般認為蘇,格拉底的回歸是因為,對話的主題是倫理問題,但是事情沒有這么簡單,弗雷德(Dorothea Frede)研究表明,蘇格拉底的回歸有深層原因,柏拉圖想要展示蘇格拉底作為高貴血統的智者對青年進行的教育。因此,對話中的學說具有教育的性質,並不代表蘇格拉底本人的看法。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亞里士多德在柏拉圖之後仍然主張,沉思是人能夠過的最幸福的生活。關於善到底是智慧還是快樂的爭論,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小蘇格拉底學派的爭論,而是學園內部的爭論。認為快樂是善的是著名數學家歐多克索斯(Eudoxus),而反快樂主義者是學園的繼承人斯彪西波(Speusippus)。可能因為歐多克索斯這時已經離開雅典,不能為他的學說辯護,所以柏拉圖讓代表他的斐勒布退出,讓普羅塔庫作為其代言人。關於普羅塔庫,柏拉圖稱他為卡里克勒斯之子,但是泰勒認為,他不可能是《申辯》中提到的那個卡里克勒斯(《申辯》20a),因為蘇格拉底受審時他的孩子還很小。但是,現代研究者大都認為普羅塔庫就是那個卡里克勒斯的追隨高爾吉亞的兒子。
這裡簡短地介紹一下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對話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問題的提出(11a-14b)、討論的準備(14c-31b)、快樂和智慧在善的生活中的地位(31b-66d)和簡短的結論(66d-67b)。對話一開始就直接擺出爭論的問題,即善到底是什麼。斐勒布認為快樂構成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善,蘇格拉底認為思想、理智、記憶等才是善。並且兩次指出對話的目的不是為了爭勝,而是為了求真(11c, 14b)。斐勒布指出女神阿芙洛狄忒之名實為快樂(12a-b)。蘇格拉底辯解說無論智慧和快樂都是多種多樣的(12a-14b)。最後,討論的問題被確定為善是什麼,快樂、理智還是某種第三者?
蘇格拉底指出必須先考察一和多問題。他認為從一進展到多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有限數目的類是種和無限的個體之間的中介。因此必須弄清楚知識和快樂的類。但是這是相當複雜的。蘇格拉底突然憑藉神的啟示,聲稱無論幸福還是智慧都不是人的善(20b)。他提出判斷善的標準:完滿、充足和值得欲求(20c-d)。單純快樂或理性的生活都不是人願意過的,理智和快樂的混合生活才是善的生活(20e-22b)。於是爭論就轉向快樂和理智哪個對善的生活貢獻更大?這時蘇格拉底說他得用新策略(23b),對宇宙中現存的一切事物的一種新的劃分(23c-27c)。即無限(apeiron)、有限(peras)、二者的混合和原因(aitia)(23c-d)。善顯然屬於第三類,快樂和痛苦屬於無限,理性屬於原因。知識屬於有限。(27c-31b)
在第三部分,蘇格拉底首先討論和快樂的起源。生物體內部是失調的結果是痛苦,而平衡的恢復即快樂(31b-32b)。智慧的人既不選擇快樂,也不選擇痛苦,而是選擇一種中間狀態。(32b-33b)快樂和靈魂發生關係有一個過程。(33c-35d)雙重痛苦問題(35e-36c)。接著蘇格拉底引出了他的假快樂理論。他認為有四種假快樂:虛假判斷的快樂(36c-41b)、其價值被過高估計快樂和痛苦(41b-42c)、作為痛苦之免除的快樂(42c-44d)和混雜著痛苦的快樂(44d-50e)。柏拉圖也談到純粹的快樂:視覺、味覺和學習的快樂(51a-52b)。快樂的進一步區分與批判:三個標準:有無尺度、自身充足與否、存在與變異。快樂是變異,因而不是善(52c-55c)。知識的分類:生產性的和教育培養意義上的知識。技藝可以分為以建築為代表的精確技藝和以音樂為代表的不精確技藝。精確技藝包括算術:大眾的算術和哲學家的辯證法。根據精確性純粹性和真,辯證法最最重要(55c-59d)。善的生活的建構。處於第一位的是與測量、尺度和無時間的東西,第二位是比例勻稱、美、充分和自身充足的東西,第三位是理由和理智,第四位是科學、技藝和正確意見,第五位是無痛苦的純快樂(59d-66d)。
在結論部分,蘇格拉底簡要地回顧了論證的過程(66d-67b),重申理智對於快樂的勝利。
在古代,只有新柏拉圖主義者達馬斯基烏斯(Damascius)撰寫過《斐勒布》義疏,之後的中世紀一直無人問津,直到斐奇諾的翻譯和義疏。斐奇諾《〈斐勒布〉義疏》的詳細情況見拉英對照本編譯者米歇爾·艾倫(Michael J. B. Allen)詳盡的譯者導言。
義疏本文根據米歇爾·艾倫編譯的《斐奇諾:義疏》(Marsilio Ficino: The Philebus Commentary)譯出。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斐勒布》,譯者特意譯出《斐勒布》最新權威英文譯本譯者弗雷德(Dorothea Frede)的兩篇研究論文作為附錄:《快樂主義者的皈依:蘇格拉底在中的作用》(The Hedonist’s conversion: the role of Socrates in Philebus, in Form and Argument in late Plato, Edited by Christopher Gill and Mary Margaret McCabe, 1996, pp.213-248)和《崩潰與恢復:柏拉圖中的快樂與痛苦》(Disintegration and restoration: pleasure and pain in Plato’s Philebus, 載克勞特編《柏拉圖》三聯書店,2006年,頁425-463)。文中腳註除特別註明外均為編譯者注,摘要為編譯者所做,原均在正文前,為了方便閱讀,現在移到各小節之前。由於譯者初識拉丁文,故譯文主要從英文譯出。為求準確,譯者儘量做到一詞一譯。錯誤之處還望方家不吝指教,聯繫譯者電子信箱。在此要感謝梁中和兄的信任,讓譯者迻譯本書,感謝楊俊英幫助翻譯幾個法語注釋。謹以此譯文獻給家嚴,明年他將從教師崗位上榮譽退休。
終南 趙精兵
2011年3月於成都
2011年6月三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