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跟蹤

自我跟蹤

“自我跟蹤”就是將人體的信息,主要是生理信息用先進技術記錄下來,並隨時查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跟蹤
  • 外文名:ziwogengzong
簡介,跟蹤技術,主要原理,具體產品,套用前景,

簡介

“自我跟蹤”就是將人體的信息,主要是生理信息用先進技術記錄下來,並隨時查看。
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一些技術現實驅使人們改變了生活習慣,智慧型手機的崛起和流行,數據儲存量和處理能力的指數倍進步,以及人體生物識別感應器的顯著進步。
手持一部智慧型手機,外加一些細微的感測器,就可以實時“跟蹤”自己身體各項生理功能指標。一些健美者、科技傳道者、技術發燒友、疾病患者已經開始引領潮流:隨時隨地“跟蹤自己”。

跟蹤技術

“自我跟蹤”已經成為一個網站,給用戶提供了包括健身、飲食、目標、健康、醫療、情緒等數百種應用程式,而它只是一場跟蹤自我的龐大運動潮流中的一個團體,用技術跟蹤自己的身體,這正在技術宅男、健身愛好者、慢性病患者等群體中迅速流行起來。
一些“自我跟蹤”的技術已經十分熟悉,比如通過壓力感測器,記錄人體步速和行走距離的耐克人體跑鞋;一些智慧型手機用戶已經開始使用關於卡路里攝取、脂肪消耗、步行速度等方面的應用程式了。
但仍有一些很酷的“自我跟蹤”技術不為人知。一些應用程式,可以把人“拆解”成各類數據,變成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中的各類檔案。
比如,應用程式“Alohar”可以通過感套用戶移動的速度來判斷用戶在步行、滑板、騎車、開車還是坐飛機,同時,GPS和內置時鐘可以精確測定用戶何時在何地、一天工作了多少時間。通過光感應和溫度感應,這款應用程式還可以感知用戶在室內還是室外。當用戶的速度突然急速下降到零時,程式會判斷用戶可能發生了車禍,這時程式會自動撥打求救電話,告之用戶所在的位置。

主要原理

大部分“自我追蹤”應用程式是對生理指標的記錄,這類應用程式主要靠感應器來實現其功能。消費者並不願意攜帶龐大的感應裝置,因此,這些感應器都有著一個特點:微小不起眼。
這些採集數據的新工具指向外界時,就像窗戶,可以幫助用戶了解外部世界;面向內部時,就是一面鏡子,幫助用戶發現自我、認識自我。

具體產品

一款名叫Basis的心律感應器可以裝在手錶中,為用戶提供實時的心律分析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和用戶的線上工作表同步,進而告訴用戶:當他參加會議或赴約會時,他的心律情況。
睡眠記錄器Zeo依靠一條類似束髮帶的金屬條感測器,可以感套用戶處於深度睡眠、淺度睡眠還是極深度睡眠,設備還可以在最佳時間叫醒用戶。
用戶的睡眠記錄會自動上傳到電腦或智慧型手機,讓用戶可以查看自己的睡眠是否受到光、天氣等環境的影響。這種設備以前只有醫生才會購買,現在,任何用戶只要花199美元就可以買到。
一款帶有GPS接收器的哮喘跟蹤器可以連線到智慧型手機,當患者哮喘時,設備可以記錄病發的時間和地點,令患者了解病情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蘋果公司設計的一款專利耳機,可以獲取用戶的血氧含量、心律和體溫。

套用前景

攜帶一些測試關鍵身體指標的感應器,可以給用戶帶來意外的驚喜。比如,今天人們已經可以測血壓、心律等指數,未來,人們可能通過“自我跟蹤”技術來測量頭痛、疲憊等與人們健康息息相關的數據。
隨著技術的發展,無論是健身愛好者、減肥者,還是工作壓力大的亞健康人士、慢性病患者,都可以從“自我跟蹤”技術中獲益。“自我跟蹤”不僅可以改變用戶的生活,對於醫學界來說,也可能是一場巨大的變革。
今後患者如果可以利用“自我跟蹤”技術,他們的心電圖信息可以隨時採集,醫生就可以對用戶進行線上象棋遊戲時的心律進行分析,發現用戶心律變化與情緒之間的細微聯繫,而這些都是以往在醫院無法測出的。
一些熱衷於跟蹤自己的慢性病患者,也開始聯起手來。比如,偏頭痛病患者亞歷山大·卡爾麥克發起了“一起治療”的社交網路,讓患者們列出自己的症狀,所接受的治療,以及各自的結果。患者自願將“跟蹤”自己的信息共享,大家一起來尋找治病的各種經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