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情結

自戀情結

自戀(narcissism)情結源於希臘神話人物那喀索斯(Narciccus), 這位傳說中的美少年因貪戀自己的水中倒影以至憔悴身亡。現代心理學認為, 自戀是一種認知情感行為的綜合體, 共同傳遞著誇張、積極和獨特的自我概念, 它主要包含 3 個成分:一是誇大積極的自我概念; 二是為維持這種積極自我概念所採取的自我調節策略; 三是低共情、低親密度的人際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戀情結
  • 外文名:narcissism
  • 學科:心理學
簡介,自戀理論,精神分析自戀理論,自戀的社會認知理論,自戀結構的研究,自戀的兩形式說,自戀的連續體說,相關研究,自戀的測評,自戀人格問卷,其它測量工具,

簡介

1898和1899年,精神病學家艾理士和納克最先借用Narcissim一詞來概括病理性的自戀。1914年弗洛伊德在《論自戀》中首次系統地論述了自戀,把自戀納入精神分析領域,引發了對自戀的理論、臨床研究。在臨床層面,自戀被看作一種人格障礙。1968年,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將自戀定義為一種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病理現象。自戀最初是作為人格障礙而受到臨床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1980 年,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三版中(DSM-III,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首次將自戀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列為一種獨立的人格障礙類型。NPD 表現為誇大的行為模式、需要他人的羨慕和注意、權利感、過度的情緒反應、缺乏同情心以及脆弱的自尊(DSM-IV-TR,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隨著研究的深入, 自戀逐漸作為一種正常的人格特質進入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家的視野。
Campbell, Rudich 和 Sedikides (2002)認為,自戀是一個具有多維結構的概念, 表現為浮誇、自愛和膨 脹 的 自 我 , 就 其 功 能 而 言 , 自 戀 “既 好 又 壞 ”(mixed blessing)。元分析結果發現, 自戀與自尊呈正相關, 自戀者積極的自我概念有利於個人成長與發展(Campbell et al., 2002), 但高自尊的表面下也隱藏著對批評的高度敏感和低耐受性(Bushman &Baumeister, 1998); 就人際關係而言, Campbell 等人(2011)提出, 自戀者與人交往之初多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但這種人際關係的虛假性會在長期的互動中暴露出來, 並形象地稱之為朱古力蛋糕模型(Chocolate Cake Model), 即品嘗之初不免誘人, 但長期食用則乏善可陳; 從決策的角度來看, 自戀者的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高冒險, 以及對回報的短視(myopic focus on reward)常常導致其決策偏差(Lakey, Goodie, & Campbell, 2007), 但也有研究表明, 自戀者外向、自信、易於應對壓力的人格特徵可能使他們在需要快速決策時表現不俗(Foster& Trimm, 2008)。
Wink (1991)通過因素分析把自戀分為兩種:脆弱敏感和誇張表現, 即隱性(covert)和顯性(overt)自戀。隱性自戀的特點是內省性、防禦性、焦慮和易遭受生活創傷, 顯性自戀則與外傾性、自信、表現欲和攻擊相關。這也成為當前自戀人格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自戀理論

精神分析自戀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源於利比多(Libido),這種原始的愛利比多投向自己和養育自己的人,是一種原發性的自戀。隨著個體健康地發展,這種能量投向客體。在投向客體的過程中,如果遭遇挫折,這種朝外的愛的利比多會返回個體,形成繼發性的自戀,也就是病理性的自戀。這些人在愛的選擇中,不以他人為模型,而以自我為模型,將理想化的自我作為愛的對象。霍妮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自戀本質上是自我膨脹,起源於個體童年期時,父母或其他成人對孩子的過分貶低,使孩子用幻想的自我意念來補償受損的自尊。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是精神分析自戀理論新的發展,是現代第一個病態自戀理論,代表人物是克萊因流派的Rosenfeld。克萊因流派將弗洛伊德利比多的差異轉化為內在和外在客體關係的差異。自戀者將自體完全投射到他所關注的客體,否認自己與客體有任何區別,有著非常高的理想化自身,完全否認任何有礙於這種完美自身形象的人或物。自體心理學的科胡特(Kohut)是對自戀理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傳統的心理學將自戀看作是病理性的,而科胡特認為自戀的性質取決於自戀在心理發展中如何發揮作用。科胡特較為強調自戀的健康功能。在其理論中自體-客體(self-object)是核心的概念。自戀者將他人或客體體驗為自己的一部分,為自體提供一種功能,以保持由於創傷、侵犯而遭損害的發展平衡,這種客體就成為自體客體。自戀者潛在的把他人作為一種自體客體,以維護自我的平衡。自戀是自體的心理結構的防禦和代償功能,是利比多對自體的投注。科胡特的一些思想已經反映了精神分析和社會認知的融合。心理客體關係的肯貝格(Kernberg)認為自戀的原動力仍然是利比多,用自身印象和客體印象的關係來解釋自戀。自身印象是一個整合性的概念,一個正常的自身印象應該整合了好與壞兩方面。而自戀者的自身印象是病態的,包括真的自身,理想的自身和理想的客體印象。
這些理論不同於弗氏的是強調早期交往模式,而不是本能的滿足。父母或其他長輩有時極端關注孩子,有時又過分指責或忽視孩子,傳達給個體的信息是混亂的,使個體不能整合關於自我的信息,自我表征中存在著衝突。個體缺乏對自己的優缺點合理的評價,總是希望通過別人的讚美來維持不穩定的自尊。而Millon的社會學習理論與此相反,認為自戀不是父母冷漠拒絕的產物,而是父母過度讚譽的產物。當兒童被當作特殊的人物,給予過度的關注,兒童會認為自己是萬能或完美的,而這種非現實性的自我認識使個體產生自戀。

自戀的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的觀點認為個體都是自我關注者,而自戀者是高自我關注者。自戀者通過對自我、世界和未來的“樂觀錯覺”(optimistic/positive illusions),建立了極高的自我信條,認為自己的成就優於他人。當遇到外部認同的消極反饋時,自戀者會以貶低他人的方式獲取優越感。這種錯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和諧人格的功能。Taylor,Brown(1988)認為心理健康的個體似乎有令人嫉妒的能力去扭曲現實,以一種直接的方式提高自尊,維持個人高效能感,提高對未來的樂觀看法。當這種錯覺在合理的範圍內,是一種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的方法,“不願承認錯誤,拒絕道歉,優越感的獲得”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個體的心理健康。但在極端的情況下,這種認知方式扭曲過分嚴重,造成人際問題和衝突等,從而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自戀結構的研究

Cooper,Ronningstan(1992),Kernberg(1975),Lash(1979)等自戀理論家強調自戀與心理不適應和痛苦相聯繫;Kohut(1977), Rhoodewalt,Morf(1998,1995), Watson,Hickman,Morris(1996), Wat-son,Little,Sawrie,Biderman(1992)等強調自戀與心理幸福、健康相聯繫。這些差異也反映在自戀的測量工具上。一系列研究發現運用最為廣泛的NPI和NPDS的測量結果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相反,NPI和心理健康呈正相關,而另一量表NPDS與心理健康呈負相關,並且這兩個量表間缺乏關聯。即使在同一問卷內部,有些因子與健康狀況呈正相關,而另一些與不適應呈正相關。Emmons(1984,1987)發現NPI量表中權欲(Lesdership/Authority)、優越感(Superiority/Arrogance)、自我欽羨(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與積極的心理健康相關,特權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與不適應相關。控制了特權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後,NPI與自尊、適應性的相關提高(1996,1993)。

自戀的兩形式說

對這一現象的一種解釋是,可能存在兩種形式:隱性自戀和顯性自戀Cooper,Ronningstan (1992), Gabbard (1989)等認為顯性自戀者與自我擴張的感覺有關,傾向於需要別人的注意,可能儘管他們對他人的需求不關注或不易察覺,但仍有較大的社會魅力,有著較高心理健康水平。隱性自戀者感到自卑,對他人的評價敏感,感到不滿足。但兩者都是非常自我傾注(Self-Absorbed)和自我擴張的。顯隱性差別的研究在因子分析中得到了證實。Wink(1991)分析了6個MMPI發展而來的自戀量表,得到了兩個因子:自我擴張(Grandiosity/Exhibitionism)和敏感性(Hypersensitioity/Vulnerability)。Rath-von和Holmstrom(1996)驗證了這些結果。我國鄭涌,黃藜(2005)研究得出顯性自戀有四個維度:權欲、優越感、特權感、自我欽羨;隱性自戀有兩個維度:特權感和自我欽羨。NPI和NPDS分別反應了顯性和隱性兩種不同構造的形式。顯性自戀者誇大的自身感覺導致一種很直接的表現欲,並總是需要來自他人的關注和羨慕。而隱性自戀者有潛在的自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缺乏信心和主動性,過分敏感、焦慮和具有不安全感。但兩者都存著自我誇大和別人認同的高度尋求。Rose(2002)以RNNS和NPI作為顯性自戀的測量工具,以NPDS和SNS作為隱性自戀的工具,證明顯性自戀有較高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而隱性自戀有較低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自尊在兩種自戀和幸福指標之間起著調節的作用。

自戀的連續體說

Hickman,Watson,Morris(1996),Watson,Hickman,Morris(1996)[6],Wat-son,Little,Sawrie,Biderman(1992),Watson,Biderman(1993)認為自戀處在自我功能調節的連續體上。NPDS與NPI的子維度“特權感/利用”存在相關,並且這一維度和多疑、神經症存在相關。這種觀點把自戀看作一個連續體,健康的自尊和不適應的自戀處在兩極。這種觀點支持精神分析的健康的自尊是從不成熟的自戀發展而來的理論。NPDS主要測量這個連續體失調、適應不良的一極;NPI主要(不是完全)測量連續體健康、適應良好的一極。

相關研究

先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旨在表明自戀者的行為表現與社會期望相悖, 即多數研究結論傾向於將自戀與消極的社會行為結果相聯繫, 如自戀者易出現決策偏差、易建立虛假的人際關係等。但也有少量研究發現了自戀的積極功能, 如外向、自信、易於應對壓力以及在需要快速決策時, 自戀者的衝動性往往有助於問題解決等(eg., Foster &Trim, 2008)。W. K. Campbell 和 S. M. Campbell(2009) 的情境強化模型指出, 自戀者積極的自我概念、情感以及自我增強有利於其行為表現, 如在人際關係建立的初期(如戀愛早期)、新的領導崗位中、緊急情況下、面對消極反饋時以及在公眾場合中等, 自戀者的表現頗佳。Corr (2004) 也提出自戀者的趨近動機行為常常是有計畫和受約束的, 而以往的研究多聚焦於其行為的衝動性, 並未將二者相區別, 導致了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Kohut (1971)認為自戀在心理發展中的功能將決定其性質, 並提出成熟的自戀表現為幽默和創造力, 具有積極和正面的價值。另有研究表明(Todd & Gigerenzer, 2003; Foxon, 2006), 決策偏差和啟發式是在認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適應環境的一種快速、簡潔的策略。從這一點來看, 自戀者的衝動性、決策偏差以及風險決策可能具有重要的適應價值與功能。Johnson 和 Fowler (2011)運用進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對與自戀高度相關的特質—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進行研究後發現, 過度自信能夠激發個體的雄心抱負,增強個體的鬥志、決心與毅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個體的適應性, 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 自戀可能具有積極的適應功能與價值, 但目前這一方面的實證研究尚不多見, 有必要結合不同的行為領域深化對自戀積極功能的研究與探索。

自戀的測評

對自戀的研究中,一般使用量表和問卷的測量方法。自戀的測量工具主要有三個來源:自戀症狀診斷標準(DSM),臨床診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量(MMPI)的氣質量表。有些量表的測量結果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正相關,而有些與不適應存在正相關。

自戀人格問卷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是Rskin,Hall(1979)依據DSM-III對自戀人格障礙標準發展而來的一種量表,包含有54個項目,以二選一的迫選方式進行自戀/非自戀的選擇。Emmons(1984,1987)利用斜交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四個因子:權欲(Lesdership/Authority),優越感(Superiority/Arrogance),自我欽羨(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特權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Cronbach係數LA=0.69,SA= 0.70,SS= 0.81,EE= 0.68,最後保留了37個項目。EE主要與不適應的行為、心理病態有關和不合理的信念有關,而LA因子是自戀適應性的形式。整個量表與自私量表有關,Emmons認為自私量表測出了正常的認知自戀。Raskin,Terry(1988)對此量表進行了修訂,保留40個項目。根據DSM-III對自戀人格障礙有8個維度。他們試圖提取8個成分,最終提取出7個因子(Authority, Exhibition,Superriori-ty,Entitlement,Exploitiveness,Self-Sufficiency,Van-ity),解釋率為52%。在實際的研究中,四模型優於七模型。2004年,Kubarych,Deary,Austin在非臨床樣本中對NPI進行探索和驗證性因子分析,支持三因素模型(Power,Exhibitionism,Special persoin),但提出NPI可能有類似智力層次性的結構。Wallace,Baumeister(2002)認為NPI的總分比分量表更具一致性和預測性。2006年,Ames,Ros,Anderson將其發展為個單一結構16項目量表(Cronbach係數為0.65),以便適應快速的測驗,使被試不產生疲倦。

其它測量工具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Scale(NPDS;Ashby,Lee,Duke,1979)是通過對自戀者的臨床診斷髮展而來的一種自戀評定量表,有較好的效信度。NPDS高分者往往比較內向、具有防衛性,敏感、易於焦慮和抑鬱,是最常用的隱性自戀測量工具。O' Brien Multiphasic Narcissism Inventory(OMNI;1987,1988),有三個分量表,the PoisonousPedagogy主要測量不適應的自戀形式,NarcissisticPersonality和Narcissistically Abused Personality預測不健康的自我調節功能。Ego-Sensitivity Scale(ESS;Pepper&Strong,1958)和Narcissism-Hyper-sensitivity Scale(NHS;Serkownek,1975)由明尼蘇大多相人格測驗量表(MMPI)的男性氣質-女性氣質分量表(Masoulinity-Femininity Scale)衍生而來。這些量表主要作為隱性自戀測量工具。
還有一個較為引人注意的量表POND(Profile ofNaicissistic Dispositions),是Taylor(1995)發展出的評估自戀者正常表現的量表,用liket 6點評分(1=堅決同意,6=堅決不同意),包含5個分量表,AssuredLeadership Scale(Cronbach係數= 0.75),Manipula-tiveness Scale(Cronbach係數= 0.69),Public Rec-ognition(Cronbach係數= 0.68),Vain Exhibitionscale(Cronbach係數= 0.69),Competive ambitionscale(Cronbach係數= 0.57)。Taylor(1995)認為POND是非病理性的和健康的自戀的測量量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