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自貢扎染是古稱蜀頡的扎染藝術,四川省的地方傳統手工藝術珍品,自貢更為主要的產地。自貢扎染工藝性強,以針代筆,無一雷同,色彩斑斕,款式多樣,扎痕耐久。近年研製的棉、麻、絲、緞、皮革、絨等質地的多色套染,永雋雅秀、韻味天成,圖案設計富於情趣,特色濃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扎染
- 產地:自貢
- 分類:布類
製作方法,原料,扎花,浸染,扎染成品,傳承意義,
製作方法
原料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
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采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採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婦女將布領去,用細緻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
浸染
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餘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浸染採用手工反覆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致。
大理喜洲白族婦女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利用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區,一種稱為"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製品正應運而生。反樸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扎染工藝上省去了扎結這一工序,圖案花紋色暈層次更為豐富,呈現出錯雜融渾、斑斕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樸法仿扎染具有同曲異工之妙,能產生朦朧流動的風格和回歸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現物像,增添藝術魅力。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扎染的圖案也越來越複雜和多樣化,起碼有數百種之多,而且各種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滿目的工藝品。
扎染成品
扎染壁掛是扎染產品中提煉出的最高的一種工藝,它溶合了設計師與扎染之間的偉大創造,將所有的技巧與精華表現出來,產生現代藝術——染纈壁掛。
傳承意義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城鄉隨處可見它的蹤影。扎染不僅代表著一種傳統,而且已成為一種時尚。扎染如此受歡迎,是由於它特有的有別於其它染織物的個性。它樸素自然,藍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張揚,符合人的情致,貼近人的生活,充滿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勞、質樸、純潔、誠實、善良和樂觀、開朗、熱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特殊的文化象徵和民族傳統藝術的標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