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天工扎染是歷史遺蹟主類中非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中的傳統技藝基本類型。
自貢天工扎染在傳承古代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經歷代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總結,整理出絞、縫、扎、捆、撮、疊、縛、夾等數十種扎纈手法,形成了自貢扎染的獨特工藝。染色也從單色演變成複色的多次浸染,其色彩斑斕,扎痕耐久,扎染紋樣具有從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的工藝效果。其主要表現形式是通過扎結和染色形成圖案,達到令人驚嘆的藝術效果,具有地方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天工扎染
- 屬性:自貢市的傳統技藝
地理背景,文化背景,歷史沿革,社會評價,
地理背景
自貢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面積4372.6平方公里是聞名全國的鹽之都、龍之鄉、燈之城。全市人口328.49萬人,自貢具有兩千年的鹽業歷史,為四川省最早的省轄市和工業重鎮之一,是"富庶甲於蜀中"的"川省精華之地",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獨具風韻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以其特有的風采和格韻卓立於中國城市之林。
文化背景
恐龍、井鹽和燈會被稱為自貢的“自貢大三絕”,“自貢小三絕”是龔扇、扎染和剪紙,素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江姐故里”等美譽而蜚聲中外。 由於氣候溫和適宜於栽桑養蠶、繅絲和織綢技術發達,為扎染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交通方面鐵路內昆線穿城而過,高速公路渝昆線、成都-北海途經自貢,物流運輸方便,航空港成、渝、宜賓機場三小時之內可達。自貢扎染溯源深遠,早在公元前221年的秦漢時代,即有了絞纈、印花技術。《資治通鑑》中記載:“撮采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介其結,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其色斑斕謂之纈。”歷代出土的唐宋時代的扎染文物,其圖案已是相當精細。據史料顯示,當時進入宮廷的高級織物有浙江的繚綾、蘇州的刺繡和四川蜀纈(也稱宮纈)。
歷史沿革
自貢扎染歷史悠久,它基於自貢人長期以來對精神文化和藝術的追求而產生,流傳於巴蜀之間。這是自貢人對中國數千年扎染文化的接納傳承、融合創造的結果。它以其獨特的工藝,用藝術的形式表達了這裡數千年的厚重文化和歷史的藝術魅力,通過歷代扎染藝人的研究和探索,自貢扎染形成了一整套扎染技法,通過在織物上扎纈人物、動物、植物、花鳥、書法等圖案,表現美侖美奐的境界。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扎染工藝已普遍運用。當時,四川蜀纈以其色彩絢麗,製作精良、暈色朦朧的特色成為進入宮廷的高級織物。唐宮廷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舞女們身著艷似彩虹的柔軟輕紗扎染舞衣表演的舞蹈,觀之使人心曠神怡,傳頌到今。
社會評價
歷代文人騷客更是對扎染技藝吟唱不絕,“帶纈紫葡萄”、“成都新交纈”(白居易)。女詩人薛濤的《海棠纈》七絕這樣描述扎染:“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竟將紅纈染輕紗”。自貢扎染圖案豐富,色彩斑斕,歷史悠久,是自貢人精神文化和藝術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是研究自貢民間染織工藝品的歷史依據。價值與影響:扎染本系中華祖先歷經數千年的智慧結晶,在歷史的長河中為人們生存文明、服飾文明起到了功昭日月的作用。扎和染在扎染工藝中的地位同等重要。1992年,上海科教電影廠在自貢拍攝了科教片《自貢扎染》,在海內外播映反響強烈。歷年來在各種參展評優活動中,自貢扎染還獲得了“中國創造·珍貴藝術品AAA”、“國際博覽會銀獎”、“國家旅遊優質產品”等多項部級大獎。傳統扎染工藝製品巾、帕、包、被、服裝、壁畫、框畫等,在人們的起居生活中占了一席之地,起到了美化生活的作用。現在通過棉、麻、絲、緞、絲絨、皮革等質地面料的擴展,扎染進入現代室內裝飾領域,擴展了市場,因新型面料的融合,用途更加廣泛,民間扎染工藝的市場開發前景更加看好。扎染工藝文化在現代崇尚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大興旅遊中仍然輝煌燦爛,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更是中華文明史傳承的強烈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