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性

自覺性

自覺性是指個體自覺自愿地執行或自主自願地追求整體長遠目標任務的程度。就其產生過程來講,個體的自覺性是在信念基礎上,由責權意識引發下,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與利益心理的對立統一體。這一過程可推演為以下自覺性公式:

自我效能感×利已心理《個體責權意識》自覺性

(其中:自我效能感值=利益心理值)

自覺性屬於士氣的一種,自覺性在士氣中的特殊作用在於能夠挖掘出個體信念中最基本能量,屬於低層次級別的士氣狀態。就個體責權意識激發後的結果來看,“熱情而主動”是群體成員具有自覺性的外在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覺性
  • 含義:個體自覺執行整體長遠目標的程度
  • 外在表現:熱情、興趣等
  • 內在表現:責任心、職責意識等
心理學概念,自我效能感,利已心理,自覺性的產生,意志的自覺性,訓練提高,

心理學概念

自覺性是指個體自覺自愿地執行或追求整體長遠目標任務的程度。在工作學習乃至個人生活上的積極認知、熱心、熱情、投入,是相應人員具有相應自覺性的表現;而在工作學習乃至個人生活上的消極認知、冷淡、厭倦、懶散、逃避應付,則是相應人員不具有相應自覺性的表現。就其產生過程來講,個體的自覺性是在信念的基礎上,由個體責任與權利義務意識引發下,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與利已心理的對立統一體。這一過程可推演為以下自覺性公式:
自我效能感×利已心理【個體責權意識》自覺性
(其中:自我效能感值=利益心理值)
自覺性公式中自我效能感源於信念中對自我效能的覺悟;利已心理源於信念中對自我基本的生理需求、生存要求、社會規則規範要求,以及對他人的道德信任度等等的要利已性與可利已性方面的覺悟;個體的責權意識則源於信念中可與其人生追求或志向相統一的職責目標的意識。在激發個體體力精力的程度上,自覺性尚屬於最基礎層次的士氣狀態。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亦稱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能力能否產生預期結果所抱的信念。自我效能感產生於基礎信念中對自我效能的覺悟,信念相關本能中的自我效能包括個體自身的稟賦、知識、經驗、技能、習慣習性等,當自我效能與一定的目標任務相聯繫時就會喚醒自我的效能感。在信心的發展變化進程中,自我效能感是最初級的,它表現為在完成目標任務的過程中,對自我行動實力的內在感知、情緒反應與外在意識,而這三者相互之間具有隨生共存的統一協調性。
凡人都有維護與表現自我能力的尊嚴與願望,這就使得自我效能感具有激發自我潛能的效果。但當個體對完成一定的目標任務只有無力無能感時,就會由此而自我否定,由此而沒有自信自尊,由此而放棄本應進行的努力。自我效能感依賴於行為行動中體現出來的行動實力,而由於一切物質條件必須由人掌控才可能體現出行動實力,所以所謂行動實力最重要關鍵的是人員人才的問題。
個體對行動實力理解的限制
在敵對或競爭狀況下,個體對本群體行動實力的理解受兩個條件的限制:一是個體對敵我情況或競爭雙方情況的理解;二是個體對達成群體所要使用的戰略戰術或說是策略方法的理解。
自我效能感的分類
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受到個體對敵我情況理解、對群體行動策略方法的理解的限制,在這些限制的基礎上,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所依賴依據的包括:人員的數量、武器裝備狀況、體力精力狀況、個體的行動技能、群體主官的指揮能力等。
虛假的自我效能感
由於自我效能感對加強我方精神上的優勢和導致敵方精神上的崩潰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在群體行動中指揮者都樂意在適當時機故意誇大、顯示或者是虛構、掩蓋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以加強已方的行動信心,打擊敵方的自信。

利已心理

利已心理是指個體在自我生理需求、習性、嗜好、喜好基礎上,對相應的自我利益的追求及其趨利避害的意識。利已心理的信念來源基礎不但包括已被喚醒的自我類信念中對個體自我本能的需求與嗜好的意識,還包括已被喚醒的社會類信念中個體對目標任務相關的其他(她)社會成員的誠信要求、公平要求、隱私要求等等在社會規範上與在社會道德上的需求。人的滿意極端發展就是熱愛,人的不滿極端發展也就是仇恨,利已心理就是在這種滿意與不滿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自覺自醒。

自覺性的產生

自覺性是信念基礎上產生的相互對立的自我效能感、利已心理,在“責權意識”的統一諧調下而形成的,是一種尚處於最低級層次的士氣狀態。所謂“責權意識”是個體在行為行動中對賦予其的目標、責任、權利等的意識,責權意識中的“目標責任意識”源於個體信念中因志向、志願、志趣等而對職責目標的意識,責權意識中的“權利意識”來源於個體信念中利已範疇內的社會規範意識。
以目標責任為核心,通過調節平衡能、責、權、利各方,就可達到激發相應自覺性作用,而這幾個方面又都是不可偏廢的。
自我效能感與利已心理的反比關係
自我效能感與利已心理在對行為作用上是對立的成反比的,這種相互對立的成反比的關係也就是指兩者因相互置疑而帶來的相互抵消的關係。首先,當群體成員自信心過強,自以為有很強大的“能耐”(自我效能感高)時,面對眼前的應認真對待的某些利益反倒會覺得很小甚至微不足道(利已心理降低),這就是自覺性層次上的驕傲心態。其次,當個體追逐利益的心理很重或當前利益對其過於重要重大時,個體又反倒會覺得自我已有的那些行為行動的手段不敷使用,導致自我懷疑與自我效能感不足,於是就易產生相應的情緒暴躁、坐立不安等等諸如此類的焦躁心態。自覺性層次驕傲焦躁心態的產生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和利已心理是對立的關係,只有自我效能感和利已心理相互統一於一致一定的目標任務,理論上才可能有自覺性的產生。
個體權利和目標責任的統一
權利是個體通過法律、道德、秩序或其他形式所獲得的有利於實現自我意願的權力,個人權力是在眾人權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是個體支配、影響以及控制自我與他人及其相關事物的社會資格、勢力與地位。權力與權利關係被稱為公權與私權,但強權與權利的關係則被表現為專制與自由的矛盾。
個體本身有多大的責任,就應該使其手中掌握有多大的權利,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出其履行責任所必須的自覺性。相反,相對於一定的責任目標,如果個體對自已能力以及賦予其的相應利益有相應的認可度的狀況下,也就是能、責、利已經相統一的情況下,如果再去限止和阻止個體履行責任所需的權利,則往往會使他們難以自覺積極地執行和完成相應的職責任務。但是,就如過度的集權會產生腐敗一樣,過度的權利對民眾的社會信念也會是有侵蝕作用的,所以個體的權利還應受整體目標責任的制約與限止。
個體能力和目標責任的統一
個體實際能力實力是自我效能感的基礎,對個體能力實力和責任的衡量和委託,是在招募、安置和使用執行目標責任的人員時,最可見也是最便於去考慮並著手實施的角度。如果個體的能力低於工作的要求,就會表現出“無法勝任”;而個體的能力若高於實際工作的要求,則由於本人不滿足現狀,工作效率也不佳。
個體利益與目標責任的統一
在能、責、權統一的情況下,個體履行責任的自覺性則就決定於個體能夠獲得或要保障足夠的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利益補充程式也就是以利益給予與補充為核心,以能夠放心授予個體各種權力去執行完成群體目標任務,使個體能夠產生完成任務所需的自覺性為目的,而建立的程式系統。
利益補充程式分為“現有應保障利益的補充”和“未來完成任務後可得到利益的補充”兩種。利益補充可分為:“對個體現有應保障利益的補充”和“對個體未來完成任務後可得到利益的補充”兩種。現有應保障利益的補充是指先給予個體利益,或者先解除個體的後顧之憂,從而激發其完成任務的自覺性的程式。對個體未來利益的補充是指群體在個體完成群體目標任務後,所給予的獎勵。
自覺性

意志的自覺性

自覺性也就是意志的自覺性。《數理情感學》認為,意志的自覺性是指人有明確的行為目的,有堅定的信仰追求,有鮮明的原則立場,有毫不含糊的是非標準,它反映了意志的行為價值的目的性。所謂意志的的行為價值目的性是指人的行為活動自始至終都有預先設定的、明確的、穩定的的目標指向,它通過大腦建立和鎖定複雜行為的興奮灶與行為目標的興奮灶之間的神經聯繫來實現,使人的隨意行動具有明確而強大的約束力,使其不至於成為漫無邊際的、盲目的、無規律的活動。意志的自覺性或目的性越明確,對人的各種活動的約束力就越強大,人的思想和行為就越有規律、越不含糊,就越有堅定的信仰追求,就越能夠堅持原則和遵守道德規範。
意志的行為價值的目的性取決於人的價值觀,因為意志目的實際上就是行為價值目標,人對於行為價值目標的反映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觀的品質特性決定著意志的目的性。意志的主觀目的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情感和情緒的需要,意志的客觀目的在於實現行為活動的最大價值率,或者在於追求、創造或獲取最大價值率的事物。人類根本的行為目的在於維持和發展本質力量,它可以分解為若干子目的,而每個子目的又可分解為若干二級子目的。
如果意志的自覺性過大,這種意志品質的人容易過分集中精力做某件事而忽略自己的其它需要或其它工作;如果意志的自覺性過小,這種意志品質的人難以專心地、高效地做好某件重要的事。

訓練提高

確立理想和目標
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一個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立志。確定了奮鬥方向,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激勵他不懈地努力。目標越明確,理想越高尚,決心越大,意志就表現得越堅強。因而,沒有遠大而明確的目標,就不可能有堅強的意志。胸無大志、鼠目寸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無法培養意志行為的自覺性的。正如戴高樂所說的那樣:“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立志要成為偉人。”
人們一旦失去自己的個人目標,就容易“原地繞圈子”,覺得迷惘。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經常在你前面保持你所“嚮往”的東西,期待它,爭取它,向前看,不要往後看。當你不再作為一個追求目標的人、“沒有什麼盼頭”時,你的身體功能也會不正常。有些人退休之後往往很快就會生病,其原因正在於此。
確定適當的目的和任務
鍛鍊意志,應講究科學方法,否則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有損身心健康。成語中的“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提倡的是堅韌和勤奮的精神。然而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其精神固然可嘉,但這種方法未免有失科學和違背心理衛生的規律。我們很難想像在身心條件很差的狀態下硬靠簡單的外界物理強刺激而獲得高效率的學習效果。相反,這種方法只會使人身心疲憊,損害身心健康,引起對學習的厭倦和神經衰弱。因此,意志的正確運用要建立在健康的目標和科學的方法上,否則,若違反了身心發展運動規律,強行蠻幹,往往會適得其反,於人無益,於事無補。
因而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畫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人之所以行動幾日便不了了之,與計畫訂得太高、難以實現有關。有的中學生給自己訂計畫,每天早上起來跑步,再背100個單詞,結果堅持了幾天就又開始睡懶覺,故態復萌,就是因為一下子把目標訂得太高了。還不如分兩步走,有了效果,再提高要求。
加深對意志行動後果的理解
如果說保持毅力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喚起成功的感受。你感到成功和自信的時候,你實際上往往也就成功了。如果這種感受十分強烈,你就會少犯錯誤。
控制論科學家製造了一種所謂的“電子鼠”,它能夠學會走出迷宮的方法。電子鼠在第一次嘗試時要犯很多錯誤,不停地撞到牆上或障礙物上。但每一次撞到障礙時,它就轉90度的方向前進。如果又撞到牆上,它再轉90度,繼續前進。最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停頓和轉向,電子鼠終於走出迷宮的出口。不過,電子鼠能“記憶”成功的轉向法,下一次嘗試的時候,這些成功的動作就再現出來,使它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走出迷宮。
所以,我們只要心中充滿期待,就會產生無限的力量,增強行動的自覺性。
下定決心,持之以恆
鍛鍊意志千萬不要輕易原諒自己。常有一些中學生以種種理由來為自己缺乏恆心的行為開脫。要培養恆心,就不能一味找藉口輕易原諒自己。要經常督促自己,制訂明確、具體、可行的計畫。定期檢查是一種自我督促,把自己的計畫掛在床頭,貼在桌上,或告訴好友、同學,也是一種督促。與同伴一起實施行動計畫,可互相鼓勵、督促,提高行動的持久性。此外,用座右銘、格言來提醒、激勵自己,也是一種有效的督促。毛澤東同志年輕時有一句座右銘:“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合理預期困難與結果
許多人往往過分誇大潛在的“威脅”和“失敗”。人們常常是在用自己的想像來同自己作對,把事情小題大作,要不就是完全不用自己的分析來認識情況,而是做出習慣性的和不假思索的反應,仿佛每一次小小的機會或威脅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當你面臨真正的危急關頭,就會產生強烈的興奮感。興奮感在危急關頭能帶來很多好處,然而,如果你過高地估計了危險或困難,如果你對錯誤的、歪曲的或不真實的信息作出反應,你就很可能產生過度的興奮和緊張。由於實際威脅遠遠不像你估計的那么嚴重,所有這些興奮感就不能得到適當的利用,不能通過創造性行為加以抵消,這樣,它們就留在你的內心裡,封存起來,成為煩躁心理。極度的過量興奮會對你的表現有害無益,就因為這種興奮太不適當。
當你遇到不幸時,要學會緩和過度興奮的技巧。想想最糟糕的情況會怎樣,正視這種不幸,堅持面對最壞的可能性。如果你面對最壞的情況也不躲縮,你的憂慮已經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將是勇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