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麥9號
- 審定編號:魯審麥20180012
- 選育者:臨沂市農業科學院
- 品種來源:臨044190×泰山23號
- 作物名稱:小麥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2003年以臨044190為母本,泰山23號為父本配製雜交組合,後代採取系譜法處理,從雜種的第一次分離世代開始,代代選單株,直到選出純合一致、性狀穩定的系統進行產量比較試驗,具體過程如下:2003-2004年種植收穫雜交種F1代;2004-2005年F1代整體表現較好,綜合性狀突出,混收並種植F2代;2005-2006年選擇中早熟,抗倒性好、抗病性強,葉片上沖、半緊湊株型的優秀單株並種植F3代;2006-2007年繼續選擇綜合性狀較好,落黃好的單穗並種植F4代;2007-2008年選擇抗倒性好、抗病性強、抗凍性突出、豐產性好的單穗並種植F5代;2008-2009年根據株型、株高、穗型、抗病性、落黃、子粒品質及單行產量等各方面性狀進行選擇,收穫F6代,並命名為臨091。
2012-2014年於臨沂市農業科學院參加小麥旱地品比試驗,同時稀播繁殖種子。2014-2016年申請參加山東省小麥早地區域試驗,2016-2017年參加山東省小麥旱地生產試驗,符合山東省小麥審定標準,2018年1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被正式命名為臨麥9號,審定編號為魯審麥20180012。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幼苗半匍匐,株型緊湊,旗葉上沖,抗倒伏性中等,熟相較好。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30天,與對照魯麥21熟期相當;株高74.5厘米,畝最大分櫱94.2萬,畝有效穗39.1萬,分櫱成穗率40.2%;穗長方形,穗粒數34.0粒,千粒重42.3克,容重793.6克/升;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
- 抗性:201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鑑定結果:小麥條鏽病和小麥白粉病免疫,高感小麥葉鏽病、小麥紋枯病和小麥赤霉病。越冬抗寒性好。
- 品質特性:2015年、2016年區域試驗統一取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蛋白質含量15.0%,濕麵筋38.1%,沉澱值32.5毫升,吸水率64.2毫升/100克,穩定時間4.9分鐘,麵粉白度72.9。
產量表現
在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的區域試驗中,共24個點次,全部增產。2014-2015年山東省旱地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每平方公頃7392.00千克,比對照魯麥21增產5.2%;2015--2016年山東省旱地區域試驗中,平均產量為每平方公頃6602.10千克,比對照魯麥21增產5.7%。在2016-2017年山東省小麥旱地生產試驗中,12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為每平方公頃7299.00千克,比對照魯麥21增產5.7%。
適種區域
臨麥9號適宜山東省中高肥水、旱肥地麥區種植。
栽培技術
- 適期、適量播種。山東省最佳播期為10月5-20日,適播期內基本苗一般每公頃225-270萬株。晚播超過10月20日後,每晚播1天,每公頃應增加基本苗15萬株,每公頃基本苗最多不宜超過420萬株。為保證每公頃穗數,可綜合播期、茬口、天氣、肥力水平等各項因素作適當調整。播種應均勻一致,深度3-4厘米。
- 科學運籌肥水。精細秸秤還田,配方施肥,一般每公頃施用純氮225千克、五氧化二磷37.5千克,氧化鉀37.5千克,硫酸鋅1千克;其中純氮50%作基肥,50%拔節後追施。足摘播種,種肥同播,播後鎮壓。根據墒情澆好越冬水,小麥春季肥水一般在拔節後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旱地小麥一般在拔節中期結合降雨追施。根據土壤墒情酌情澆揚花水,一般不建議澆灌漿水,灌漿中後期禁止澆水。
- 綜合防治病蟲害。根據麥田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適宜藥劑進行綜合防治,孕穗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磷酸二氫鉀葉面噴霧,綜合防治對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麥蚜有效果,還可增加葉片活性,延緩衰老,預防乾熱風,增加粒重,提高產量和品質。
- 適時收穫。小麥蠟熟末期,莖葉全部變黃,子粒呈現品種固有色澤時,及時收穫,確保小麥豐產豐收。