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心理學讀物,從自助催眠的角度,告訴讀者如何用催眠的心理學方法,自己給自己催眠,從而有效調節焦慮、緊張、失眠、抑鬱等常見心理、情緒問題,告別負能量,讓身心得到調養。本書廣泛結合了國內外心理學相關理論,語言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基本介紹
- 書名:自助催眠手冊:輕鬆應對負能量
- 類型:心理學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994434
- 作者:蔡丹妮
-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頁數:182頁
- 開本:32
- 品牌:輕工業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為心理自助類圖書。人的負面能量有很多,焦慮、抑鬱、恐懼、傷痛、癮症等,都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自助催眠,自己就能做,學會利用簡單易學的自助催眠方法,有利於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放鬆身心,調節負面情緒。本書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自助催眠的方法及準備工作,並針對不同負能量,給出有用的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
蔡丹妮,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特洛伊大學諮詢心理學碩士,著名心理學科普作者。現任教於武漢一所國際學校,從事心理學相關的教學工作。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經驗告訴我,催眠是—個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然而,催眠卻很容易被誤解。諮詢時,我需要花很多時間給來訪者解釋催眠。在本書內,蔡老師簡潔明了地解釋了催眠,以及如何進行自我催眠。這些方法我也建議我的來訪者自己練習,效果非常好。為此,我建議讀者仔細閱讀,並常練習。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會更強大,你的生活質量也會更好。
——陳天智博士,美國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陳天智博士,美國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名人推薦
經驗告訴我,催眠是—個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然而,催眠卻很容易被誤解。諮詢時,我需要花很多時間給來訪者解釋催眠。在本書內,蔡老師簡潔明了地解釋了催眠,以及如何進行自我催眠。這些方法我也建議我的來訪者自己練習,效果非常好。為此,我建議讀者仔細閱讀,並常練習。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會更強大,你的生活質量也會更好。
——陳天智博士,美國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NCC)、美國馬里蘭州職業心理諮詢師(LGPC)、美國心理學會(APA)職業會員、美國心理諮詢協會(ACA)職業會員
——陳天智博士,美國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NCC)、美國馬里蘭州職業心理諮詢師(LGPC)、美國心理學會(APA)職業會員、美國心理諮詢協會(ACA)職業會員
圖書目錄
上篇 做好準備,成為更有力的自己
一、在夢想里重歷現實:尋找靠譜的催眠術
1.催眠,確有其事?
2.催眠沒有用?
3.我能給自己催眠嗎?
二、放鬆、看見、改變:我的第一次催眠
三、成為更有力的自己:我的第一份催眠腳本
四、送你—份裝備:催眠的主要技術
1.放鬆訓練
2.視像化訓練
3.錨點訓練
中篇 負能量從此不能傷害我
引言“是時候變一變了”
一、潛入畏和煩的深海:治療焦慮
1.焦慮症是一種精神障礙
2.畏和煩:焦慮的症狀
3.“我有焦慮症嗎?”:焦慮症的診斷和自測
4.調適焦慮的自我催眠
5.作為諍友的焦慮,不妨帶著他同行
二、從絕望中飛升和抽離:抑鬱干預
1.絕望之後:抑鬱是什麼
2.“我抑鬱嗎?”:抑鬱的診斷和自測
3.藥物?心理諮詢?
4.解除抑鬱的自我催眠
5.拒絕抑鬱,並不等於逃避痛苦
三、承擔責任使我更有力:治療恐懼症
1.讓恐懼在想像中發作
2.使你勇氣倍增的催眠練習
四、附著在老傷疤上的新疼痛:
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1.傷好了,痛為什麼還在:什麼是創傷
2.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適合被催眠嗎?
3.積極的催眠
4.那一股深埋在心裡的自我毀滅本能
五、重建,開闢通往滿足的—條新路:治療癮症
1.衝動和依賴:成癮
2.向過去的我致謝,然後揮別:
以網癮為例
3.我能不能相信自己?
六、針對失眠:找回失去的安睡
1.出神狀態(trance)是安睡的入口
2.健康的睡眠
3.自我催眠找回安睡
4.行為療法:最有效的安睡療法
七、結業:寫給我的來訪者
下篇 舞台催眠:我也能催眠別人?
一、古老神秘、最好看的催眠:舞台催眠
二、金準則
三、舞台催眠師,怎么發現你要找的人?
四、擺錘練習
五、鎖住眼睛
六、手臂抬升一放鬆
七、手臂拾升一混淆和干擾
八、手臂抬升一下指令
一、在夢想里重歷現實:尋找靠譜的催眠術
1.催眠,確有其事?
2.催眠沒有用?
3.我能給自己催眠嗎?
二、放鬆、看見、改變:我的第一次催眠
三、成為更有力的自己:我的第一份催眠腳本
四、送你—份裝備:催眠的主要技術
1.放鬆訓練
2.視像化訓練
3.錨點訓練
中篇 負能量從此不能傷害我
引言“是時候變一變了”
一、潛入畏和煩的深海:治療焦慮
1.焦慮症是一種精神障礙
2.畏和煩:焦慮的症狀
3.“我有焦慮症嗎?”:焦慮症的診斷和自測
4.調適焦慮的自我催眠
5.作為諍友的焦慮,不妨帶著他同行
二、從絕望中飛升和抽離:抑鬱干預
1.絕望之後:抑鬱是什麼
2.“我抑鬱嗎?”:抑鬱的診斷和自測
3.藥物?心理諮詢?
4.解除抑鬱的自我催眠
5.拒絕抑鬱,並不等於逃避痛苦
三、承擔責任使我更有力:治療恐懼症
1.讓恐懼在想像中發作
2.使你勇氣倍增的催眠練習
四、附著在老傷疤上的新疼痛:
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1.傷好了,痛為什麼還在:什麼是創傷
2.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適合被催眠嗎?
3.積極的催眠
4.那一股深埋在心裡的自我毀滅本能
五、重建,開闢通往滿足的—條新路:治療癮症
1.衝動和依賴:成癮
2.向過去的我致謝,然後揮別:
以網癮為例
3.我能不能相信自己?
六、針對失眠:找回失去的安睡
1.出神狀態(trance)是安睡的入口
2.健康的睡眠
3.自我催眠找回安睡
4.行為療法:最有效的安睡療法
七、結業:寫給我的來訪者
下篇 舞台催眠:我也能催眠別人?
一、古老神秘、最好看的催眠:舞台催眠
二、金準則
三、舞台催眠師,怎么發現你要找的人?
四、擺錘練習
五、鎖住眼睛
六、手臂抬升一放鬆
七、手臂拾升一混淆和干擾
八、手臂抬升一下指令
後記
自 序
開始學習碩士課程的第一節課,老師問學生們:“你們為什麼想做心理諮詢師?”
我說:“我想幫助別人。”
這確實是我學習的動機:成為一個幫得上忙的人,“a skilled helper”, 給需要的人提供專業的指導,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促成別人的改變。
可是,接下來的學習中,我發現似乎有哪裡不對。
我們受訓的諮詢關係,基本是一種以來訪者為中心的關係,諮詢師不對呈現出的問題做過多闡釋,也不干預來訪者自己的判斷,更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諮詢師不是權威,來訪者也不是弱勢的一方。
在這樣的關係里,諮詢師就如同是一個不診斷、也不開藥的醫生。他只是不斷地鼓勵來訪者自我表達。
神奇的地方是,一旦來訪者能接納自己,改變反而能自然地發生。
就像是一個練習時遇到挫折的琴童,向媽媽哭訴發怒的時候,媽媽既不急於和他講道理,也沒有拿出糖果戒尺來勸導。媽媽只是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知道自己的沮喪、無助、憤怒都被理解了。他很快就“想通了”,回到了琴邊。琴童就這樣找回了自己。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原來“幫助”可以是“自助”。甚至,也許幫助的最終目的,就是自助。
對自助類心理書籍的熱衷,似乎是美國專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我以為,這並不是反應了美國人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而是和他們“相信人”的文化傳統有關。所以,杜威代表了美國的現代教育精神,卡爾羅傑斯的人本觀是美國心理諮詢領域的信條: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強大的自己期待被喚醒。
出於對這種觀念的認可,我也開始學習、創作更適合國人使用的中文心理自助書。如果你也渴望實現自我發展,請與我一起來默念:
我會讓自己一直充滿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我會讓自己一直幽默有趣、充滿好奇心,我會讓自己一直關注至高無上的宏大經驗,遠離自我關注、寂寞,和疏離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健康、真誠、獨立、對他人有益的人。
願這本手冊成為你的小小枕邊書。
作者
2013年8月
開始學習碩士課程的第一節課,老師問學生們:“你們為什麼想做心理諮詢師?”
我說:“我想幫助別人。”
這確實是我學習的動機:成為一個幫得上忙的人,“a skilled helper”, 給需要的人提供專業的指導,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促成別人的改變。
可是,接下來的學習中,我發現似乎有哪裡不對。
我們受訓的諮詢關係,基本是一種以來訪者為中心的關係,諮詢師不對呈現出的問題做過多闡釋,也不干預來訪者自己的判斷,更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諮詢師不是權威,來訪者也不是弱勢的一方。
在這樣的關係里,諮詢師就如同是一個不診斷、也不開藥的醫生。他只是不斷地鼓勵來訪者自我表達。
神奇的地方是,一旦來訪者能接納自己,改變反而能自然地發生。
就像是一個練習時遇到挫折的琴童,向媽媽哭訴發怒的時候,媽媽既不急於和他講道理,也沒有拿出糖果戒尺來勸導。媽媽只是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知道自己的沮喪、無助、憤怒都被理解了。他很快就“想通了”,回到了琴邊。琴童就這樣找回了自己。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原來“幫助”可以是“自助”。甚至,也許幫助的最終目的,就是自助。
對自助類心理書籍的熱衷,似乎是美國專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我以為,這並不是反應了美國人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而是和他們“相信人”的文化傳統有關。所以,杜威代表了美國的現代教育精神,卡爾羅傑斯的人本觀是美國心理諮詢領域的信條: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強大的自己期待被喚醒。
出於對這種觀念的認可,我也開始學習、創作更適合國人使用的中文心理自助書。如果你也渴望實現自我發展,請與我一起來默念:
我會讓自己一直充滿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我會讓自己一直幽默有趣、充滿好奇心,我會讓自己一直關注至高無上的宏大經驗,遠離自我關注、寂寞,和疏離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健康、真誠、獨立、對他人有益的人。
願這本手冊成為你的小小枕邊書。
作者
2013年8月
序言
自 序
開始學習碩士課程的第一節課,老師問學生們:“你們為什麼想做心理諮詢師?”
我說:“我想幫助別人。”
這確實是我學習的動機:成為一個幫得上忙的人,“a skilled helper”, 給需要的人提供專業的指導,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促成別人的改變。
可是,接下來的學習中,我發現似乎有哪裡不對。
我們受訓的諮詢關係,基本是一種以來訪者為中心的關係,諮詢師不對呈現出的問題做過多闡釋,也不干預來訪者自己的判斷,更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諮詢師不是權威,來訪者也不是弱勢的一方。
在這樣的關係里,諮詢師就如同是一個不診斷、也不開藥的醫生。他只是不斷地鼓勵來訪者自我表達。
神奇的地方是,一旦來訪者能接納自己,改變反而能自然地發生。
就像是一個練習時遇到挫折的琴童,向媽媽哭訴發怒的時候,媽媽既不急於和他講道理,也沒有拿出糖果戒尺來勸導。媽媽只是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知道自己的沮喪、無助、憤怒都被理解了。他很快就“想通了”,回到了琴邊。琴童就這樣找回了自己。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原來“幫助”可以是“自助”。甚至,也許幫助的最終目的,就是自助。
對自助類心理書籍的熱衷,似乎是美國專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我以為,這並不是反應了美國人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而是和他們“相信人”的文化傳統有關。所以,杜威代表了美國的現代教育精神,卡爾羅傑斯的人本觀是美國心理諮詢領域的信條: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強大的自己期待被喚醒。
出於對這種觀念的認可,我也開始學習、創作更適合國人使用的中文心理自助書。如果你也渴望實現自我發展,請與我一起來默念:
我會讓自己一直充滿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我會讓自己一直幽默有趣、充滿好奇心,我會讓自己一直關注至高無上的宏大經驗,遠離自我關注、寂寞,和疏離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健康、真誠、獨立、對他人有益的人。
願這本手冊成為你的小小枕邊書。
作者
2013年8月
開始學習碩士課程的第一節課,老師問學生們:“你們為什麼想做心理諮詢師?”
我說:“我想幫助別人。”
這確實是我學習的動機:成為一個幫得上忙的人,“a skilled helper”, 給需要的人提供專業的指導,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促成別人的改變。
可是,接下來的學習中,我發現似乎有哪裡不對。
我們受訓的諮詢關係,基本是一種以來訪者為中心的關係,諮詢師不對呈現出的問題做過多闡釋,也不干預來訪者自己的判斷,更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諮詢師不是權威,來訪者也不是弱勢的一方。
在這樣的關係里,諮詢師就如同是一個不診斷、也不開藥的醫生。他只是不斷地鼓勵來訪者自我表達。
神奇的地方是,一旦來訪者能接納自己,改變反而能自然地發生。
就像是一個練習時遇到挫折的琴童,向媽媽哭訴發怒的時候,媽媽既不急於和他講道理,也沒有拿出糖果戒尺來勸導。媽媽只是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知道自己的沮喪、無助、憤怒都被理解了。他很快就“想通了”,回到了琴邊。琴童就這樣找回了自己。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原來“幫助”可以是“自助”。甚至,也許幫助的最終目的,就是自助。
對自助類心理書籍的熱衷,似乎是美國專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我以為,這並不是反應了美國人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而是和他們“相信人”的文化傳統有關。所以,杜威代表了美國的現代教育精神,卡爾羅傑斯的人本觀是美國心理諮詢領域的信條: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強大的自己期待被喚醒。
出於對這種觀念的認可,我也開始學習、創作更適合國人使用的中文心理自助書。如果你也渴望實現自我發展,請與我一起來默念:
我會讓自己一直充滿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我會讓自己一直幽默有趣、充滿好奇心,我會讓自己一直關注至高無上的宏大經驗,遠離自我關注、寂寞,和疏離感,我會讓自己一直做一個健康、真誠、獨立、對他人有益的人。
願這本手冊成為你的小小枕邊書。
作者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