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小溪圖

自流井小溪圖是一副地圖,地圖載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刻的《富順縣誌·星野志》中,迄今已有147年的歷史,展現了自流井及小溪地區的“風物名實”,成為研究自貢鹽業的第一手資料。

該地圖是一幅手繪版平面圖,原圖除豎排名稱外,由4張等大的分圖組成,經用電腦處理後合成一幅完整的總圖。整幅地圖東臨大山鋪,西至艾葉灘,北鄰威遠縣,南抵富台山,清雍正八年(1730)設立的富順縣自流井分縣和榮縣貢井分縣分別位於地圖東、西兩側。圖中山川起伏、井架林立、街路縱橫,蜿蜒的榮溪河(旭水河)和鹽井河(釜溪河)像一條紐帶,將清同治年間的新壋、龍壋、桐壋、長壋、邱壋等5個鹽產區連在一起,形成一幅十里鹽場圖。
地圖上,清代自貢地區的山形地貌和各種構築物圖示用簡筆畫手繪而成,配有細緻全面的文字標註,在一些局部構圖和細節處理上疏密結合,呈現出該地域範圍的歷史輪廓,蘊含著地名要素和人文信息。
順著圖中的榮溪河往下游看,腰(麼)灘子、象鼻山(今象鼻咀附近)、師(獅)子山、五(伍)家坡、大灘壩(今貢井平橋處)、高橋(今貢井大橋)、新橋(今貢井中橋)、下橋、牛心石、天池寺、五皇洞、鹽店、雷公灘等老地名沿河漸次出現,成為今日貢井的文化記憶。而小溪作為旭水河的支流,溪流兩岸分布的青槓林、鵝兒溝、新橋(今貢井新拱橋附近)、小溪街、老橋(今貢井太和橋)等地名或遺蹟至今仍存,成為城市地域文化的鮮活載體。
地圖的右半部分,展示的是現在的自流井主城區。以鹽井河為中心分布的鳳凰壩、新橋(今老新橋船閘附近)、上橋、張家沱、內柴口(匯柴口)、觀音岩、下橋、夾子口、財神廟(今四醫院處)、關外等名字歷經百年而不衰,成為今釜溪河文化長廊的重要節點。河西的土地坡、(謝家)松林山、大灣井、天心窩與河東的旁蠏(螃蟹)溝、廟溝井、正街、雨台山、磨子井、竹子市(竹棚子)、興隆街、石塔上、雙塘垇等,分布有吉公寺、海潮寺、香爐寺、三台寺、珍珠寺、土地祠、武廟、南華宮、禹王宮、萬壽宮、貴州廟、張爺廟、天上宮、陝西廟、王爺廟等眾多標誌性建築,展現了清同治時期自流井鹽場文化的和諧與包容。這些錯落有致的歷史建築大多已消散在歲月的風塵里,如今倖存下來的張爺廟、陝西廟、王爺廟等都成了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