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鐘

自由鐘

費城獨立大廳外面,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鐘樓,這座鐘是由倫敦著名的懷特佩爾鑄造廠鑄造的,1752年移交獨立大廳(當時叫州議會大樓)。它製作的不好,不得不在費城重鑄了兩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由鐘
  • 外文名:Liberty Bell
  • 解釋:世界最著名的大鐘之一 自由鐘。
  • 現在位置:自由鐘中心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簡介,最後一次敲擊,費城的象徵,來歷,象徵意義,製作過程,

簡介

鐘面上刻著《聖經》上的名言:“向世界所有的人們宣告自由。”這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鐘,訂製於倫敦的Whitechapel鐘工廠,在1752年送達於費城,專為賓夕法尼亞州眾議院所設計,稱為獨立大廳。在安裝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裂縫。自由鐘在美國歷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使用於:美國第一次宣讀獨立宣言。在1846年最後一次響起時,正值喬治·華盛頓的生日。
自由鐘已經沉默了很久,它成了一個象徵自由與獨立的歷史見證。參觀者可以參觀自由鐘藉以了解自由鐘的歷史意義。入口處的自由鐘中心是免費的。並有提供用阿拉伯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韓文、國語、葡萄牙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翻譯自由鐘的歷史。
自由鐘

最後一次敲擊

人們習慣上認為這座鐘在1776年7月4日慶祝美國正式宣布為獨立自主國家時敲響過,其實不然。1777年它被運往賓夕法尼亞的阿克倫鎮,以防英軍破壞。1846年敲鐘紀念華盛頓總統生日時,出現嚴重裂紋,無法修復,此後再沒有敲過。

費城的象徵

自由鐘是費城的象徵,更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徵,是美國人的驕傲。它參與了美國早期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來歷

自由鐘的歷史只有250多年,重量只有900多公斤,由多種金屬混合鑄成。在1751年由賓州州議會以100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訂購,當年工藝水平顯然有限,第二年大鐘運到費城,試敲時就破裂了。一年後兩個當地鑄造工重新鑄造,總算成功。1835年慶祝華盛頓生日時,又被幾個孩子敲出了一尺長的裂痕。十年後在同樣的活動中,它被敲了幾個小時,結果出現了我們看到的這條著名的鋸齒狀裂縫,而在事實上那並不是唯一的裂縫。自由鐘再也無法修復,除了每年的獨立日,全美大小教堂鐘聲齊鳴,頭一個敲響的是自由鐘,它極少被使用。
但那條裂縫,卻似乎成了米羅的維納斯的斷臂。美國人對自由鐘的珍惜,讓我們外人很難想像。
自由鐘最早放在獨立宮的旁殿里,英國占領費城期間,被轉移藏匿,後又被移回費城。1976年搬入獨立宮後面的新殿。為便於參觀,又搬到獨立宮廣場上一個玻璃房裡,聽說不久還要從這個玻璃房裡遷入新址。兩地距離不足200米,但官方要為這次搬遷舉行隆重活動。每次搬遷的距離都並不遠,但每次人們都小心翼翼,生怕它“玉碎”。他們給鐘裝上可以測出鐘內百萬分之一米移動的微變數位移感測器,測試其是否可以搬遷。

象徵意義

為第一次宣讀獨立宣言而鳴響,為合眾國憲法通過而鳴響,為送富蘭克林赴英陳請,召集市民討論英國頒布的《糖稅法》和《印花稅法案》而鳴響,為華盛頓的逝世而鳴響。它的似乎並不怎樣響亮的聲音宣告了美國的自由和獨立。
美國革命之後,它的歷史從來未曾中斷。它進入了詩歌;它為爭取自由的婦女運動複製;它作為國寶在美國巡迴展覽,從北至南,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爭睹聖物;二戰期間,它的聲音被電台廣為播送,成為美國人信念的旗幟;黑人爭取投票權,圍繞它靜坐;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激昂演講中,那一連串氣勢磅礴的排比句反覆高喊的就是讓自由鐘鐘音響起。
兩百多年來,自由鐘就是這樣,以自由為主題,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歷史訴求代言,不斷地為美國歷史所詮釋,其象徵的意義也隨之不斷地被豐富和提升,終至成為美國愛國主義最好的教材之一。

製作過程

這鐘是1751年委託英國倫敦懷特·查佩爾鑄造工場翻砂製成。原價值60鎊14先令5便士。當時為什麼要澆鑄這口大鐘,根據鐘上鐫刻的第二行銘文可知是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為其位於費城眾議院製造的,是供開會時鳴鐘召集議員用的。鐘上第一行銘文是:“直到各方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均宣告自由。”這是源於《舊約全書·列未記》的一句話。據史料記載刻這段銘文是為了紀念50年前即1701年威廉·佩恩在賓夕法尼亞這塊殖民地上給教友會各首領頒發特許權狀這一歷史事件的。
費城自由鐘費城自由鐘
威廉·佩恩(1644—1718年)是英國基督教教友會的首領。教友會是新教的激進教派,教徒們17世紀在英國遭受迫害。1655年起其信徒陸續渡過大洋到美洲新大陸落戶傳教。70年代末威廉·佩恩看到領有大片地產的好處,特拉瓦河以西的土地又很肥沃,便向英國國王申請該片領地。查理二世流亡在外時欠威廉的父親海軍上將佩恩爵士一筆巨款,樂得送個順水人情,便批准這個要求,既是恩賜,又算還了舊債,可謂一舉兩得。英王將新澤西以西的大片土地親自命名為賓夕法尼亞,並任命威廉·佩恩為首任總督。1682年威廉·佩恩帶領一批教友會信徒在費城建立居民點。他主張信仰自由,各教派並存和睦相處。他以教友會的友愛傳統來建設該城,城市發展得很快,成為州的首府和商業、文化中心,並獲得了“兄弟友愛之城”的美稱,也有人叫它為“教友會城”。17世紀90年代威廉·佩恩力主維護殖民地的獨立,他鼓吹共和制、信仰自由,對各教派采寬容的態度,居民自然很感激他。他死後人民一直懷念著他,故議會鑄鐘時,就把“直到各方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均宣告自由”這句深得人心的話鐫刻在鐘上。
1752年大鐘運到費城,第一次使用時便被打得裂開。帕斯和斯托兩位費城鑄工受命用原有的金屬材料重鑄兩次,翌年才完工。鐘上鐫刻著“帕恩和斯朵,費列德爾菲亞”的字樣和以羅馬數字MDCCLIIL(即1753)記載的年代,可資證明。1753年大鐘開始經常使用,立法議員集會,州議會中的法院開庭審判時,在獨立戰爭年代,諸如1776年7月8日第一次當眾公開宣讀《獨立宣言》等重大的、有意義的事件發生時,都要鳴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