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決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簡稱SDT)是關於人類動機和人格的巨觀理論,同時也是關於人類本身的進化趨勢以及其心理需要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決理論
- 外文名: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簡稱:SDT
- 類型:巨觀理論
基本概念,理論背景,主要研究(實驗),拓展,新發展,
基本概念
它關注人們在不受外部因素干擾條件下所做出的選擇背後
的動機,重點關注一個人的行為由內在動機和自我決定引發而產生的
程度 (Deci & Ryan, 2002)。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可以有不受外界
任何因素干擾而做出自己的選擇的自由和權力。
理論背景
19世紀70年代,自決理論的研究主要是比較內在與外在動機對個人行
為所起的支配作用 (e.g. Lepper, Greene, & Nisbett, 1973),直到
19世紀80年代,自決理論才做為一個可靠的、可用實驗證明的理論被
正式公開和接受。在過去的十年中,自決理論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社
會心理學的各個不同領域。
內在動機(e.g. Deci, 1971)的研究直接導致了自決理論的出現。內在
動機是指人內心的想要做某件事的動力,因為覺得這件事有趣,或能
滿足個人的一些欲望,而並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外在動機)。
根據內化的不同程度可以把動機分為幾種類型來描述。內化作用就是
指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個人本身贊同的價值觀所能接受的東西從而消化
這種由外在動機所引起的行為準則 (Ryan, 1995)。
Deci和Ryan 後來解釋了他們早期研究中提到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
區別並提出自決性的3個主要本質需要。
根據他們的說法,這三個心理學上的需要,不僅提高自覺性而且保障
了人們的心理健康,他們認為人人天生都有這些心理需求,它們分別
是:對權力的需要,對自主權的需要,對親人的需要。
主要研究(實驗)
Deci(1971):內在動機的外在獎勵
Deci通過在兩個不同的實驗室里做同一個現場實驗以研究內在動機的
外在獎勵的影響。根據初期動物和人類關於內在動機研究的實驗結果
,Deci提供了兩種可能的解釋。前面兩個實驗中他主要觀察被試完成
一個任務的外在獎勵逐漸減少時對內在動機的影響,剛開始並沒有發
現這有何影響。第三個實驗則根據發展的學習理論來設計,研究不同
類型的外在獎勵對行為的內在動機是否有加強作用。
實驗1
這個實驗證明了外在獎勵的初步涉入會降低個體做出某種行為的內在
動機的強烈程度。
24個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參與了這個實驗,他們被平均分為實驗組和
控制組兩個小組,即每組12人。每個組都要參加3節不同的小實驗,每
天只做其中一節,即小實驗分別在3天內完成。在這3節小實驗中,參
與者被要求解決一個假定他們本身就很想要參與的的益智拼圖遊戲。
所有部分整合在一起可以構成很多種不同的東西。每一小節實驗中,
參與者可以看到畫在一張紙上的4個不同的東西,然後他們被要求在規
定的時間內拼出紙上的東西來。
第一和第三小節實驗控制條件完全相同(即沒有獎勵),第二小節則
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拼圖的實驗者可得到1美元的獎勵。每一小節實驗
中,實驗者都會離開8分鐘,並告訴參與者這8分鐘內他們可以做任何
他們想做的事情。其實在這段時間內,實驗者會繼續觀察參與者,這8
分鐘內參與者用來繼續拼拼圖的時間可以用來衡量他們的動機是否強
烈。
正如Deci所料,當額外的獎勵出現在第二小節的實驗時,參與者會花
比第一小節更多的自由時間來拼拼圖。當額外獎勵被移到第三小節的
實驗時,第二小節拼拼圖的時間明顯比第一小節實驗時少。實驗後大
學生們都反應所有的拼圖都很有趣,引人入勝。這給實驗者所作的這
些大學生本身就很想參與這個活動提供了些許支持。這個實驗對實驗
者的假設以及錢做為額外獎勵後參與者內在動機強烈程度的減弱提供
了一些支持。
實驗2
這是個現場實驗,有點像實驗1的實驗室版,不過卻是在自然的狀態下
進行的。
這個實驗是通過觀察8個出現在大學雙周刊上的工讀學生來進行的。4
個在星期五工作的學生被分到了控制組,另外4個在星期四工作的被分
到了實驗組。
不過這8個人都不知道自己被實驗者觀察著。長達10周的觀察被分為3
個階段。這個實驗的任務是要求這些學生為報紙寫標題。
在第二階段,實驗組的學生每寫一個標題可以得到50美分。在第二階
段將近尾聲的時候,他們被告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第三階段)寫標
題獎沒有任何收入因為公司分配到該項目的資金已用完。
完成標題的速度用來衡量該實驗中參與者的動機強烈程度。是否缺席
也被用來判斷他們的態度。
為了評估觀察效果的穩定性,實驗者又再觀察了這些學生2周(第4階
段)。因為缺席的次數和工作分配的改變等,有關動機的數據並不適
用於全部學生。實驗結果與實驗1相似,金錢回報會降低學生們的內在
動機強烈程度,這再一次支持了Deci的假設。
實驗3
此實驗也為實驗室實驗,除了在第二小節的實驗中給學生們的額外獎
勵種類不同以外,幾乎跟實驗1、2完全一樣。
在這個實驗中,口頭表揚也被作為一種外在獎勵。
實驗者假設對個體體身有意願完成的任務的不同類型的獎勵,比如說
口頭上的社會認同強化或者積極的反饋,會加強內在動機的強烈程度
,即使這種外在獎勵消失之後,強化仍然存在。
實驗3的結果證實了該假設,並且學生們在第三小節實驗中的表現比起
第一小節明顯變得更好了,這就說明口頭表揚和積極的反饋會加強學
生們在他們本有意願完成的任務中的表現。這為口頭表揚做為一種額
外的獎勵而引起內在動機強烈程度的增強提供了證據。
作者解釋了兩種類型外在獎勵引起對內在動機強烈程度不同影響的不
同之處。當一個人本身就想要做某件事並且做這件事會有報酬時,他
對這個任務重要性的認知會作出重新評估,此時的內在動機(他認為
這件事很有趣)會轉換成外在動機,其最初的注意力會轉變成對金錢
上的回饋的享有。然而,當口頭表揚出現時則會增加內在動機,因為
口頭表揚是無法通過外界介質而被評估的,這個人會覺得自己獨立完
成這個任務是多么讓人雀躍。這種內在動機的增強可用正強化作用和
更全面控制任務完成的可觀察性來解釋。
Pritchard,Campbell和Campbell(1975):對Deci假說的評價
Pritchard,Campbell和Campbell做了一個類似的研究以評估Deci關於
外在獎勵會降低內在動機的假說。
參與實驗者被隨機安排到2組,被要求完成的任務是棋類遊戲。
數據被分為兩節來收集。
第一節實驗
參與者被要求做一個關於他們玩西洋棋背景的調查問卷,其中包括
諸如一周內玩西洋棋玩了多長時間,玩了多少年西洋棋以及他們
有多喜歡玩西洋棋等此類問題。
兩組參與者都被告知實驗者需要將一些信息輸入電腦,接下來的10分
鐘內他們可以自由做他們想做的事。
實驗者離開了房間10分鐘。相似的棋局被擺上了桌面,房內還提供了
一些雜誌和咖啡。
在這10分鐘內,他們玩象棋的時間其實通過一個單面的鏡子被實驗者
觀察得一清二楚,同時被作為一種內在動機的衡量標準。10分鐘後,
實驗者回來告訴實驗組如果他們在規定時間內破了棋局將會有金錢上
的獎勵,但是下一節實驗中就沒有獎勵了。控制組則完全沒有金錢上
的獎勵。
第二節實驗
第二節中兩個小組的實驗是一樣的:完成第一小節的實驗後,實驗者
又離開了房間10分鐘,同樣參與者玩象棋的時間被記錄了下來。實驗
組被告知這次他們將沒有獎勵。
這兩節實驗過後,參與者被要求回答一些評估此次實驗的問題,比如
說他們覺得這個棋類任務有多有趣?兩個組都認為此次任務很有趣。
研究的結果表明從第一節到第二節實驗,比起控制組(從未受到獎勵
)實驗組玩象棋的時間明顯減少,因此證明了Deci關於金錢獎勵會降
低內在動機的假說。這個時期的其它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外在獎勵都
會降低內在動機(如Amabile, DeJong, & Lepper, 1976; Lepper &
Greene, 1975)
拓展
自決理論與孤獨症(Sook Ning Chua and Richard Koestner,2008)
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覺得孤獨在於他認為自己是自主地單獨支配時間
還是被動地單獨支配時間.
新發展
自決理論已被運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工作要求(Fernet, Guay,
Senecal, 2004)、培養孩子(e.g. Soenens, Vansteenkiste, Lens,
Luyckx, Beyers, Goossens & Ryan, R. M. ,2007)、教育((Roth,
Assor, Kanat-Maymon & Kaplan, 2007) 、健康(e.g. Kennedy &
Nollen, 2004) 等。除了這些領域以外,自決理論研究也被廣泛套用
到競技體育的各個方面(e.g. Fortier, Sweet, O’Sullivan, &
Williams, 2007)。
自決理論與意識
雖然意識一直被認為是獨立運作的,最近的研究卻發現自決理論與情
感、幸福感的認知有關係。
自決理論與酒精使用
根據自決理論(Deci and Ryan, 1987)可知個體的外在行動比內在動機
更容易屈服於同伴的壓力,飲酒行為正是如此。
自決理論與動機訪談
動機訪談是一種流行的、積極的行為改變的方法。它以當事人為中心
,不說服或強迫其改變,而是試圖探索和解決矛盾,讓當事人自己選
擇行為改變與否。這充分利用了自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