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癖是以自身為性戀對象的一種性變態,常表現為影戀,即以自己的影像為性愛對象,但有時也可以過去的自我或稍變形的自我表象為對象。按靄理士的觀點,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發的性情緒的現象都可以叫做自戀,它包括性愛的白日夢,性愛的睡夢,影戀和手淫(自淫、意淫),其中影戀是自戀的最典型的現象。影戀多見於女性,由顧影自憐或自我冥想引起性愛的情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戀癖
- 外文名:narcissism
- 就診科室:精神病科
- 所屬部位:頭部
- 症狀體徵:個體熱戀自己的身體
定義,病因,教養方式不當,心理因素,缺少同齡夥伴,與創傷性經歷具備,性別差異,診斷方法,治療方法,病案分析,
定義
疾病別名:自戀癖
也稱自戀症、影戀或納喀索斯症。
指個體熱戀自己的身體,對自己有強烈性慾要求的狀態,是一種以自己為性愛對象的性偏離。在文學作品中很早就有了關於自戀癖的記載,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臘神話中有關納喀索斯的故事。納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兒子,美貌出眾。女神厄科向他求愛,遭到拒絕,後幻化為回聲女神。諸神因此對納喀索斯不滿而對他進行懲罰,使他愛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後憔悴而死,成為水仙花神。納喀索斯症後來也就成了自戀症的專用名稱。
病因
家庭環境
單親家庭在自戀癖形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單親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寵愛和親昵可以是含有性的內容的,常可使孩子產生與尊親同意識或潛意識。另外,父母是因感情不好而離異的,那么父親或母親對對方的懷恨和不滿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使孩子覺得他人都不可愛,不宜接觸,而促使自戀癖的產生。
教養方式不當
父母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當著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稱讚、寵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是社會的主體,父母對孩子是嬌寵有加,使孩子從小就自視甚高,這常成為自戀癖產生的基礎。
心理因素
缺少同齡夥伴
我國提倡計畫生育,獨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異性和同性夥伴,如果家長不鼓勵孩子去結交朋友,不為孩子結交朋友提供條件,甚至還加以阻礙,就會促使自戀癖的產生。
與創傷性經歷具備
如有的成年人在與性夥伴的交往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難以解決的問題,或在精神上或肉體上受到了重大的打擊等,可使其喪失異性戀或同性戀的興趣,轉而成為自戀癖者。
性別差異
1、自戀癖患者的性慾對象是自我,通常表現為影戀。即對當時當地的本人有強烈的性慾求,把自己或自己的鏡像當作性行為對象。
2、自戀癖患者對異性一般沒有性興趣,對同性有一定的性興趣,但必須是類似自己的那一類成員。其性行為多為手淫、性夢、性幻覺等自慰性活動,有時涉及同性戀或異性戀性活動,但並不愛戀對方,而是把性活動想像成另一個自我在與自己發生性關係。
3、這類患者有著極強的自我愛戀的潛意識。對他人的愛戀只是附帶的,在情感上表現出一貫性的冷漠,不關心周圍的事物及他人。通常拒絕婚外性關係或可能損及其名譽和身體的性關係,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愛情專一,不會涉及桃色事件。
診斷方法
在診斷自戀癖時,要注意與同性戀、性厭惡、禁慾者相區別。自戀癖患者與同性戀的性對象都是同性,但前者的性對象是本人,後者的性對象是其他同性成員。據研究資料顯示,不少同性戀者可兼有自戀癖,如某些同性戀者僅喜歡與自己長得相像的同性成員。雖然兩者有時出現交叉情況,如都對與自己長得相像的同性成員感興趣,但自戀癖者並沒有對同性性夥伴的愛戀,性活動是自私的,多為潔身自愛型人格;性厭惡是對性活動反感,但沒有對自己的無限讚美和性慾望;禁慾者對他人有性慾,只不過是通過自我克制加以迴避罷了,而自戀癖則是對別人沒有性慾。
治療方法
自戀癖一旦形成後,一般難以糾正,主要是由於確立診斷時,情況已經相當嚴重了,有關的觀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帶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性和拒醫性。所以對自戀癖應以預防為主,對兒童適應的愛護和合理的教養是一項很重要的措施。
兒童和青少年出現自戀癖行為,只要及時發現查找原因,進行適當的教育和調整改善環境,鼓勵兒童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夥伴往來,是可以消除的。對於那些帶有明顯精神抑鬱症狀的自戀癖患者,用精神治療方法一般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以親切溫和的態度對待他們,幫助他們認識個人人格方面的缺陷並樹立起糾正的信心,他們一般能接受,而且處境越困難,其療效越好。
病案分析
小卞就是這樣一位病人,他今年20歲,長得英俊魁偉,相貌堂堂,人們都稱他為“美男”。他從小父母離異,母親也把他拋棄了,他成了別人的養子,無愛而孤獨。無親人也無愛的童年生活,養成他內向孤傲的性格,他自私,心目中裝不下別人,他唯一的自慰的形式是照鏡子,在鏡前手淫。他從不跟女人交往,也不親近女性,甚至連想都未想過與女人性交。小卞長期重複的唯一樂趣就是手淫,對著自己的鏡中影像,或者想像著自己“完善的軀體”進行手淫。
養父母見他脾氣古怪,不願與人交往,並時常在鏡前手淫,或蹲在水邊,注視水中的倒影……他們以為兒子精神異常,於是好聲勸說,也陪他看過心理醫生,醫生給他做過神經精神方面的有關檢查,否認小卞患精神疾病。養父母仍不放心,又帶小卞看性心理諮詢門診,專家告訴兩位老人,說他們的兒子患的是一種稱為“自戀症(癖)”的性變態。
事實上人人都自愛,現代的小伙子、小姑娘每天都在鏡前花費大量時間,妝扮、修飾和欣賞自己的形體美。這是一種正常的自愛,是人人皆有之的。但若過分自愛,或者在自愛中呈現對自體影像的性慾求,或者在戀自我影像時手淫而達到性高潮(性滿足),就應視為異常了,這種以自己身體影像作為性對象,而對自己有強烈的性慾要求,並形成癖好難以克服,則稱為自戀症(癖)。
自戀症的性取向是性,而且是自己,對自己的影像有強烈的性慾求,通常是把自己的鏡像、照片或者想像中的自我,甚至是未來的或理想化的自我作為性慾求的對象。
也有自戀症患者性取向於與自己相似的別的同性個體,從事實際上的同性戀活動。偶爾也有把異性想像成自我,而與之發生性關係。自戀症患者與同性或異性個體發生性行為是受極強的自我愛戀的潛意識控制,他們會把性活動想像為是另一個自我在與自己發生性關係,並非是他們真正去愛戀另一個同性或異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自己的愛戀是極其強烈的,對他人的愛戀則是附帶的。他們更常採用的性行為方式是自慰性性活動,如手淫、性夢、性幻想等。
在人群中自戀症的發生是比較少見的,自戀症因其強烈的孤芳自賞的心態,難以與異性接觸,因而以獨身為多。自戀症與潔身自愛型人格、同性戀者、性厭惡者、精神病的某些早期症狀都有牽扯、交叉,而且很多自戀症者性情緒不突出,性活動缺少等,都使自戀症的診斷比較困難。
自戀症的治療也有一定困難,因為一旦診斷確立之後,有關觀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他們孤芳自賞、拒絕求醫、拒絕改變自己的狀態。
該症仍以心理治療為主,要耐心與病人建立良好關係,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與合作,耐心引導病人回到早年錯誤習慣的環境,加以客觀分析,使其領悟,誠懇幫助他們認識個人人格方面的缺陷,鼓勵其糾正,並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治療,以便他們之間能相互交流和交注。
自戀症的形成主要與兒童期的教養有關,所以要預防自戀症主要又是從兒童期做起。專家們認為從小父母對孩子的有意識無意識地讚美和寵愛,尤其是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中的核心,或“小皇帝”,孩子普遍受到親人的溺愛,從小就自認為是最完美的或無可比擬的,一切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唯我是從,這些孩子不知道應該去關心別人,去愛別人,處處表現了明顯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傾向,為自戀症的形成鋪墊了基礎。
由於家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忽視了兒童社會性的從小培養,孩子常常缺少與異性和同性夥伴的交往,無疑對自戀癖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所以從小就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的交往,即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也有預防自戀癖形成的作用。
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紊亂在自戀癖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父母關係破裂,父母之間相互的不滿和懷恨,會使孩子感覺到他人都不可愛,會使孩子覺得日後與異性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種錯誤,就連自己的父母都是自己不宜接觸的對象,於是會覺得只有自己才是最能接近的對象。
兒童期一旦出現自戀症傾向時要及早糾正,可及時給予適當的環境調整和教育措施,鼓勵孩子參加遊戲和集體活動,大膽與不同性別的孩子交往,學會幫助別人,去愛別人,把自己置身於群體之中。尤對處在同性依戀期(7—12歲)的兒童,更要加強對他們人際交往方面的指導,對預防自戀癖傾向有積極作用。
自戀癖的發生還可能與個人的性創傷有關,在其與異性或日後與性夥伴的交往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難以克服的問題,受到與性有關的精神上或肉體上的重大打擊,也會促使患者喪失異性戀或同性戀的興趣而成為自戀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