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水神崇拜在民間較多地體現在對河神、海神及與水神複合了的偶像化神靈龍王的信仰等方面。這與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的地理環境和以從事河運、海運及捕撈為生的生活有直接的關係。?
天地? 民間對天、地的崇拜體現在諸多的習俗中。比如,在婚姻禮俗中,新婚夫婦在結為百年合好之前,一定要先拜天地,即或是私定終身的男女,也要向天祈禱,跪地發誓,以天、地為證,保佑他們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另外,民間許多“在”青幫的家庭中,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體現著他們對天、地的無比敬仰。後來,民間逐漸接受了道教編織的天神就是玉皇,地神就是后土的美妙故事,視主宰天國的玉皇和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為“天公地母”。? 玉皇 是民間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信仰之一。玉皇也稱“玉帝”,是玉皇大帝的簡稱。民間傳說玉皇姓張,是極其遙遠年代的光嚴妙樂國的王子,為太上老君在其母寶月光王后夢中賜予懷孕的神嬰。後來捨棄了王位,在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度化群生,經過一億三千二百劫,才當上玉皇大帝。天津民間於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在位於舊城東北角處修建了玉皇閣。其建築雄偉壯觀,包括山門、牌坊、大殿、配殿、鐘鼓樓、六角亭、清虛閣等。玉皇大帝的銅像被供奉在清虛閣二樓,其形象為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一付秦漢帝王的裝扮。一年當中,民間對玉皇大帝的祭祀活動主要有二次: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九的玉皇誕辰慶典;一次是農曆臘月二十五日的玉皇出巡慶典。屆時,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敬香,玉皇閣內道士也要舉辦規模隆重的道場,誦經禮懺,迎接玉皇御駕。玉皇閣外,民間各路表演老會前來獻藝,來自各地的小商販也雲聚於此銷售各種小商品,這自然形成的廟會為閣內外呈現出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
歷史
由於玉皇閣內還供有其他神靈,故每年還有三次較有影響的活動。一是農曆正月初八的祭星;二是農曆九月初九的斗姆誕“攢斗”活動;三是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登高。
清代以後,民間關於玉皇大帝靈跡的傳說愈來愈少,人們對他漸漸敬而遠之。因此儘管玉皇閣位於早年天津最繁盛地區,與天后宮相距僅幾百米,但其香火卻遠不如天后宮之盛。?
1956年,因玉皇閣建築長年失修,有坍塌的危險,天津市人民政府下令拆除了玉皇閣的大部分建築,僅保留清虛閣一處,並在閣前建立了玉皇閣國小。至此,對於玉皇大帝的一切宗教祭祀活動全部停止。?
地母 是民間所崇拜的神靈,與玉皇齊名,謂之“天公地母”。民間認為,地母就是后土,故稱其“地母娘娘”。舊時,天后宮的財神殿內就供有地母娘娘的神像,其形象慈祥可親,身下騎一鰲魚。民間多在其生日即農曆三月十八日前來進香朝拜,人們大多祈求其賜子,家庭人丁興旺。後來,由后土分化出許多掌管一方土地的土地小神,俗稱“土地爺”。土地爺很快被人格化,有了配偶神“土地奶奶”。近郊及農村地區遍布著許多土地廟。民間祭祀土地爺、土地奶奶的目的也變得豐富起來,求豐收、求雨露、求平安、求去疾等等。除土著居民外,其餘市民和鄉鎮農村等家庭中若有親人去世,還要先去土地廟“報廟”,焚香送漿,說是向土地爺報導,求得死後擁有一席之地。?
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地母娘娘的神像被毀,這種民間信仰也就逐漸消亡。?
祀日? 舊時,民間有祭祀太陽神的習俗。傳說農曆二月初一是太陽神的生日,這一天家家都要烙糖餅,並在院內設供桌祭祀太陽。供品除糖餅外,還有燜子、豆腐各一碟,兩碟中間,是一棵立放在碟子中的大白菜心,菜心上要有一張小公雞圖案的紅剪紙。屆時,人們還要燃燭焚香,跪拜謝神。親朋鄰里之間,要互贈家中烙好的糖餅。街上也有賣這種糖餅的。還有一種是用江米做成的米糕,上面印有雄雞圖案,稱之為“太陽糕”。玉皇閣、天后宮中供有太陽星君牌位。民國初期,太陽崇拜日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失去傳承。?
拜月? 月亮神是舊時民間崇拜的自然神之一。拜月的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傳說這一天是月亮神的生日,同時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歷來被人們看作是合家團圓的節日。是日,家家戶戶都要團聚慶祝,並烙月餅。月餅的圖案是用木頭模子扣出來的,多為廣寒宮殿,旁邊有桂樹和一個玉兔搗藥。月餅餡有棗泥、五仁、什錦、提漿等品種。還有的人家到點心鋪去買現成的月餅。親朋好友和鄰里之間多以月餅互相贈送。有小孩的人家還要到街上為孩子購買一些泥制或紙制的小兔搗碓玩具,或到點心鋪買糖制的“兔搗碓”食品。街市上捏糖人藝人還出售一種糖兔,其造型為身穿大褂,罩以坎肩,頭上有兩隻長耳朵,手持小旗,上書“青豆大會”四個小字。晚上月亮升起時,家家的庭院內都擺上香案,供上月亮神碼兒,前面擺放月餅、鮮果、西瓜、蓮藕、毛豆角、雞冠花等,並燃燭焚香,跪拜如儀,稱之為“圓月”。整個拜月活動是由家中婦女負責完成,男子不能參與。正如俗話所說“男不圓月,女不祭灶”。此間有的人家還買些小螃蟹,蟹蓋上粘以小蠟燭,用火點燃,使其在院中四處奔爬,以此卜測家庭時運,謂之“爬月占卜”。?
除了為拜月準備的供品處,一般人家還要在庭院內放上桌椅板凳,擺上月餅、水果、煮好的毛豆角、菱角、老雞頭米、蓮藕等,沏上香茶,邊吃邊飲邊敘家常,名曰“賞月”。還有的人家吃過晚飯後,合家出門遊逛,謂之“走月亮”。?
舊時,玉皇閣、天后宮內都供有太陰星君的牌位。?
拜月的風俗延續到民國初期漸漸衰落,但中秋賞月的風俗卻保存下來,成為一種充滿情趣的高雅文化活動。?
福祿壽三星? 福星,是民間幻想出的人格星,原指木星。人們在“貼倒▲(到有)”的春節習俗中,絕不可以少了“福”字,而且往往將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到福”之意。另外,在諸多吉祥圖案中表現的以蝙蝠代替“福”字(如“五蝠捧壽”)等都反映了人們對福神的崇拜。?
祿星,被認為是文昌星,是主宰功名利祿的神靈,是文人學子頂禮膜拜的偶像。?
壽星,是民間信仰中祈願長壽而崇拜的幻想神,是主司人間壽命之神。民間多認為壽星是指南極老人星,其形象已被民間確立為額高長頭,大耳短身,扶曲杖過首而立,禿頂白須的善相。?
民間的諸多習俗中都體現著人們對福、祿、壽三星的崇拜。著名的楊柳青年畫和泥人張彩塑中就有描繪福、祿、壽三星及天官賜福的年畫和彩塑作品。這些歷來都是春節期間或賀壽送禮的搶手貨。?
福、祿、壽三星常被民間與道教的三官崇拜相連。?
三官 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總稱。?
民間傳說他們是三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其母親分別是龍王的三個女兒,因同時看上聰明、漂亮的陳子木壽並與之同結連理,分別於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生下三兄弟。元始天尊見他們都無比出色,就分別封他們兄弟三人為天官紫微帝君、地官青靈帝君、水官長暘谷帝君,其神職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以後,民間認為他們生於三元之日,故又稱他們為“三元大帝”,每值三元之日,人們都傳說三官要考察大千世界上至諸天神仙升臨之籍、星宿照臨國土分野之簿,中至人品考限之期,下至魚龍變化飛走萬類養動生化之期,如此等等。以定人間禍福、鬼神遷轉。?
文昌星 對文昌星的崇拜是人們把文昌星附會為主司人們仕祿文魁的文曲星的崇拜。民間傳說他包括六顆星,即斗魁(魁星)之上的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將文昌星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其尊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也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就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舊時,楊柳青、葛沽等地都有 明朝時建立的文昌廟和文昌閣,玉皇閣、天后宮內也有文昌星的塑像。一般在文昌星的塑像或畫像兩側,常常伴有兩位童子,俗稱“天聾”、“地啞”。因文昌星是掌管文人仕途命運的,所以安排天聾地啞在其身邊,也是為防止向凡人泄露秘密。?
北斗七星 在民間信仰的星辰中,人們最崇拜的是北斗七星。玉皇閣中北斗樓就供有北斗七星的牌位,祭星的活動在此舉行。相傳農曆正月初八金星下界,故祭星的時間也就在這天。凡願意參加祭星儀式的人要事先到玉皇閣填一表格,寫上自己的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等。祭星這天,道士要在玉皇閣北斗樓設星壇,燃象徵北斗七星和日月的九盞星燈,誦“元始天尊說十一曜火消災神咒經”,念畢,將人們所填的表焚化,人們還要在北斗眾星牌位前磕頭、供香、上供品。這種祭星的風俗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斗姆,是民間傳說中的北斗眾星之母,又叫“斗姥”。傳說她是遠古時期一個國家的王妃,名叫紫光,其性情極為溫順、賢惠。一年春天在蓮池中感生九子,老大勾陳星後來成為玉皇大帝,老二北極星成為紫微大帝,其餘七子為北斗七星。紫光夫人因生九子有德,被封為“北斗九真聖德天后”。天后宮和玉皇閣內都供有斗姆神像。其形象為額生三目,肩扛四頭,左右各四條長臂,正中兩手合掌,其餘各手分別執有日、月、寶鈴、金印、弓、戟等。?
民間對斗姆的祭祀是每年一度的斗姆誕“攢斗”活動。舊時,天津有許多寺廟都有攢斗活動,其中以清朝中葉以後的玉皇閣為盛。民間傳說農曆九月初九是斗姥元君的生日,在此之前,人們要到玉皇閣進香,為斗姆上壽,這也是為個人增福延壽,消災免劫。玉皇閣內道士們要將人們所進貢的香一層一層地擺在山門裡院中斗座上,堆累成為粗大的圓形高柱,人們稱之為“攢斗”。“斗”,實際上是用香堆集而成的香柱,人們所攢之“斗”底盤直徑可達八九尺,高約十五六尺,自農曆九月初八夜半時點燃。人們認為此時斗姆要下界接受香火,此時點燃是為斗姆接駕。這時,道士還要誦經作北斗會,道場氣氛十分莊嚴肅穆。“斗”可燃至九月十五,歷時一周。遇到雨水也不會熄滅。在這段時間裡,遊人、香客絡繹不絕。這還與玉皇閣內的重陽登高習俗有關。因舊時民間有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玉皇閣為早年天津市區內較高建築之一,登上閣可鳥瞰天津城區及海河沿岸風光。因而在重陽節之際,人們紛紛湧入玉皇閣,競相登高遠眺,祈盼今後的生活越來越好。這是玉皇閣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
此外,還有些鹽、當商人為虔禮斗姆,成立“斗社”,入社者稱為“居士”,每月有二三次到廟中拜北斗。農曆九月則從初一到初九,天天朝拜,玉皇閣內道士在九月初八夜“接駕”時亦都隨壇。?
民間對斗姆的祭祀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消失。?
雷公電母 雷、電本是氣象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常常相伴出現。因而被視為一對配偶神,即“雷公電母”。而雷、電現象產生之後就是大雨,所以人們又把行雨的職能加在電母身上,創造了“行雨閃電娘娘”。同時,還假想出“雷祖”這一神靈。玉皇閣、天后宮等寺廟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供有雷公、行雨閃電娘娘和雷祖的神像。雷公的形象是四肢裸露,猴臉尖嘴,手持一釘一斧,類似《封神演義》中雷震子的形象;行雨閃電娘娘為雙手各持一鈸,一付女怪物形象;雷祖則是一付道士裝束,左手持天上之虹,右手持劍。?
民間對雷、電之神的崇拜還常常被引申為對正義的崇拜,視他們為懲惡之神。如人們詛咒仇人或對人發誓時常說“遭雷劈”、“遭電擊”、“天打五雷轟”等等。?
河伯? 河伯是人們所信奉的河神,為黃河水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河流神。人們最初的信仰目的是為了防止水患,後來逐漸演化成為祈求風調雨順,並且在民間許多傳說故事中都有關於河伯娶妻的故事,將河伯完全人格化。?
民間對河伯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天后宮中曾設有一河伯殿,但沒有河伯的塑像,只供有金龍四大王的塑像。後來,人們又將其引申為象徵風調雨順的四海龍王。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塑像被毀。1995年12月在天后宮北側殿內重新修復,並被附會為海神天后降服的手下將領,象徵風平浪靜。?
?
龍王?民間認為龍王是行雨管水的神靈。對龍王的信仰,實際源於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民間傳說從黃帝時期就已開始了龍崇拜。人們認為它是祥瑞的象徵,主宰雨水。民間還傳說對龍的祭祀源於唐代,到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不久後,就根據唐代舊典規定了對龍的祭典,題龍神廟的匾額為“會應”,意思是有求即應。從此,龍王廟遍布天下。在道教經典、民間傳說和文人小說中,龍王的名詞越來越多,江河湖海池沼井泉也都為龍王專管,連電雷風雲之神也都歸了龍王管轄。人們還把龍王人格化,為它設計了龍宮、龍子、龍女……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龍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