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自適應,是指能夠連續測量
信號 和系統變化,自動改變系統結構和參數,使系統能夠自行適應環境的變化,抵禦人的干擾。
自適應通信(adaptive communication),是指在給定時間按照特定要求調整自身的
無線電通信 方式。
背景 隨著
Internet 的膨脹發展和對各種類型無線業務需求的激動人心的連續增長,移動通信系統必須提供更高的用戶容量、支持具有更大數據速率和
QoS 範圍的不同種類的業務。概括地講,寬頻移動無線通信系統支持的業務包括以
話音 、
短訊息 、
E-Mail 、
傳真 和
電話會議 等為代表的低速率業務:以檔案傳輸、Internet接入、基於分組和電路的高速網路接入、高質量視頻會議等為代表的中、高速率業務和用於支持先進的互動套用的
實時 多媒體業務 。因此,未來的無線移動通信系統必須是能與業務自適應匹配的
智慧型系統 。
由於路徑損耗、
陰影效應 、
多徑衰落 和用戶與周圍物體的移動等因素,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隨著變化的信道而起伏。為了適應無線移動信道的時變特性,在
信道 質量較差的條件下仍能高效、可靠地實現信息的傳遞,在不具有
自適應 能力的移動通信系統的設計中留有固定的鏈路冗餘。由於這些系統是針對最惡劣或平均信道條件而設計的,沒有充分利用無線移動
信道 的
容量 。無線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之一是提供更高速率的業務,未來的
寬頻 移動無線系統的目標是支持速率高達100Mb/p的甚高速
多媒體業務 。鑒於快速增長的移動通信需求以及有限的頻譜資源和儘可能低的功耗要求,在未來的無限通信中頻譜效率高的通信技術是十分重要的。在慢時變的無線環境下,提高頻譜效率的方案之一是實時地根據信道狀態調整發射功率、符號傳輸速率、
星座圖 、
編碼 速率與方案及上述參數的任意組合,實現通信系統與時變的無線信道的實時匹配,從而更有效地利用
信道容量 。這就是自適應信息傳輸系統的基本思想。事實上,無線通信系統
體系結構 和
算法 的適應性是實現有效無線通信的關鍵。為了在無線網路中有效、可靠地傳輸信息,需要終端設備、基站甚至網路布局等具有自適應能力。
自適應通信類型 總的來說分為4種:
1.
頻率 自適應(重點是短波頻率自適應,工作頻率範圍為:3MHz-30MHz)
4.方向自適應
短波自適應通信基本原理 1.自動線路建立(ALE)
信道 變化強烈時,要採用自動線路連線。
短波 自適應通信系統包括:普通短波電台,自適應控制器(自動進行信道質量評估和自動線路建立,即自動選擇最佳可用
信道 )。其中最佳信道選擇的因素包括:通信距離、時間日期、
噪聲干擾 。
2.線路質量分析(LQA)
線路質量分析是實時信道估量的量化方法。自適應控制器用線路質量分析來選擇最佳信道。傳輸質量的參數包括:信號
能量 (信號
功率 )、噪聲能量(噪聲功率)、
可靠性 能(誤碼信率)
線路質量分析LQA評分數存貯舉例 短波通信頻率自適應要點歸納:
信道變化強烈時,要採用自動線路連線;
線路質量分析是實時信道估量的量化方法;
自動建立通信線路是頻率自適應的主要任務;
自適應通信技術 1995年4月制定了GJB207一94《短波自適應通信系統自動線路建立規程》標準,它主要參照M I L一STD一188一141A(1988年9月制定)(中、高頻無線電設備互通性和性能標準) ,可稱為第二代短波通信網路標準。該標準的頒布,推動了我國短波自適應通信技術的發展。1999年3月MIL一STD一188一14lB的制定,遵循MIL一STD一188一141A的基本技術體制,被稱為第三代短波通信網路標準。由於3G自適應技術主要參考了MIL一STD一18一141B標準.故我們稱之為第三代自適應通信技術。
第三代自適應通信技術電台工作框圖 第三代自適應通信技術的特點 概括的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組網能力強(第三代自適應通信技術實行鏈路信道與業務信道分離);
2.自動鏈路建立可靠、成功率高;
3.業務管理能力強;
4.可靠的最低限度通信能力;
5.數據傳輸能力強、吞吐量大;
6.可靠地鏈條接保護(LP)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