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相關資料,
發展歷史
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長沙郡丞趙寧在路旁建自卑亭,供行人歇足之用。嘉慶17年(1812年),嶽麓書院院長彭名曜移建於通向書院道路的正中。現存自卑亭為清鹹豐11年(1861年)建造。
自卑亭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邇”,近也,“卑”,低矣。意說人的道德修養方法,好比長途跋涉,須從近處開始;好比攀登高峰,須從低處開始。
今日之自卑亭,已無昔日“一夫當關”之雄風。隱藏在綠蔭叢中,顯得孤獨與淒涼;包圍在高樓之中,顯得渺小與憂傷;飽經歲月風霜的無情拍打,顯得斑駁與頹廢;四周雜草叢叢,顯得冷落與懊喪。如梭的人流沿著西側的水泥道匆匆而過,奔向嶽麓書院,對路下的自卑亭,投來的是漫不經意的一瞥。
自卑亭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它告誡人們,不論是道德修養還是學業休習,都必須從近處著眼,從低處入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所謂“萬丈高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這個意思。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目標。
相關資料
辭海云:亭是用竹、木、石等材料建成的開放性小建築物。屋頂一般呈圓形、方形、扇形、六角形、八角形,大凡都建在園林中或風景名勝處,供遊人眺望、觀賞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