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仁山銘

《至仁山銘》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文學家庾信創作的一篇銘文,描繪了至仁山中的一派深秋景色。文章開篇兩句從山水落筆,寫出山水的超凡脫俗;三四兩句是仰望,寫山巒之上飄浮的祥雲,並熔鑄進豐富的想像,突出山幽水靜;接下去點明時序是秋季;然後筆鋒一轉,寫山中的建築和陳設和宅旁的花木;結尾兩句抒發了作者“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心境,點明作銘的主旨。此銘融情入景,虛實結合;音韻諧美;用典多而通達,深而雅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至仁山銘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體裁:銘文
  • 作者:庾信
  • 作品出處:《庾子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至仁山銘1
峰橫鶴嶺2,水學龍津3。瑞雲一片4,仙童兩人5。三秋雲薄6,九日寒新7。真花暫落,畫樹長春。橫石臨砌8,飛檐枕嶺。壁繞藤苗,窗銜竹影。菊落秋潭9,桐疏寒井10。仁者可樂,將由愛靜1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至仁山:梁宮中之小山。一說是畫中之山。
  2. 鶴嶺:《豫章記》記載,江西鸞岡西有鶴嶺,古仙人王子喬控鶴所經。
  3. 龍津:即龍門,又名禹門口,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
  4. 瑞云:吉祥之雲。
  5. 兩仙童:語出曹丕《折楊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耀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輕舉乘浮雲,倏忽行萬億。流覽觀四海,茫茫非所識。”
  6. 三秋:秋天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7. 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
  8. 砌:台階。
  9. 菊落秋潭:語出晉陸機《要覽》:“酉陽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墮水中,居人飲之多壽,有及一百五十有餘歲者。”
  10. 桐疏寒井:語出魏明帝曹叡《猛虎行》:“雙桐生空井。”
  11. “仁者”句:語出《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白話譯文

山橫著鸞岡鶴嶺,水學了龍門河津。飄過祥瑞彩雲一片,走出綽約仙童兩人。三秋季節天高雲薄,九月初九寒意新添。自然界的真花暫已凋落,圖畫中的綠樹永葆長青。靠近台階岩石橫臥,依枕峰嶺屋檐飛騰。壁上纏繞著野藤的枝蔓,窗前蘊含了山竹的疏影。菊花落入秋日的深潭,梧桐疏朗伴著寒井。仁者自可觀賞愉悅,由此悟入喜愛沉靜。

創作背景

晉宋以來,文人士子對山水自然美的發現、觀賞,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他們受玄學的影響,以虛靈的胸襟去體會自然,逐漸形成了如司空圖《詩品》所形容的“空源寫春、古鏡照神”那樣澄澈空明的藝術心境。以此種心境觀照自然,便能常常得其真趣,寫出極有神韻的山水畫圖。此銘寫於“三秋雲薄,九日寒新”之季,卻全無“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感傷,更無流落西魏后蒼老悲愴的情味,當作於在梁之時。清倪璠謂此銘“中大通三年(531)後簡文為太子時,隨侍東宮之所作也”。(《庾子山集注·玉帳山銘題解》)。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文章落筆便不同凡響。頭四句寫至仁山的峰、水、雲、人,筆墨似實而虛,有意藉助古代神話傳說,渲染飄緲仙氣,將山神聖化。橫峰如鶴嶺,有仙人駕鶴飛掠;激水似龍津,多群魚逆流騰躍;山上瑞雲繚繞,有仙童出現,可訪求飛升仙丹,是一座神異之山,令人神思飛越,遐想聯翩。繼而筆鋒一轉,改用實筆描寫山舍景觀:遠而望之,睹“飛檐枕嶺”之雄姿;近而察之,悟“壁繞藤苗”之生氣;自屋向外看,得“窗銜竹影”之幽趣;還能飲菊延年益壽,觀桐玄思人生,賞心悅目,美不勝收。以上句句含景,如詩如畫,將至仁山風光形容得出神入化,清綺無倫。最後順勢畫龍點睛,濡毫點出山居的最高心得,亦即此銘的玄妙旨趣:“仁者可樂,將由愛靜。”唯此山為靜境,且惟仁者方知此靜山之可樂也。
此銘融情入景,寫景如畫,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美體察入微的觀察力和點染神化的表現力。章法上,虛筆與實筆相輔相成,景語與情語相得益彰,尤堪玩味。全文除結末二句外,全部兩兩對偶,音韻諧美;用典多而通達,深而雅妍。

名家點評

清·許槤:有語必新,無字不雋,吾於開府當鑄金事之矣。(《六朝文絜》)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北周文學家。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初仕梁為東宮學士,與父肩吾及徐摘、徐陵父子出入宮廷,善作宮體詩,風格華艷,時稱“徐庾體”。後奉使西魏,被留不返。仕周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洛州刺史,世稱“庾開府”。入北後的詩文表現了他對故國的思念和屈身事敵的悲憤,風格也變得蒼勁沉鬱。其藝術成就集六朝之大成,對唐代詩歌的發展產生頗大的影響。著作有《庾子山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