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一、原文
難道不令人驚異嗎?太空人在蒼涼的太空,可俯瞰到一片景象:我們親愛的地球母親,籠罩在一片祥和、遼闊、艷麗的蔚藍色中。 任何現象的發生,都如英雄橫空出世,有難以取代的機緣。空間和人類社會,從來就沒有仿如夢幻和童話意境的藍空氣;地球村,更沒有長久的藍色和平。籠罩地球的一片藍,是陽光與空氣精心協作的“魔術”。 溫泉般汩動、往地球潑瀉的陽光,總要與擁抱、呵護地球的空氣邂逅。空氣茫茫,沒有芳草連天、梨花千里的純潔。不同波長的、特定的七色光波匯聚成陽光。波長較短的紫、藍 、靛等色光,在地球大氣圈上層,一旦“遭遇”空氣中的塵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質,必將“共時性”地發生類似於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濺式的散射、漫射,這現象,在太空人眼裡,便成了籠罩地球的奇特的藍。 我們一直喘息在蒼茫、綿厚的空氣之底。暴風雨霽,我們的頭顱之上,總能高懸一片穹廬似的、蔚藍色的天空。這天穹,像安謐的、柔軟能給人以無限悵惘的湖。在光天白日裡,無論何人,都希冀能平等地生活於和平寧靜、碧藍如洗的天穹之下。倘若后羿不多事射日,眾多的太陽,倒也能很勻稱、很公正地團結、“懸浮”在以地球為核心的周圍,其結果就是,在聯袂環繞地球、長帶飄飄於寒界的仙人們看來,我們的家園,就果真是一個藍地球了„„ “晨昏線”寓言 全人類和其它生物所依戀、擁抱的地球,總是同時承受著白天和黑夜,以太陽為中心,自西而東旋轉,風雨兼程。地球,是一個具有農民式現實、謙和、質樸及忍耐精神的球體。白天與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線,氣象學上稱為“晨昏線”。晨昏線,忠實地做著與地球反向、同速的運動。民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晨昏線過處,無非是白綢緞剛剛飄然過去,黑披風就急急拂臉而來。滄海桑田,雲去雲飛。黑夜和白天,對自己體下的江山萬物施行著輪迴式的恩澤與壓迫。 寓意猶深的是,地球並不是一隻裸球,地球穿著一襲層綿厚、無色且流動的空氣霓裳,高級動物和其它生物,日日夜夜,全出沒在宛若虛幻的空氣里。陽光打在空氣上,難免發生漫射、散射,因而,在毗鄰晨昏線光暗交界的區域,光亮,總是毫不留情地占領一些本屬黑暗的疆域,儘管這個疆域一如善惡交匯,明暗模糊,卻總顯現著蘊藉和幽遠。晨昏線,表明光暗的分庭抗禮自始就不是平分秋色。況且,在晨昏線一側,在陽光與地球的“切線”上方,亦是底壓黑暗、遼闊厚實的光亮和輝煌。 “晨昏線現象”,夠得上是宇宙背景上的一篇“大散文”。晨昏線所呈現的大境界,確是小小寰球上任何人文和自然境界都無法比肩的。在晨昏線現象面前,人類自鳴得意的一切,不過是杯水風波式的“小女人散文”。晨昏線現象大白於宇宙的社會意義更在於:太陽的光輝頂多只照得半個多地球。“光中也有暗,暗中也有光”。光明的下底是半個光明圓弧面,黑暗的底界則是半個黑暗圓弧面。光亮是撫摸、擁擠著地球前進的,黑暗也不是高興、失重式竄逃的。光明(黑暗)在地球的這一面,黑暗(光明)在地球的另一面。光明(黑暗)在此處若是敗退的,黑暗(光明)在彼處就是凱旋的。但是,只要地球的生命之樹常綠,只要地球還有能力自轉,光明就會永恆地大於黑暗。 包容一切的空氣 她很詩化,抽象得像光,飄渺得如霧,飄泊得似水。她深遠、寬闊、無色、無味、透明、單純、空靈。她的腳步,虛幻飄忽,無影無蹤。你看不見她,儘管她有重量,更有形體,本非虛無。你用手抓她,先一握,再一擰,滿以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卻依然虛空。 她和你密不可分:她中有你,你中有她。 她成了地球飄拂的帳幕,包圍、密擁著整個地球。 她是古老的,遠勝於陶罐、甲骨文。當星塵凝成的地球,還是一團疏鬆時,她就裡里外外地存在、開放、更新和發展了。她感受著時序的運轉和變化 ,品味著塵寰的滄桑與涼熱„„ 她同時又是年輕的,年輕得像一隻方蠕出蛹殼、飛進蒼茫的蝴蝶。她因流蕩而朝氣逢勃,生命得以永恆;她以吐納而生機旺盛,胸襟永駐春天。 她永遠是那么勤勞,勤勞得像雲水間的園丁。她乃眾多氣體的家園。她吸收、散射、漫射和屏障了大量的宇宙射線,送下界以一片祥和的蔚藍。她儲存海上的甘霖,輸給苦旱的陸地。她將赤道的熱浪,吹進冰雪的兩極。她的 先鋒隊——風,展開空茫中的彩旗。她吹白十里梨花,芳馨春燕的雙翼;她拂過希望的田野,將秋天震顫得金黃。柔軟的湖水,緣她而泛起夢似的漣漪;蒲公英種子,因她而搖盪在流光的天空;她是生命的倉庫,給萬物以無盡的滋養。沒有她,飛鳥不能展翅盤旋;離開她,白雲無法悠悠飄行。她教新生活的畫家,蘸起太陽般燃燒的色彩;她讓辛勤的舞蹈家,有了比風更輕的追求。白雲、虹霓、佛光、海市、春雷、冬雪、夏雨、秋聲,飛船、海河、原野、飛鳥、蜜蜂、胚芽、葉綠素、落葉、藝術和夢,都是她懷中或虛或實的創造。天空和大地,緣她而充滿了生命的轟響和輝煌。 或許,她是永恆的流浪者,她才如此地熱愛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地球。沒有她,生命將停止呼吸,火將停止燃燒,物質將不會氧化„„我們的地球,將會是一片荒涼和死寂„„烈日裡,地球升溫成火球;月光下,地球降溫為冰蛋。沒有空氣,一切都將是虛無。好在她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善解物意,隨物賦形。 她的胸襟早就不止於包容一切,她“統一了黑暗和光明,統一了寒冷和溫暖,統一了陰電和陽電。”(高士其:《天的進行曲》) 她的一切,都來自自身的平凡。在她的領域,最美好、最基本的品格還是平凡。她平凡到了極致! 微塵的極致是土地。河流的極致是海洋。星辰的極致是星系。——平凡的極致是偉大!她是平平凡凡的偉大,偉偉大大的平凡。 她是平凡而偉大的象徵„„ 蒲福風級 風的級別,可用海陸之上自然景物的“表現”予以表達: 海平如鏡,“大漠孤煙直”時, 謂無風,抑或0級風。海船輕搖,炊煙剛剛可表示空氣動向,為1級風。軟風,乃是庸懶得好似美人的風。 乘2級輕風,帆船可每小時風行2至3公里,陸地樹葉兒輕搖。 海船微顯簸動,樹欲止而枝動搖,刮的是3級微風。微風,即文采未隨風而逝的散文家葦岸在《立春》中寫的“能夠展開旗幟的風”。 和風(4級風)起兮船漲滿帆,行船非左傾則右傾,地面飛塵走紙。 5級風亦名清勁風,雖清勁,帆卻得下半桿,內陸湖面水波蕩漾。 強風浩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難見,緣於為減少受風面積,風帆已被艄公下放。看蒼茫大地,細樹搖晃,電線嗚鳴,人在雨中行而撐傘維艱,此時乃6級強風焉;至若蒼海茫茫,白浪滔滔,世人迎風行而不便,樹木根不動而全身搖,此時已是“知勁草”之疾風也(7級風)。8級風就是大風焉。“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可見劉邦功成名就後的凜凜威風。 烈風(9級)來時,屋瓦挪移,汽船航行維艱。萬一10級狂風呼嘯,汽船行動便有危險矣,陸樹起拔,農舍倒塌。至若暴風(11級)來時,汽船航行便愈加危險,幸好陸上暴風驟雨尚少,否則人寰樓宇損毀大焉。 風進入12級,就成了颶風。多年前,讀過一幀油畫叫《九級浪》,畫中那豎壁般的巨浪,描摹的就是颶風情景。颶風起兮白浪滔天,海上船隻傾覆,人或成魚鱉。好在泱泱大陸,罕見颶風。 將風力分作12個等級,是英國海軍大將蒲福的偉大創造,這已是發生在公元1805年的事。“蒲福風級”具有模糊性。近代以降,隨著氣象儀器的出現,氣象學家遂想將儀器所測風速與蒲福風級配套,幾番風中行動,才編出一套將現代性與傳統性相結合的蒲福風級表。根據風況,還將蒲福風級增延了5級。 人類社會原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類社會,一直風聲不斷,而且,新的級別,依然在流動產生。我們界定人類社會和自然風物的級別,無非是出於功利。科學在本質上就是最大的功利。科學的歷程,就是人類深一腳踩上“理想”,淺一腳陷入“泥淖”的過程。 位置 母校南京氣象學院南側聳動著一脈龍王山。龍王山的世界,是松樹唱主角的世界。那幾年,江南的油菜花一成為原野黃黃的喟嘆,在龍王山上跑步、散步和做物候觀測,就成了我的日課。我發現,以山脊為界,山南山北松樹的生長狀況迥異:山南者普遍高大、茂密,山北者多矮小、稀疏。即便同一棵樹,南、北的枝葉和皮相相應地也有厚薄差異。年輪,是樹幹上每年形成的細胞集合體,是“樹心”對一去不返的悠悠歲月的圓形備忘錄和木結構式懷念。年輪,新年圈舊歲,層次分明,形同一石投湖激發的那組起伏不斷的同心水圈。拂去歲月的蒼茫, 閱讀龍王山樹樁上的年輪,我還發現,細胞體積,南部的一般都寬大、圈柔,北部的相應地都會窄薄、硬實些許。年輪之所以被視作是氣候變遷、塵寰寒熱的活檔案,完全是由坡南坡北的光照、氣溫和濕度狀況決定的。 “自然社會”實在是很富諭示意義的。對於一棵樹,生於山之南北,大可以是一陣風或一隻鳥很不經意的作為,卻會鐵定這棵樹一生的“社會”位置和生活境遇。正所謂“出身不由己,位置無選擇”吧„„ 黃花雨 民間話語和文學作品裡,都有過形形色色的雨。實際上,春夏秋冬,雨不外兩種:一種是正常的雨,另一種則是略顯異常的雨。 公元55年,今河南開封下過一場“穀雨”,不計其數的稻穀隨著暴風雨自天而降,百姓不亦樂乎,匆忙自掃門前“雨”。1745年,西班牙降了一場“橙雨”,一隻只橙子,隨雨跌入夜,砸地響悶聲。1940年,前蘇聯高爾基州麥什契爾村,竟曾飄落一場“銀幣雨”,老天爺把幾千枚中世紀的銀戈比白白降送給了當地村民。不久前,美國的聖迭戈爾竟然普降了一場“魚雨”, 滂沱大雨,夾帶著非死即活的沙丁魚和小鱈魚,隨風潛入夜。諸如此類的“怪雨”,在氣象學家看來,無非是龍捲風的“傑作”。 龍捲風,是一旋轉迅猛的空氣旋渦柱,其形狀,就像一條自雲層伸下的碩大的象鼻子。“象鼻子”的卷吸力可是非同一般,能夠很輕易地就卷吸走一幢大樓。所謂“銀幣雨”,該是龍捲風將古墓里的銀幣吸納入空,御風而行,自天而降所形成的“資本轉移”。 人們對若明若暗的事物,都有著秦淮寒水煙籠霧罩的朦朧和迷幻。惟有科學,才是撥開迷信、迷幻和誤區的神劍。
.二、分析:
1用文字的方式,提醒人們傾聽自然,反觀自身。如楊文豐先生的《自然筆記:科學倫理與文化沉思》,將文學性與科學性融於一身。
2用繪畫和簡單說明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為大自然做筆記,同時為人類親近自然、保護自然乃至戕害自然的行為作筆記。此類自然筆記以記錄自然萬物以及人類的相關行動為宗,不存在繪畫功底如何的問題,任何人都可以拿起畫筆,不崇尚技巧,不追求唯美。我們人類原本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我們的內心深藏著接近和回歸自然的渴望。這種渴望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並不因為我們不諳繪畫技巧,並不因為我們的字跡歪歪扭扭而有所區別。通過記錄自然,我們將了解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也許我們將來會變得不再蒙昧和愚蠢。如芮東莉女士和她婆婆的“自然筆記”(可見其繪著的《自然筆記——開啟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一書),如網友人多多的“大自然筆記”,如許許多多中小學生的“自然筆記”。
3.自然筆記是國內一個以“秉承博物精神,開創科學新風。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為認識和理解自然文化開闢新途徑。知行合一是我們的原則。”為宗旨的博物組織。立足於北京,目前在上海、海南、濟南、太原等地都有分支。
其他信息
4課文分析
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學家筆下。他憑卓越的想像力,以美妙而豐富的聯想令人嘆為觀止的描繪得美輪美奐,
在傳授自然科學常識的同時,又給讀者一無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標題的形式結構全文,對象明確,有條不紊地向我們描述了地球地色彩,
晨昏的更替,空氣的流動,分級的設定,年輪和位置的關係,降雨的異象等自然現象的種種奧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貫之的文風,寓科學性於文學性之中,又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5總結本文的特色
或許描寫的對象是宇宙萬物吧,本文的藝術想像也顯得頗為大氣.特別是“包容一切的空
氣”一節中,把“虛幻飄忽、無影無蹤”的空氣想像得既看得見,又摸得著,而且還感覺得
到它的深厚和沉重。如:它的古老,“遠勝於陶罐、甲骨文”;它的年輕,“年輕得像一隻方
蠕出蛹殼、飛入蒼茫的蝴蝶”;它的勤勞,“像雲水間的園丁”;風作為它的先鋒隊,能“舒
展空茫中的旗幟,吹白十里的梨花,芳馨春燕的雙翼”,“將秋天震顫得金黃”;還能“泛起
夢似的漣漪”,“給萬物以無盡的滋養”„„在作者的筆下,什麼“都是她懷中或虛或實的創造”
,因為,開闊廣遠的藝術想像,使它成了“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善解物意,隨物賦形”
的天地間的精靈。
本文豐富多變的表達形式在全文中隨處可見。
“藍地球”中形象的擬人、美妙的聯想;“‘晨昏線’寓言”中巧妙的確比喻、哲理的思考;“包容一切的空氣”中豐富的想像、深情的讚美;“蒲福風級”中恰當的比照、適時的引發;“位置”中科學的說明、巧妙的諭示;黃花雨中資料的引述、道理的揭示„„讓人讀來有一種發現的驚喜和領悟的震顫。境界的如此開闊,內容如此的豐富,形式如此多變,內涵如此的雋永,實在讓人不知是在讀科學說明文,還是在讀狀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